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Pixel?6?Pro評測:旗艦之爭,「親兒子」終于不再掉隊

    外觀大改、換用自研芯片的 Pixel 6 Pro 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我今年最期待的新機。

    原因無他,現在幾乎很難再看到一臺像 Pixel 6 系列這樣,從內到外都煥然一新的新機了。即使全面屏、矩形攝像模組等設計再怎么耐看,也經不住一年又一年的重復。

    當一套方案得到市場的認可后,想要推倒重來尋求進步,無論是對廠商還是消費者來說都是一個激進的決定。與大多數持保守態度的廠商不同,Google 想用 Pixel 6 系列證明它是鐵了心要做這個顛覆者。

    而第一步,就是從顛覆自己開始。

    01 讓人「愿意觸摸」的設計

    圖片來自:CNET

    把 Pixel 6 Pro 和 Pixel 5 放在一起,除了顯眼的 G Logo 外,你很難找不到兩代機型有更多的設計傳承。

    Pixel 6 Pro 上那別具一格的條形攝像頭模組,漂亮的雙色玻璃背蓋,以及精致的金屬中框,每多看一眼似乎都是在控訴 Pixel 5 的設計有多「簡陋」。

    老實說,我并不討厭 Pixel 4 和 Pixel 5 的塑料 Unibody 設計,甚至在現在玻璃加金屬設計泛濫的手機圈里,Pixel 5 輕盈的握持手感可以說是一股難得的清流。

    但如果把兩代機型同時放在櫥窗里,我的注意力還是會情不自禁地飄向 Pixel 6 Pro,在外在美和內在美的抉擇上,我的眼睛還是說服了我的手。

    Pixel 系列標志性的拼色設計在 Pixel 6 Pro 上得到了回歸。Pixel 6 Pro 共有灰黑拼色的風暴黑、銀白拼色的云霧白和橙黃拼色的晨曦黃三種配色,本次上手體驗的是顏色最亮眼的晨曦黃。

    Google 的 CMF 團隊在接受采訪時提到,Pixel 6 系列的顏色選擇是整個外觀設計的重點,他們從很多珠寶等飾品中找到了靈感,設計出了他們認為最能傳遞情感的配色方案——不僅要好看、高級,還讓人「愿意觸摸」。

    低飽和度的粉橙色與淡黃色組合在一起,再輔以桃金色的金屬邊框勾勒,晨曦黃配色的 Pixel 6 Pro 并不像字面上那么張揚,更像是莫蘭迪畫作中走出來一般,柔和舒適。

    Pixel 6 Pro 設計和材質確實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但在握持手感上還是做出了一些妥協:210g 的重量稍顯墜手,過于光滑的后蓋在握持時也更容易滑脫。

    貫穿后蓋的長條形相機模組是 Pixel 6 系列的標志設計,初次看到 Google 的宣傳照時,我就特別喜歡這個充滿辨識度和新鮮感的設計。

    但在上手后發現,實際的體驗還是和想象中有著不小的差距——相機模組凸起非常明顯(約 3 mm),凸起的部分和后蓋并不像 iPhone 13 等手機那樣有光滑的過渡,當手指自然而然地放上去時,會感覺特別硌手。

    不僅如此,Pixel 6 Pro 還有一些難以理解的奇怪設計,破壞了它整體的精致感。例如在頂部的毫米波天線是一條非常突兀的塑料塊,破壞了金屬邊框的連續性。

    鎖屏按鍵被「別出心裁」地放在了音量鍵的上面,在使用 Pixel 6 Pro 的這段時間里,我不止一次把音量 – 鍵錯按成鎖屏鍵,因為它的位置更接近我的拇指。

    如果要讓我選出我認為最需要改進的地方,那我肯定會把票投給這個「反人類」鎖屏鍵。

    除此之外,我對 Pixel 6 Pro 沒有更多的抱怨,畢竟這一次它的設計終于跟上了旗艦行列的整體步伐,即便它不完美,也足夠精致和獨特,在人群一眼就能讓人辨認出來,你是個原生系統的忠實粉絲。

    02 一切向主流旗艦看齊

    相信 Pixel 5 上搭載的那顆驍龍 765G 是不少 Pixel 粉絲心中的遺憾,在與其他旗艦機型比較時,采用了中端定位 SoC 的 Pixel 5 總顯得十分尷尬。

    一年后,Pixel 6 Pro 的硬件配置總算是跟上了旗艦的標準水平,屏幕、處理器和相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Pixel 6 Pro 采用的是一塊 6.7 英寸、2K 分辨率,120Hz LTPO OLED 屏幕面板,玻璃采用的是受到越來越多旗艦手機青睞的康寧大猩猩 Victus 玻璃(包括背蓋玻璃)。

