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房新思路”:怎樣才能建造更安全的防災房屋?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在美國的一些地方,山火、颶風或風暴等自然災害頻繁。每當遭遇這些自然災害的時候,許多房屋都基本上會遭到很大面積的損毀。近年來,不少房主都在紛紛嘗試新的房屋建筑方式。這篇文章來自編譯,文中分享了美國各地五個家庭新建防災房屋背后的故事。
彼得森夫婦在加州天堂鎮新建的房屋。圖片來源:Jason Henry
三年前,巨型山火席卷了美國加利福利亞州北部比尤特縣天堂鎮(Paradise),導致85人死亡,1.3萬座房屋受損。其中,就包括邁克·彼得森(Mike Petersen)與詹妮弗·彼得森(Jennifer Petersen)兩夫妻居住的房屋。他們所住的房屋,是由詹妮弗·彼得森的祖父母在上個世紀60年代建造的瑞士風格木屋。
“我的詞匯量甚至不足以形容山火席卷那天的情形。”邁克·彼得森說道。他記得他當時帶著妻兒駕車穿過大火逃生,他的兩個兒子一個18歲、一個21歲。“簡直太瘋狂了。”邁克說。
彼得森一家目前正在房屋舊址重建家園。不過,他們這一次重建的房屋,不再是與詹妮弗的祖父母當時所建造的瑞士風格木屋了。
他們正在建造一種“Q”型房屋,采用的是半圓形不可燃鋼架結構,房屋面積共計1400平方英尺(約合130平方米)。從外面看起來,這個造價略低于35萬美元的房子,看起來像是一個小巧精致的飛機棚;里面卻是一個現代化的開放式住宅。
從外部來看,彼得森夫婦建造的房屋像是一個小巧精致的飛機棚。圖片來源:Jason Henry
邁克·彼得森在鎮上開了一家五金商店,他的商鋪是鎮上幸免于難的幾家商鋪之一。他說,他想建造一座既漂亮又堅固房屋。“如果有什么東西可以在大火中幸存下來的話,”邁克說,“那就是它了。”
彼得森一家并不是唯一想要建造防災房屋的人群。在美國自然災害頻發的區域,房主們都在通過建造牢固的房屋來抵御一系列可能的災害。雖然有些建造技術仍然處于實驗階段,但也可以從中瞥見美國大部分地區未來房屋建造的大方向,因為氣候變化使得這個時代可能會更加頻發山火、風暴以及洪水等災害。
經營五金店的邁克·彼得森(Mike Petersen)。圖片來源:Jason Henry
據房地產數據分析公司CoreLogic的數據顯示,美國三分之一的房屋,也就是約3500萬座房屋都處于因氣候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
“這些風險一直都存在,”CoreLogic公司一位制作風險模型的負責人湯姆·拉森(Tom Larsen)說道。“但每一次只要有災害靠近,人們都會有種感覺,‘完蛋了,這次我可能要遭殃了。’”
此外,與氣候相關的災害以后還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據CoreLogic公司預測,30年后,佛羅里達州的一場典型海岸強風暴可能直接會淹沒30萬座房屋,是如今數字的三倍。
Design Horizon公司創始人維恩·斯尼德(Vern Sneed)是一位總承包人,他的公司也在負責建造“Q”型房屋。斯尼德說,他最初對這種“Q”型房屋的靈感來自于二戰時期用來儲存軍用物資的活動房屋,而真正對這種房屋產生興趣的原因,則在于它建造速度快、成本便宜(不過最近由于勞動力短缺、材料成本上漲,情況也有些不同了)。
斯尼德還喜歡這種“Q”型房屋獨具特色的外觀形狀。2010年起,斯尼德就開始在 針對這種“Q”型房屋進行市場推廣,其外觀形狀也讓它在預制房屋市場中鶴立雞群,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隨后,他意識到因為他售賣的這種房屋幾乎是全鋼制作的,所以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火效果。于是,他又在這一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可燃外殼。據斯尼德稱,增加的不可燃材料可以使房屋結構主材料在理論上耐受2600度的高溫。(他也提到,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材料仍然是可以燃燒的,而且這些“Q”型房屋目前還沒有經歷過真是山火的檢驗。)
在2018年的大火之后,斯尼德把公司搬遷至距離天堂鎮大概20分鐘處的奇科市(Chico),并計劃在當地向那些需要重建家園的人群推銷“Q”型房屋。
他說,他在這片區域賣出了不少“Q”型房屋,從小型儲物棚到近6000平方英尺(約合557平方米)的住宅,另外還有十多座房屋正在修建中,這其中就包括米西·伯納德(Missy Barnard)與大衛·伯納德(David Barnard)兩夫婦正建造的房屋。
