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尚為時過早,但是很可能催生另一個龐然大物
沃卓斯基兄弟在今年11月宣布將重新執導《黑客帝國4:矩陣重生》,刷起了一波科幻熱度。在當年通貨膨脹并不顯著的經濟形勢下,黑客帝國三部曲拿下了全球總票房17億美元的高光成績,背后的商業價值可見一斑。
而在電影之外,近期,令人浮想聯翩并與之代入的概念,莫過于各大互聯網大廠爭相入局的“元宇宙”(Metaverse)。
先是今年3月,國外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在紐交所上市,緊隨而來國內大廠也紛紛摩拳擦掌。字節跳動擬出資約15億美金并購Pico VR(小鳥看看),有可能融入字節跳動相關的UGC業務;養豬大戶網易的丁磊表示在相關技術和規則上都做好了準備應對元宇宙的到來;甚至于提出了不同概念“全真互聯網”的騰訊,也不甘落后于人注冊了“王者元宇宙”和“天美元宇宙”商標。
元宇宙——到底是個啥?
元宇宙或從游戲行業突圍
元宇宙概念最早可追溯的源頭,是由1992年科幻小說作家尼爾·斯蒂芬森在出版的第三部著作《雪崩》提出。書中構想了一個三維數字空間,在虛擬世界中(即元宇宙)可以用“化身”進行商貿、娛樂、社交等事項,沒有地域、空間的限制,所產生的一切數據如交易數據被現實世界承認。
結合今天熱捧的元宇宙,我們可以用一個場景假設來理解它:你戴上類似于VR的終端設備進入到一個虛擬世界,沉浸在里面把身體放空,實現聊天、玩游戲、買賣等功能,更為高階的是只需要將一切交給神經意識去處理,擁有觸覺、嗅覺等體驗。
簡單來說,假若元宇宙實現了就是黑客帝國另一個層面的重現。只不過,扮演“矩陣”角色的智能控制系統也許變成了一個個互聯網大廠。屆時,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或許早已大浪淘沙,一個又一個的新名詞云里霧里把你繞了進去。
據目前來看,盡管VR、AR、3D、區塊鏈等技術日臻強大,最有可能實現元宇宙第一步的行業仍然是游戲行業。
依照國內游戲廠家米哈游的口號設想,到2030年,“打造出全球十億人愿意生活在其中的虛擬世界”。且不說技術和應用上能否實現,一旦應驗,大致能夠想象得到,未來將會有一大批10后、15后躺在家中啥事不干,光顧著去虛擬世界里拍拖、約架……然后被老媽子破口大罵拔掉電源。
事實上,在競爭更激烈的游戲行業,其先進技術比很多行業要走得更快。某些游戲已經實現了將玩家的面部表情實時轉移到數字角色當中(人臉識別),還能利用個人語音執行游戲命令達到控制虛擬物體的目的(語音識別),另外,諸如搏擊、賽車等游戲項目,早已實現了手勢控制,逐步拋棄了鍵盤和手柄時代。
突圍游戲行業后,發展元宇宙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大?
探究元宇宙技術和倫理的可行性
比起信息的交互與開放問題,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技術特征已經證明了可行性。而元宇宙想要持續壯大,面臨最大的技術難題極有可能依舊是人類的真實體驗、諸如嗅覺、觸覺、腦電波意識控制等。
近日,突然冒出的美國大廠Meta(其實是Facebook改名)首次展示了秘密研發了七年的項目:“氣動觸覺手套”。參照Meta的說法,此手套可以通過氣囊讓人體驗到抓取虛擬物體時的真實觸感,配合其他可穿戴技術,有機會讓你在VR和AR的世界中飄飄欲仙。
早在9年前,谷歌就發布了一款名為Google Project Glass的一款增強現實型穿戴式智能眼鏡。集智能手機、GPS、相機于一身,用戶眨眨眼就能實現拍照上傳、收發短信、查詢天氣路況等功能。還可以通過聲音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和辨明方向。
日本本田公司曾經開發出“人腦控制機器人”技術,通過智能識別大腦頭皮電流變化和血液的流動信息,實現由人的大腦意念來控制機器人。
種種現象表明,利用數字化技術的轉換,在虛擬世界中實現嗅覺、觸覺、意念控制并不會成為元宇宙發展的絕對障礙。只不過,鑒于國內互聯網企業普遍的研發投入和實際成果,以及重點研究“奶頭樂”的現狀,真不知道“在相關技術和規則上都做好了準備”的底氣何在?
