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劉強東反而成了大贏家?

    今年前三季度,多家互聯網巨頭失速、虧損,京東的業績卻超出市場預期。

    有聲音認為,回過頭看,劉強東的“幸運”和王健林有幾分相似,看似遭受挫折,最后反而成了大贏家,旗下數家公司上市,身價飆升至接近2000億。

    互聯網“寒冬”京東顯示出韌勁

    在騰訊、阿里第三季度業績低于市場預期后,京東集團的收入增長卻超過了分析師的預期。

    具體而言,2021年第三季度,京東集團凈收入為2187億元,同比增長25.5%。阿里巴巴三季度總營收為2006.9億元,同比增長29%;若不考慮合并高鑫零售的影響,其總營收為1804.38億元,同比僅增16%。

    財報發布后,京東股價盤前一度漲超5%,阿里巴巴則一度跌逾9%。

    按業務結構劃分,三季度京東三大塊主要業務收入均有明顯上升。其中,零售收入為1980.8億,上年同期為1610.81億元,同比增長22.98%。京東物流收入為257.49億元,同比增長43.33%,新業務收入57.33億,同比增長33.26%。

    京東零售作為京東集團的“基本盤”,在社零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仍有超過20%的增速,成了互聯網巨頭中最“能打”的一個。

    拆分來看,零售業務中的電子產品及家電收入為1108.8億,同比增長18.8%;日用百貨收入751.3億,同比增長29.4%;包含平臺及廣告服務收入在內的服務收入326.99億元,同比增長43.32%。

    盡管三大部門的業務都有兩位數增長,但盈虧情況卻不盡相同。京東零售不僅是營收主力,還是主要盈利來源,京東物流與包含京喜在內的新業務則呈虧損狀態。

    其中,京東零售三季度經營利潤為79.42億元,同比增長17.92%;京東物流經營損失為7.26億元,環比第二季度3.56億元虧損有所拉大。關于京東物流虧損擴大,或與持續投入有關。據財報,一年間京東物流運營的倉庫數量增加了約500個,相當于京東自建物流前10年的倉庫增長總量。

    新業務經營損失為20.73億元,環比第二季度30.2億元虧損幅度則有所收窄。根據統計口徑,京東的新業務收入主要包含社區團購、京東產發、海外業務、技術創新等。二季度以來,京喜拼拼關閉了數個省份運營并減少了補貼,但仍是新業務的虧損大頭。根據中信證券的預估,Q3京喜拼拼單季虧損很可能超過15億元。

    這些虧損也導致京東集團三季度經營利潤僅有2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4億元下滑40.9%。同時,京東三季度歸母凈虧損達到28億元,去年同期為凈利潤76億元,原因在于因投資損益引起的營業外損失達50億元,而去年這一指標為收益42億元。

    從競爭的角度看,京東是反壟斷受益者。當“二選一”不再可行,京東承接住了更多品牌入駐帶來的紅利,尤其在服飾品類的劣勢有望扭轉。更長遠而言,供應鏈和產業深度的比拼有望成為電商平臺下一個核心競爭要素,這方面耕耘多年的京東并不輸于對手。

    京東健康市值兩倍于阿里健康

    2020年12月8日,京東健康正式登陸港交所,募集資金凈額約265億港元。這是劉強東繼京東、達達之后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根據2021年中業績公告,其母公司京東集團持股京東健康67.49%,為京東健康的控股股東。

    劉強東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布局要追溯到2011年。這一年,京東和九州通合資成立“京東好藥師”,開始試水醫藥電商領域。但不到兩年時間,雙方合作分手,京東又收購了青島安吉堂大藥房上線京東醫藥城。

    2014年,京東上線“藥京采”提供醫藥批發,建立區域獨家經營的排他性銷售模式,并通過與線下連鎖藥店合作提供送藥上門服務。這時的京東并沒有向個人消費者銷售藥品的資格,直到2015年底,才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

    相較于醫藥電商,京東的醫療健康業務起步晚很多。2017年7月,京東健康與江蘇泰州市合作建設現代化醫療健康產業園。同年12月,京東健康推出在線問診服務,標志著京東健康開始從醫藥電商階段跨入互聯網醫療階段,京東健康著手打造的“醫、藥聯動”閉環形成。

    此后沿著阿里健康的成功之路,京東健康經歷了拆分、融資和上市。但時至今日,曾被資本市場追捧的互聯網醫療模式,卻深受商業模式的拖累。

    京東健康上市首日,市值輕松漲至3000億港元,到2020年12月23日一度突破6000億港元。經過一年的下跌,目前市值2297億港元。阿里健康市值僅剩下1036億港元,不足京東健康市值的二分之一,年內跌幅超60%。

