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人類早期馴服智能穿戴的失敗記錄

    就在這個寒潮超標,拉尼娜肆虐,整個數碼圈都翹首以盼,等著高通和聯發科(三星:我呢?我呢?)端出新芯片,各廠商推出新旗艦暖手的秋天,OPPO 和華為則先后整了兩場手機之外的大活。

    先是前者解鎖了健康生態戰略,喊出“將生活方式變成醫學的處方”的口號,自家健康實驗室也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展開關于生活方式對疾病影響的研究合作。

    緊接著后者直接在自家最新的運動健康實驗室搞了個 Open Day 活動,讓大伙親眼瞧瞧自己在這方面的真材實料,甚至還拉著幾位運動健康的專家搞了個圓桌交流。

    而這倆大廠之所以如此大動干戈,目標無非是上面頻繁出現的關鍵詞——“健康”。

    我們心里都清楚,即便是目前最尖端的技術,仍有其難以攻克的醫學難題,所以這時候耳邊就響起了那句老話,“治病不如防病”。而科學技術的商業化結晶在這個時候依舊可以發揮特長,不論是體征監測也好,運動記錄也罷,抑或是提醒屏幕前久坐的你喝水或者起身鍛煉,它們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長。

    誒,你瞧瞧,智能穿戴設備這不就應聲而來了。從號稱世界智能手環鼻祖的 Fitbit Flex 誕生以來,智能穿戴也走過了十年的時間,從智能手機的伴生產品,到可以獨立使用的智能設備,也逐漸替代手機變成了智能設備生產商們新的內卷項目。除了基本的體征檢測,什么血氧、血壓、EGC 統統給你安排上,配套的 APP 中也提供了種類齊全的課程,甚至健康飲食菜單也可以定制化,它們恨不得直接接管你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款產品,在到達成熟、廣泛使用的高度時,腳下踩著的,大概率不是什么巨人,而是以往失敗產品堆起來的硬件墳場。智能穿戴也不能例外,尤其是每當市面上又出現什么叫好又叫座位的新產品的時候,我的腦子里就能想起來智能穿戴早期的三大金剛,我們今天就再來瞧瞧,看看這三位都是怎么開壇作……作法的。

    Fitbit

    首先登場的那肯定得是咱們這位“智能手環鼻祖”啊,具體是不是還有什么奇葩小廠比他更早我暫不做考究,他說是那就是。而且就算不是鼻祖,也是第一個上市的可穿戴設備廠商,上市這個事吧,也算是給當時的其他廠商打了一針強心劑,就好像你選了個看起來不掙錢的專業,然后突然出現個名人,你就會特別興奮地說“媽媽你看,干這個也是能掙錢的!”

    Fitbit Flex

    從產品的角度來說,作為鼻祖的 Fitbit Flex 還是有點東西的,腕帶加上一個可拆卸的數據追蹤傳感器,奠定了后續這么多年來智能手環的基本形態。而且在 2011 年的時候,就已經涵蓋了計步、記錄卡路里、睡眠監測、手機 APP 聯動等諸多功能,5-7 天的續航時間也沒有太多的充電依賴。

    除了手環之外,FitBit 也推出過手表類產品,以及在當時看起來很厲害的 Pure Pulse 連續電光心率監測,不過這厲害也僅限于看起來,多數的用戶反饋都在指責它既不準確也不安全,不過這個問題在價格面前,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沒錯,它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尤其是在咱們國內,早期沒有同類競品的時候,還有不少人能被其所吸引,但是架不住后來的國內廠商太能卷,功能差不多的手環,還憑什么賣大幾百塊錢,國內廠家才多少?初代小米手環才 79 塊錢,久而久之自然是沒多少人買 Fitbit 了,在國內的聲量也越來越小,最后在國外市場也撲騰不出多大的水花了。

    就在我們國內智能穿戴干的熱火朝天的 2020 年,Fitbit 直接打包賣給了谷歌,講道理這結局也不算多么難過,尤其是對于創始人來說,不過后面的路怎么樣就不好說了,畢竟上一家被谷歌收購的硬件公司可還在老歪脖子樹上掛著呢(motorola:你禮貌嗎?)。

    Pebble

    前面說完了“智能手環鼻祖”,怎么也不能忘了這位“智能手表鼻祖”啊。雖然 Pebble 的首款產品是在 2014 年才上市,不過 2012 年的時候人家創始團隊就在眾籌平臺 KickStarter 上展示了相關資料,畢竟出產品前賣概念已經是創業共識了。