    前置攝像頭這次選擇了中置挖孔的設計,兩側微曲的屏幕在視覺上起到了收窄邊框的效果,整體來看 Pixel 6 Pro 的這塊屏幕的觀感和色彩都達到了旗艦級的水準,這也是 Pixel 系列以來最好的一塊屏幕。

    同時,Pixel 6 Pro 的線性馬達也是 Pixel 系列中震感表現最好的馬達,將它與標桿級的 iPhone 比較也不見得遜色多少,力度勁道且干脆的震感使我對它愛不釋手。

    而核心配置方面,Google 選擇了首枚自研 SoC Tensor + UFS3.1 + LPDDR5 的組合,在此之前 Pixel 系列一直采用的都是高通的處理器,很多人都對這個采用三星 5mm 工藝的處理器性能表現感到好奇。

    在此之前 愛范兒曾詳細地介紹過 Tensor 的性能架構以及開發故事,簡單來說 Tensor 的 CPU 性能介于驍龍 865 和驍龍 888 之間,而 GPU 性能則要稍強于驍龍 888。

    當然,作為 Google 的首枚自研芯片,TPU(機器學習引擎)才是 Tensor 的強項,在一些計算模型跑分中,Tensor 的 TPU 要超越驍龍 888 和 Exynos 2100 等主流 SoC。

    脫離實際體驗空談跑分并沒有意義,在實際使用了一段時間后我發現,Tensor 的短板不在于算力,而是功耗控制。

    Pixel 6 Pro 是我使用過最流暢的手機之一,如果容許我摻雜私心的話,我甚至希望把嚴謹的「之一」去掉。

    這是因為原生 Android 12 的系統動畫做得實在是太過流暢,配合 120Hz 的高刷新率屏,每一次點亮屏幕、返回桌面、劃拉通知欄都非常順滑,這與 TPU 性能強悍的 Tensor 也離不開關系。

    但一味追求流暢的體驗,也需要付出續航作為代價。

    在紙面數據上,Pixel 6 Pro 搭載了一塊 5003 mAh 的大電池,按理說應該不會有太大的續航焦慮,但實際體驗后 Pixel 6 Pro 的體驗只能說差強人意:正常一天辦公使用,平均亮屏 2 小時,后臺播放音樂 ,共使用 8 小時后只剩下 42%。

    而如果長時間拍照,由于 Tensor 會同時調用 CPU、GPU、ISP、TPU 進行運算,拍攝了 2 小時照片幾乎消耗了 40% 的電量,并且這時候手機的發熱量還不小。

    除了功耗控制有待提升,Pixel 6 Pro 的充電功率也讓習慣了 65W、120W 快充的我看見了世界的參差——支持 30W PD 快充的 Pixel 6 Pro 從 0-50% 充電需要半小時,而充滿則需要接近 2 個小時。

    這 讓 我不得不長期處于省電模式,堅持到回家才充電。

    03 計算攝影的大勝利?不必過分神話

    值得 Pixel 粉絲歡呼的是,Pixel 6 Pro 這次終于更新了攝像頭模組!

    為什么要說「終于」呢?因為在此之前,Pixel 4 和 Pixel 5 的主攝一直使用的是 Pixel 3 的 IMX 363 傳感器,真正的「縫縫補補又三年」。

    包括前置攝像頭在內,這次 Pixel 6 Pro 的攝像頭模組來了一次全面升級,攝像頭模組信息如下。

    廣角主攝:5000 萬像素,f/1.9 支持光學防抖和激光對焦

    長焦鏡頭:4800 萬像素,f/3.5 支持 4 倍光學變焦和光學防抖

    超廣角鏡頭:1200 萬像素,f/2.2 拍攝角度為 114?(0.7 倍)

    前置超廣角攝像頭:1110 萬像素,f/2.2

    Pixel 6 Pro 和定位次旗艦的 Pixel 6 相比,只多了一顆長焦鏡頭,其他鏡頭的參數都保持一致,但在我一番體驗后發現,長焦才是 Pixel 6 Pro 最大的亮點。

    在搭載長焦鏡頭的手機中,主流長焦鏡頭的變焦距離集中在 2-3 倍之間,而一些主打超長焦的手機光學變焦距離往往在 10 倍以上,這么看來 Pixel 6 Pro 4 倍光學變焦的焦段并不常見。

    我無意于討論哪個焦段的長焦鏡頭才能拍出好照片,畢竟不同焦段的鏡頭只是成像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鏡頭背后的人如何去利用它們。

    這顆長焦鏡頭真正打動我的,是它幾乎看齊主攝的成像素質、色彩表現以及計算攝影功能——包括夜間模式、運動模式、人像模式等功能在內,你幾乎可以把長焦攝像頭當作另一顆主攝使用。

