•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未來,科技會扮演何種角色?

    隨著科技不斷地發展,平臺公司越發介入人們的生活,關于技術倫理的討論越來越多。

    當“科技向善”成為社會的普遍訴求,我們該如何將它變為可能? 今 天,讓我們站在未來,直擊現在,共同探討科技與經濟、社會的關系。

    一、三大宏觀力量,影響共生未來

    首先,分享一下這個議題的背景。

    去年,我的一本書得以出版,它叫做《匯流:技術、商業與以人為本的未來》 (Convergence: Technology, Business and the Human-Centric Future) 。

    其中提出了三種主要的宏觀力量,并且它們在共同塑造著社會的未來。

    為了美好、和諧的未來,我們需要保持這些力量的平衡。當前,這三種力量并不平衡,對本就脆弱的環境造成了威脅。

    1.人性的力量

    過去的10年里,信息爆發,勢不可當。 尤其通信領域的迅猛發展 , 人們彼此之間的聯系媒介,超出過去任何一個時代。 這意味著我們的想法、靈感、觀點,都在被動交流溝通著。

    這使得我們能夠對最棘手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訴求。同時,領導者是否采取行動解決這些問題,變得更加透明。 此外 , 在科技的幫助下,我們實現 的 鏈接 比比皆是,案例也數不勝數。

    案例一:一個具有爭議的人物,利用社交媒體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廣泛聯系。

    2018年,一位16歲女孩連續三周站在瑞典議會大樓前提出抗議,要求政府對氣候變化采取更多行動。

    之后,她以“星期五為未來”活動作為話題,通過社交媒體病毒式的傳播,大約128個國家的上百萬青少年,舉行大規模的游行,來抗議氣候變化。

    案例二:充分利用通信,連接世界各地的人群。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 (美國成立最早,又頗有影響的研究院之一) 注意到,過去幾年民眾大規模抗議活動的數量、議題范圍、規模都在擴大。

    僅在過去三年里,在包括美國、波蘭、智利在內的一百一十多個國家,組織了230起針對政府的抗議活動。每一次抗議都針對不同的目標,但是反抗方向都是種族歧視、侵犯人權,環境問題,以及政府的不作為和腐敗等。

    實際上,這種抗議是在世界各地不同社會形成權力的轉移,不管結果如何,不可否認的是,科技使得這樣大規模的示威游行成為可能。

    2.商業的力量

    所謂商業,是指整個商業機構,包括政府監管和金融機構。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商業的目的。在過去幾十年中,人們普遍認為商業唯一的目的是使股東利潤最大化。

    這種觀念是狹隘的,沒有從更廣泛的視角研究商業成功的要素。

    打開任何的商業雜志或者報紙,我們會發現關于ESG (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環境、社會、治理角度,衡量發展的可持續性) 、影響力投資、覺醒資本主義 (conscious capitalism) 、商業圓桌會議等正在意識地提倡關注利益相關方的需求 (利益相關方是指包括供應商、客戶、員工、社會群體在內的生態系統) 。

    目前,商界更多聚焦在如何讓“共益”成為一種商業原則,探討如何促進環境和社會的共贏。好比剛結束的G20峰會,大家討論氣候變化問題,共同制定解決方案。

    3.科技的力量

    ① 科技的核心是為人所用

    過去幾十年中,我們見證了科技水平的爆炸式增長。包括AI、機器學習、量子計算、大數據,機器人技術等正以極快的速度被各行各業所運用。

    然而,科技只有在一定的背景或者環境下,才能最大地發揮作用。作為人類,需要有新的思維模式來理解如何應用科技,才能實現科技真正的為人所用。

    未來,如果我們不能發展新的思維模式,那科技發展僅僅只是一種手段或者工具,強化現狀,而不能成為人類實現目標、完成使命的有力助手。

    分享一個涉及數據安全和數據隱私問題的案例。

    幾個月前,在季度報告中,微軟和谷歌都表示他們支持自己的顧客獲取所有用戶的數據。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無數社區的強烈反對,輿論一片嘩然。大家紛紛討論,用戶數據的歸屬權問題。

    在全球范圍內,各國法律規定各不相同。如何使用技術,目前還是存在異議,無法達成共識。

    ② 科技向善

    我們來思考一下,今天分享這個話題,有什么價值?