伯納德夫婦在加州天堂鎮附近建造的一座“Q”型房屋。圖片來源:Jason Henry
米西·伯納德曾經是醫院急診室的主任。她說,當她發現“Q”型房屋之后,就完全放棄了他們之前的計劃。他們本來計劃修建一座1970年代農場樣式的傳統房屋。
“這個房子簡直酷到不行,”她說。“設計很現代,重點是不可燃。”
伯納德夫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靠自己來建造這座房屋,每周需要工作六至七天,這對他們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挑戰。然而,在竣工后,一旦建造完成,米西·伯納德說,“我永遠都不會離開這座房屋。”
伯納德夫婦基本上靠自己建造完成的房屋。圖片來源:Jason Henry
當然,還有人在回顧比二戰更久遠的歷史來尋求解決辦法。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結構工程系教授米謝勒·巴巴托(Michele Barbato)正在研究壓縮土磚的建造工程。這是一種有上萬年歷史的造磚技術,其制造工藝是將緊緊壓制過的塵土和泥土與水泥、石灰巖或一種化學穩定劑混合,從而達到防水的效果。
巴巴托教授說,根據他的實驗室測試結果顯示,這種壓縮土磚能防火、防颶風并防風。他補充道,最好的證據可能是經歷數千年而幸存下來的建筑結構,比如中國的長城。“今天我們也可以建造同樣類型的建筑結構。”他說。
一家位于西雅圖的房地產經紀公司Redfin首席執行官格倫·凱爾曼(Glenn Kelman)投資了這項技術。他認為,這是氣候變化時代的一項令人振奮的解決辦法。
“人們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會改變,”他說。“而我們所處的時代正逼迫人們作出改變。”
許多房主也在勇敢嘗試建造這樣的房屋,其中就包括威爾·菲尼茲(Will Phinizy)和米歇爾·菲尼茲(Michelle Phinizy)兩夫婦。
菲尼茲夫婦之前居住的傳統木質結構房屋。圖片來源:Dylan Cole
他們之前居住的房屋是傳統木質結構,坐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西北部城市拉伯克(Lubbock)郊外。2019年,一場大火摧毀了他們的房屋。“我們看著它燃燒,”威爾·菲尼茲說道。“當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只剩下一個皺巴巴的金屬屋頂。”
他們希望自己的新家,一座快要建造完成的近2000平方英尺(約合204平方米)的托斯卡納農場風格住宅,能夠防火、可持續并且更加堅固。另外還有一個好消息是,建造房屋所需的建筑材料直接在他們的房屋原址及產權范圍內就可以獲取。
菲尼茲夫婦建造房屋的材料基本上是“就地自取”。圖片來源:Dylan Cole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挖土,”威爾·菲尼茲說道。然后,將泥土與7%的水泥混合,并制作出2.5萬塊土磚。
將造磚機器賣給這對夫婦的,是一家土建技術公司Advanced Earthen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該公司總裁瑞恩·朗格(Ryan Runge)稱,這些磚塊不僅可以防霉,而且如果用鋼筋加固的話還可以防地震。
用這樣的土磚建造的房屋墻壁足夠厚,能夠起到冬天保溫、夏天保持涼爽的作用,這樣一來也就不需要空調了,至少一樓是如此。“這就好像是住在洞穴里一樣。”朗格說。
然而,這樣的房屋也存在弊端。用壓縮土磚來建造房屋是一項勞動密集型工作,而且造價并不會比木質構造的房屋便宜。菲尼茲夫婦所建造的房屋,每平方英尺(約合0.09平方米)造價超過了150美元,大概與建造一座傳統房屋的預算相當。
用威爾·菲尼茲的話說,“可以說,不是所有的土都是便宜的。”
朗格稱,每塊土磚重量高達40磅(約合18公斤),因此,如果要大量運輸這些材料也相當困難。
因為較高的人工成本和較低的材料成本,這種建造方式更廣泛應用于災害頻發的地區,比如海地和墨西哥,這些地區的人工成本也比美國低;而且往往都應用于高端住宅,這種住宅的房主也有能力支付更高的人工成本,并雇傭昂貴的結構工程師來幫助其獲得有關附加許可。(當地建筑法規通常都沒有涉及壓縮土磚工程的建造,因此需要專業的結構工程師來簽字并獲得有關工程許可。)
在美國境內,目前大概只有幾百座壓縮土磚建造的房屋。雖然這還只是一個小眾市場,但朗格說,在過去的差不多一年時間里,他看到相關需求正在上漲,因為木材成本上升且自然災害也吞噬了不少房屋。
朗格說,他創辦公司的前三年里,幾乎每年都只建造了一座房屋。但是今年,也是他創辦公司的第四年,已經在建造的房屋已經有五座了。針對壓縮土磚的造磚機器,他說,“我們銷售的速度甚至趕超了我們生產的速度”。