    得益于 Tensor 強悍的計算能力,你可以使用 Pixel 6 Pro 的主攝拍攝出相當不錯的景深效果,這在拍攝肖像或者物體特寫時非常實用。

    但關于計算攝影,我最關心的還是 Google 在發布會提到的「魔術橡皮檫」和「運動相機」功能,這使得我在測試主攝時基本沒有「好好拍照」。

    先說說「魔術橡皮檫」功能,簡單來說它就是利用算法自動識別圖片「多余」的物體,例如拍攝風景照時誤入鏡的游客、多余的電線桿子等等,Pixel 會幫你自動把他們 P 掉

    實際體驗下「魔術橡皮擦」的物體識別準確度還是挺高的,無論是人物、建筑都能準確地識別和描邊,在一些體積較小、數量較少的情況下,「魔術橡皮擦」P 圖的質量還是挺高的,除非放大仔細端詳,不然很難察覺出痕跡。

    但一旦「多余物」的體積稍大或者數量很多,這種 AI 修圖還是很難完全修復,在修復算法上仍有一些進步的空間。

    「運動相機」是另一個我用得比較多的計算攝影功能。喜歡攝影的朋友應該了解,適當調整快門速度拍攝運動中的人、車輛等物體時,適度模糊的畫面會給平面的圖片帶來動感的效果。

    Pixel 6 Pro 的「運動相機」功能,則可以讓不懂得調教快門參數的用戶也能輕松拍出類似的動感照片,其原理就是通過算法識別畫面中運動的部分,做適度的模糊處理以模擬高速運動的效果。

    理想很豐滿,但 Pixel 6 Pro 拍攝出的效果卻有點「骨感」。在一些畫面沒這么復雜的場景時,Pixel 6 Pro 的運動效果其實還可以接受,它能比較準確地識別出運動主體,然后將背景做動態虛化。

    但當遇到一些復雜的背景時,例如車道旁邊的灌木叢,茂密的樹葉就被涂抹成了水彩畫,看起來效果并不理想。

    正如前面所提,這些功能不僅適用于主攝,長焦、超廣角甚至前置攝像頭也同樣可以使用,這也是 Tensor 的算力優勢。

    多鏡頭與多種計算攝影功能的組合,可以催生出許多有意思的成像效果。這些算法尚未完全成熟的功能雖然不能完全取代攝影經驗,讓小白用戶一步躍升攝影大師,但它確實能為提供很多前所未有的創作靈感,推動我不斷去嘗試新的角度觀察世界。

    04 Pixel 很好,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無論是從硬件還是軟件方面來看,Pixel 6 Pro 都是一臺瑕瑜互見的手機,這與流行「水桶機」的國內市場顯得格格不入。

    Pixel 6 Pro 有出色的拍照性能,但續航和充電功率堪憂;原生系統有著無可比擬的流暢性和豐富的可玩性,但各種本地化功能的缺失總讓人留念國內廠商的客制化系統。

    在使用 Pixel 6 Pro 的這段時間,我對它的情感是復雜的,一方面我鐘意原生 Android 12 漂亮、統一的 UI 設計,另一方面我又會因為它缺失快捷支付、NFC 公交卡等功能而感到不滿。

    這不是 Pixel 6 Pro 的問題,每代 Pixel 發布后,眼饞的國內用戶總要面對「純凈」和「便利」的艱難抉擇。

    有趣的是,在我拍攝樣張時我遇到了一個路過的 Pixel 粉絲,他一眼認出了我手中的 Pixel 6 Pro,并主動上前與我攀談。

    一番熱情的交流后,我得知他喜歡 Pixel 已經很長時間,擁有著 Pixel 3 和 Pixel 5,在 Pixel 6 系列發布后,他也很快入手了風暴黑的 Pixel 6 Pro,正在等待新機的到貨。

    我看出了他眼里的渴望,便把手中的 Pixel 6 Pro 遞給他,讓他提前上手。在他把玩的過程中,笑容一直沒從他的臉上消失,嘴里念叨:「果然沒買錯,果然沒買錯。」

    我很好奇,是什么讓他對 Pixel 手機這么癡迷,他思考了一會,很認真地說是因為「流暢」,一個幾乎在手機圈幾乎被濫用的形容詞,而他喜歡的就是原生系統這種幾乎不講道理的流暢。

    確實,討厭 Pixel 可以有很多原因,高昂的售價、缺乏本地化的服務等缺點都會勸退很多消費者,但喜歡它,有時候一個理由就足夠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愛范兒”(ID:ifanr),作者:黃智健,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