    當領導人一同作出關于未來的決定,我們必須首先看到,以上力量正在塑造著我們所在的組織并造成顛覆式改變,這些改變也意味著機會,特別是通過社會創新實現社會向好的機會。

    其次,我們開始意識到,行動和決策不僅要考慮人類需求和科技新成果之間的平衡,更要去反思組織或者是企業存在的價值。

    二、社會創新中,科技和人各扮演何種角色?

    在以上的前提下,我分享三個觀點。

    1.社會變革時代,人類是主體

    目前,我們正處于社會變革時代,而非科技變革時代。

    我們需要思維上的轉變。

    很多人認為,我們正面臨科技革命。

    科技是世界變革的最高驅動力,不計其數的資金被投入到技術開發中,試圖改變世界。

    實際上,這場革命的核心,是人類活動。

    如果我們深度剖析,走進問題核心就會發現,所有科技進步的背后都反映出人的需求:人需要交流,人需要社會化的互動。

    我們不斷演化的夢想、恐懼和欲望催生了技術的進步。

    科技和人類彼此相互影響,又相互適應。

    科技無處不在、影響力極大。但是,社會變革才是組織和企業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今天的領導人需要認識到,這場革命勢在必行。

    人類必須充分利用組織內外的人類的獨特性,以創造最大價值,未來商業想要成功,人性必須成為制衡科技的力量。

    人類必須有制衡日益主導世界的技術的力量,這種平衡決定了科技究竟是我們的盟軍,還是我們的敵人。

    技術是物理的聯系工具,只有人才是感情內容的聯系主體。

    人類的多元價值觀和優先級決定著當下和未來的創新。實際上,科技無處不在,卻更加凸顯了人性的重要性。

    只有人類才能帶來能量,這種能量使公司、政府、社會去創造正向的價值,完成非凡的事業。

    我們的組織不能單一地依靠科技或者人,兩者需要互相成就。

    2.社會創新,離不開人和科技的互助

    ① 人是社會創新的根基

    未來的社會創新在縱向與橫向上都是高度互聯的。

    我們需要新的技術責任。

    社會創新是指通過制定和應用解決方案,以有效解決具有挑戰性的,通常是系統性的社會和環境問題的過程。

    在這種情況下,系統有很多節點,人際關系和交互方式日趨復雜,我們必須設法克服這種復雜性。否則,機構內部、外部和其他合作方的交互模式難以協調。

    決策制定需要考慮多元的利益相關方的反應,這些多元性應該被尊重。技術需要幫助我們洞察這些反應,讓我們更有效地與他們進行互動,但事情不一定總是這樣。

    這將人類置于決策的中心,提高了人類的價值。在我們的組織中,人類的心靈與頭腦將永遠是決定者。

    ② 科技,是社會創新必不可少的條件

    以互聯網為例,我們能看到這種高度互聯的復雜性。寬帶網絡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人們越來越渴望使用先進的科技,如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機器學習。這可能給未來帶來新的挑戰與問題,增加了的流量和對數據的依賴意味著對更多的數據中心的需求,也就加大了電網的壓力。

    這意味著我們會消耗更多的能源,制造更多的碳排放。

    如果互聯網是一個國家,它將成為世界排名第六的污染大國。目前,全球范圍內共有80億個數據中心,占世界碳排放的2%,與全球航空業相等。

    到2040年,數據中心帶來的污染,將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4%。這個互聯互通的世界也為我們帶來了亟待解決的新難題,最終也要求新的社會創新來提供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大家都很喜歡電動汽車,感覺很環保,可持續發展。但是,這背后有著復雜的供應鏈問題。