而在佛羅里達州的湖濱,吉茵·特內爾(Gene Tener)和塔米·特內爾(Tammy Tener)夫婦正面臨著另一種挑戰。
2010年,因為當地美麗的自然風光,特內爾夫婦在水晶河(Crystal River)地區購買了一座房屋。“海牛會直接造訪我們附近的碼頭,而海豚則會躍上防波堤,”機械工程師吉茵·特內爾說道。“對我來說,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居住環境。”
然而,另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是,該地區頻發風暴和洪水。
他們買房的時候,注意到了窗簾和墻壁上有一條水位線,清晰地顯示著過去的洪水曾有多高。這對夫婦重新粉刷了墻壁,并在一段時間里只把這里當作度周末的地方。但是幾年前,他們決定是時候拆除舊屋、建造一個可以長期居住的房屋。
特內爾夫婦在湖濱新建的房屋外景。圖片來源:Todd Anderson
他們尋求了Deltec Homes公司的幫助,這家公司位于北卡羅萊納州,主要負責建造防颶風、防水災的房屋。據其推廣信息稱,其建造的房屋可以抵御每小時190英里(約305公里)的風速。
特內爾夫婦喜歡Deltec Homes公司設計的曲線型房屋外形,該公司說這種結構可以抵消30%的風壓。他們建造的房屋有18個外立面、三層樓,擁有180度景觀,生活區面積有3200平方英尺(約合297平米),配有一個車庫,總體房屋造價為75萬美元。
特內爾夫婦在湖濱新建房屋的室內。圖片來源:Todd Anderson
“巡檢員來的時候說,‘如果來了颶風,我希望我在這里,’”從事兒童早教事業的塔米·特內爾說。
據Deltec Homes公司總裁史蒂夫·林頓(Steve Linton)稱,公司一開始并非致力于防風暴房屋的建造。
1960年代,該公司主要銷售的假期出租房屋是圓形的,以實現最大的景觀視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客戶開始注意到,他們的房屋比鄰居的房屋更能經受住超強風暴和颶風的考驗。
于是,在1990年代,該公司重新設計了這些房屋,讓這些房屋能夠經受更強的風力,并以防風暴為賣點。
自1968年成立以來,這家公司建造了超過5000座房屋。據林頓說,去年,公司新獲取的訂單量比上一年增長了44%,這一定程度上起因于與疫情相關的重新安置,但這同時也代表著“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提高了,意識到我們需要建造更好的房屋,從而能夠抵御未來越來越強烈的風暴。”
Deltec Homes公司正致力于建造能夠抵御每小時225英里(約360公里)風速的房屋。“更大的愿景是,我們需要為了我們尚不足以理解的未來而充分準備自己。”林頓說。
根據美國房屋建造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的調研發現,雖然新建房屋的建設標準要求它們能夠抵御地震、洪水、暴風雪、颶風以及山火,但是美國絕大多數房屋(約80%)都是在2000年國際住宅規范出臺之前建造的。為了讓其更加安全,也需要對這些房屋加固改善。
然而,美觀和成本考量仍然是許多房主在設計和建造房屋時的主要參考因素,而并非是考慮未來災害的威脅。
妮可·克洛斯(Nicole Close)和丈夫克里斯·阿爾布雷希特(Chris Albrecht)在新建房屋的戶外。圖片來源:Jeremy M. Lange
創辦了一家醫療研究公司的妮可·克洛斯(Nicole Close)稱,她和丈夫克里斯·阿爾布雷希特(Chris Albrecht)在北卡羅萊納州外灘群島的基蒂霍克(Kitty Hawk)建造房屋的時候,她的首要參考因素是房屋的外觀和給人的感受。阿爾布雷希特創辦了一家發電機公司,他更想要確認的是,房屋是否能抵御颶風和風暴。
“我不想住在一所能防御風暴但是外觀卻相當丑陋的房屋里,”克洛斯說。“我只關注房屋的設計與美觀。”
阿爾布雷希特夫婦新建的房屋室內,其中包括沙狐球游戲臺等設備。圖片來源:Jeremy M. Lange
對此,有什么折中辦法嗎?這對夫婦建造了一幢兩層、共計4800平方英尺(約合446平米)的Deltec Homes公司所建造的那種房屋。房屋里有一個超大的廚房,吧臺餐桌能容納十個人。此外,房屋還設計了游戲房,里面有沙狐球游戲臺、撲克桌,并且配備了家庭影院設備。
自從2019年搬進新家以來,他們已經經歷了幾場大型風暴,一場一級颶風切斷了電力系統,他們不得不連續三天都在使用發電機來發電。
“我們看到空中飛著各種東西,甚至包括皮劃艇,”克洛斯說。“但我們真的感到非常安全,房屋有很強大的保護作用。”
譯者: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