談及元宇宙的倫理問題,不禁令人聯想到尤瓦爾·赫拉利簡史三部曲中的《未來簡史》。從智人到追求進化為智神的過程中,作者經常性引導讀者思索類似的問題:人類追求長生不老和科學質變,會不會因此打破本就不均衡的社會,讓“馬太效應”愈演愈烈。
而目前網絡上,針對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不少人同樣在質疑這只是資本在割韭菜。哪怕真正實現了元宇宙,現實世界中富人群體只會享受到更多的真實物質,普通民眾只不過是沉淪在了更先進的“奶頭樂”當中。
本月,網傳江蘇省某中學發布一則《關于“藍鯨”“元宇宙”兩款的游戲的告家長書》的公告,告誡家長們警惕網絡游戲的危害,此類游戲或誘導學生墜樓。
事實上,無論是曾經發生在俄羅斯聳人聽聞的“藍鯨”游戲,還是公告中提及的“元宇宙”游戲,從技術層面上來講,跟互聯網大廠提到的元宇宙概念壓根不是一回事。但是,誘發精神上癮的本質是相通的。元宇宙的前進道路避不開一系列倫理和法律問題。
管中窺豹,從2013年到2018年,國家相繼出臺了《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關于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的三個重要文件。一方面,我國對區塊鏈等虛擬技術保持好奇心和鼓勵正面發展,另一方面又打擊和防范某些附加產物。
這非常符合我國對于新興事物一貫曖昧的態度,總之就是先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目前,我國還沒有任何針對元宇宙概念提出的法律、法規。但是要完全創造一個沉浸式的虛擬世界,必然會涉及一大堆通訊信息保護、個人隱私加密、灰色交易監管、平衡實體經濟等問題,構建龐大而完善的元宇宙世界在短期內簡直就是天荒夜談。也許在游戲行業可以召開無數個頭腦風暴會議來狂歡一陣,至于說2030年讓10億人愿意生活在虛擬世界中,這個“愿意生活”的說法就很玩味!
論技術和倫理兩大層面,如果非要做個結論的話,那就是:元宇宙僅存在于概念之中,今天的互聯網大廠沒有能力也沒有環境,去構建一個龐大而完善的元宇宙世界,無論是VR、AR產業,還是游戲、社交行業,目前能做的通通只不過是配套升級,真正的元宇宙還為時過早。
元宇宙或變相激發全局物聯網
雖說資本逐利,但是沒有商業變革,技術革新也談不上。甭管元宇宙具體落實的年限有多久,可以預想的是,只要繼續開拓市場,就會影響現有的一眾科技產業。而元宇宙的推行,極有可能激發了“全局物聯網”這一意外產物。
拓展元宇宙需要進一步創新接入虛擬世界的終端技術、超高速的計算運行,以及超低延遲的網絡配速,三者缺一不可。
據賽迪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VR/AR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13.5億元,同比增長46%;隨著技術日趨成熟,VR/AR在各領域的應用逐步展開,預計2023年我國VR/AR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
增速之快幅度之大,現有的實體行業難以匹敵。以VR/AR為代表的虛擬技術的進步,將有機會解決掉長期困擾物聯網發展的傳感器和傳感輸入問題。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物聯網技術還只是應用在“死物”上,例如智能家居,即便設置了系統中臺還是需要通過設備和APP等工具人為操縱家具和電器。虛擬技術的傳感突破能將手里操控的實體設備舍棄掉,讓家具和電器變成另一種“活物”,順著你的語音命令、手勢命令等嚴密執行任務。
另一方面,萬國商業機器公司IBM最近公布了一款名為“Eagle”的超導量子計算機,將 127 個量子位連接在一起,除了計算1和0兩種狀態,還能呈現它們的疊加狀態。極有可能標志著IBM“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時代到來,即量子計算機完全擊敗所有經典的傳統計算機。從另一種層面來講,或許日后萬物都可以通過計算用各種數據來指代,而萬物互聯只不過是數據的交叉、融合。
在5G方興未艾的今天6G已經走在研發的路上了。我國在2019年11月,就宣布成立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標志著我國6G技術研發工作正式啟動。如果說5G可以將,網絡延遲降低到毫秒級別,6G則能降至微妙級別,即是在5G的基礎上再降低1000倍延遲,憑借人的感官根本察覺不出。而6G的下載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TB(此處重點提示給島國電影愛好者)。
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超真體驗、超快計算、超低延遲,三項重要指標將會成為元宇宙推進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真正的元宇宙還要涉及法律、人文、規則、倫理等技術之外的事項,可想而知,假設元宇宙的發展沒有中斷,第一波重大收益的領域就是“全局物聯網”。
END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詞條商業”(ID:eyhtds),作者:概念俠,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