    比如,格陵蘭島擁有最豐富的未被開發的稀土礦藏,全球對這些金屬的競爭極其激烈。這些金屬對新能源非常重要,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原材料的開采和加工都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未來,科技可以幫助我們尋找更多的解決方案。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相互連接的星球,我們需要現在,也同樣需要健康的未來。領導人必須優先考慮這些互聯互通問題,以系統化的方式尋找解決方案、發展經濟。

    任何一個地方作出的努力,都可能足以影響全球的趨勢變化。

    想想我們所在的社區,我們可能有港口、水資源、交通、貧富、增長的愿望等,有對未來勞動力的教育需求,經濟增長的需求。

    社區需要在許多艱難、互聯的問題上作出艱難的選擇,許多事情,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是好的,但是從環境的角度考量是具有破壞性的。比如,大規模挖掘可能會影響到我們飲用水的水質。所以在作出決策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決策可以被技術支持,除非這些技術是以人為中心的。

    3.社會創新,也需要新的領導力支撐

    領導力是一種基本能力,它能讓人表現出謙遜、智慧。 真誠參與其中,并激勵他人實現他們靠自己可能無法達成的目標。

    領導者能夠通過傾聽、通過充分與內部和外部利益相關方共情,來匯聚更廣泛的力量,形成變革。他們需要與平臺、社區企業、政府、監管方進行廣泛的合作。

    同時,他們也需要在自己的組織中合作。領導人能夠聯合其他的個體共同行動,不僅僅是為其他個體服務。這個過程中,科技為優秀的領導力所用。

    比如,聯合利華在社會創新方面作出了諸多嘗試,帶動更多的公司向善。

    幾年前,他們想要了解自身能源的需求、消耗以及碳排放。他們希望減少生產過程當中的能源使用與污染。因此,他們利用科技梳理了上下游的供應鏈,仔細了解使用的原材料和制造的產品。

    通過負責任地自檢,他們發現60%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都來自他們的顧客。因此,他們開始反思如何去改變顧客的行為,讓他們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共同減排。

    他們的研發部門致力于減排,并發起了一場運動,讓每個人都參與到社會創新活動中。他們合理地利用了科技。

    全球范圍內,數據流量增長迅速,各個企業都在探索如何利用這么巨大的流量。目前,我們對于數據的體量,還無法控制。

    對于數據和技術的使用和依賴,讓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毫無疑問,數據是領導人有利的工具,可以賦能我們,讓內部、外部的實踐更有效、更高效;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良好的客戶洞察;可以給帶來競爭優勢;也可以讓我們更加權威。

    如果有人質疑決策是否必須由技術來驅動的話,可以在線搜索“數據”或“數據驅策的決策”,搜索引擎會推送數千篇文章或視頻,關于數據和技術對未來的重要性。

    除學術證據外,政府、學術界和一些非營利組織都涌向這個方向,努力探索數據戰略和技術戰略。有影響力的公司專注于規模化的技術開發,幫助各行業的組織更快地作出決策以適應市場需求與變化,從而改善表現。這樣的愿望成為科技的動力。

    三、科技向善,新的愿景與使命

    目前,本應科技向善的驅動方向出現了一些偏離,以人為本的視角不斷地被忽視。使用以人為本的技術不僅為了賺錢,更是為了解決人類遇到的困難。比如,碳排放、水資源保護等。

    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所有人建立信任,參與服務,這是社會創新需要建立的強大鏈接。

    如果我們只是盲目地追求技術的發展,擴大現狀與我們想要的以人為本的未來之間的鴻溝。

    更加信任的關系,是科技發展的方向,幫助我們不斷創新。要先考慮以人為本的設計,再去考慮使用哪些技術和工具。這樣的優先級排序,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做出明智的決策。

    以人為本創造了更值得信賴的技術。問題在于,我們能不能或者應不應該利用技術、數據和洞察,尋求亟待解決問題的改善方案,包括社會、經濟和個人面臨的問題。

    我們正處在歷史的轉折點,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變革的時代。如果不倡導環境、未來、社會共同利益,那我們的科技發展將會毫無意義。

    我的演講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筆記俠”(ID:Notesman),作者:DeborahWestphal,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