    市場分析,市值“腰折”背后,與國家衛健委發布《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有關。征求意見稿將原本模糊、混淆的互聯網醫療概念清晰厘定,明確了以醫療為核心,互聯網為輔助的定位,避免互聯網醫院淪為販賣藥品的平臺。

    這對京東健康這類目前以賣藥收入為主的平臺而言,存在較大壓力。京東健康中期業績公告顯示,上半年京東健康總收入為136.4億元,其中京東大藥房收入占比達86.5%。

    有行業分析師認為,現有的互聯網醫療平臺,要探索出以嚴肅醫療服務為主的商業模式難度不小。這不僅要有線下合規實體醫療機構作支撐,還必須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匹配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流程和機制。

    目前來看,京東健康仍在摸索階段。近期該公司小范圍邀請專家組建了“互聯網醫療專家委員會”,共同探討如何促進互聯網醫療行業規范化發展。

    京東云處于爬坡階段

    以電商起家的京東,很早將物流供應鏈作為重點投入方向,但這些業務始終沒有超出電商的范疇。

    在競爭對手阿里巴巴熱衷于投資數字科技和云計算時,京東方面遲遲沒有動靜。直到2016年,京東才決定在云計算領域奮起直追。先是成立百億級云計算產業基金,緊接著與360簽訂“京奇計劃”,并且召開合作伙伴大會搭建生態體系。

    但京東的起步已然太晚。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云計算早已經過了起步階段的技術之爭,邁入以資源融合為主的第二階段。

    國內布局云計算最早的阿里,2009年就已經成立了一個專門為云計算服務的公司阿里云。去年4月中旬,阿里云對外宣布,未來三年計劃陸續投資2000億元,強化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并且擴大 5000 人招聘規模,引入頂尖科技人才等。

    今年二季度,有多家機構上調阿里云估值,其中高盛給出的930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三季度,阿里云收入為200億,較上年同期的150億增長33%,連續四個季度盈利。

    相比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中國的云計算市場增長速度是最快的。相關數據顯示,2021上半年,中國整體云服務市場規模約為1620億元,同比增長38.3%。即便市場規模增長迅速,作為后來者京東云想要在巨頭之下分一杯羹并不容易。

    根據《2021上半年中國基礎云服務市場追蹤》報告,2021年上半年,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在2021上半年中國IaaS公有云市場和中國IaaS+PaaS公有云市場處在三甲位置,市場份額都在兩位數以上,處于行業第一梯隊。

    緊隨其后的是天翼云、百度智能云、金山云處于第二梯隊,他們各自憑借自己的獨特優勢后發先至。

    例如,百度云主打“智能”二字,將百度多年在AI行業積累嫁接到云服務業務上;天翼云作為電信運營商,在基礎設施、客戶渠道等方面具有先發優勢,通過借助“云網一體”率先卡位;金山云則從游戲云、視頻云細分賽道突圍。

    京東云、浪潮云、UCloud等處于第三梯隊。其中京東云上半年在國內IaaS公有云和IaaS+PaaS公有云兩個市場的份額分別為2.3%,占比僅高于UCloud。

    在云產業里,頭部廠商都有一些共性,它們基本都是從自己現有云計算的技術積累和需求,從先滿足自身需求,然后再把這種技術能力輸出賦能產業,AWS、阿里云和騰訊云走的都是這條道路。

    京東云似乎可以復制這種策略。但實際上,云計算不僅對硬件要求高,而且可以與之結合的AI、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都是非京東擅長的地方。

    隨著云市場的競爭重點從云“計算”的競爭,轉為云“服務”的競爭,以及“云+行業”正逐步超過“云+技術”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IT背景類云廠商迎來更加有利的競爭形式。這也意味著,京東云想要彎道超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不過,京東云也取得了一些成績。據多家媒體報道,國際權威研究機構Gartner今年4月發布2020年全球云計算IaaS市場追蹤數據。京東云IaaS市場占有率排名中國第五,在頭部廠商中增速排名前三。

    有分析認為,未來若京東云分拆上市,劉強東身價還將上升。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明州事件后,劉強東收獲了京東集團二次港股上市、達達集團上市、京東健康、京東物流上市。

    2021年,劉強東、章澤天夫婦以1880億的財富,位列《胡潤全球富豪榜》第54位,中國榜第18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雷達財經”(ID:leidacj),作者:李亦輝,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