    初代 Pebble 智能手表

    初代 Pebble 智能手表已經可以通過藍牙連接手機,實現定制接收郵件、來電及短信提醒、社交 APP 消息提醒等功能。不過這款產品最大,也是最打動我的特點是它那塊 e-paper 材質的屏幕,就是泡面神器 Kindle 上的那種,原因無他,主要是省電,那年頭的芯片能耗比和電池效率可沒有現在這么樂觀。

    Pebble Time

    Pebble 后來還出過彩色 e-paper 屏幕的 Pebble Time 系列,以及帶有心率監測的 Pebble Core,后者甚至又在 Kickstarter 上籌得了 1200 萬美元資金,但這筆資金已經不足以挽救這家公司了。Core 最終也并未如期發售,而是直接為眾籌用戶辦理了退款。如果我沒記錯的,創始人 Eric Migicovsky 還在一次采訪中說曾經造訪我們國內,試圖簽訂操作系統授權協議,從結果來看,他們終究還是失望而歸。

    Pebble 失敗最大的原因在于誤判了可穿戴市場的需求,手腕上的 “iPhone” 這種概念并不能打動消費者,而且它還圍繞這個概念出了四代產品。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可穿戴設備的主要生產力一直都是所謂“健身”。其實當年同樣誤判市場的還有 Apple Watch,不過誰叫人家財大氣粗呢,錯了可以改嘛。Apple Watch 是挺了過來,迎來了穿戴設備的春天,Pebble 就不一樣了,在 2016 年就草草賣給了隔壁“鼻祖” Fitbit,也算是“鼻祖”界的臥龍鳳雛了。

    JawBone

    哎呀,接下來這位可以說是相當重量級,作死的公司我們不是沒見過,能像這個一樣作沒了的可真不多見。這家成立于 1999 年的公司原名叫做 Aliph,不過呢,一開始的主要產品是“有設計”的音頻設備,設計感嘛,懂得都懂。不過人家也確實靠這個賺了點小錢,扛把子便攜藍牙音箱 Jambox,甚至還成了 Apple Store 的當紅配件,在當年簡直不買不是蘋果人了屬于是。

    然而,當時間走到 2011 年,智能穿戴的概念突然就被吹成了一個風口,Jawbone 當然也分一杯羹啊,畢竟掙錢要緊嘛,而且雷總那句「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的金科玉律還縈繞在耳邊呢。Jawbone 果然就飄……不是……飛起來了,名字也是在這個時候改的,啊大家別誤會,我這里沒有說它是豬的意思啊。

    公司 CEO Hosain Rahman 對可穿戴設備市場期望就像是你早上站在陽臺伸懶腰擁抱美好明天一樣熾熱,他希望又好看又防水又能跟手機聯動續航還長的“全能”產品,年底親自在 TED 上發布了智能手環 UP,并被認為是當年最不容錯過的數碼產品。

    誒就是這么一款“年度最不容錯過的產品”,翻車了。上市沒多久就因為“變磚”而迅速下架,還得掏腰包補償消費者,不過沒關系,資本的寵兒 Jawbone 啪就站起來了,很快啊,馬上在 2012 年打出一計改進款,成功挽尊一波。之后在資本、市場、人口紅利的天時地利人和中,變成了獨角獸。

    雖然暫時逃過一劫,但是只會設計,沒啥智能硬件經驗的 Jawbone 還沒走多遠就又掉坑里了,整體柔性電路板包膠的設計,雖然有設計感了,但是包膠的顏色和質感也實在是說不上好看,良率低就算了,壞的還跟一次性消耗品一樣快,修起來成本也高,這代產品最終還是走上了回到老家倉庫的道路,后面推出的幾代產品質量功能也都那樣,說不好聽點簡直就是手環界諾基亞,甚至殼都換不明白,好幾次跳票耍了消費者一通。

    我們前面也說了,2014 年的時候小米就加入了智能手環設備的戰場,還有什么 Galaxy Gear、Apple Watch、moto 360 在邊上虎視眈眈,這樣一款不防水、沒有被動心率監測、呼吸檢測還貴的 Jawbone 手環,一夜之間變成了后進生。根據 IDC 的數據,2015 年 Fitbit 占據 34% 的可穿戴市場份額,Jawbone 只有 4.4%。,曾經全美出貨量排名第二的 Jawbone 已經被擠出了前五。

    Statista 當年對可穿戴設備的市場預測

    不用多說,大家也都能看出來這公司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人不行。篇幅有限,中間別的員工我們就不說了,CEO 啥的腦子就有點問題,智能手環產品力不行就算了,還不反思,還不留條后路,反手直接砍掉了老本行音頻產品線,這一波啊,這一波叫破釜沉舟,可惜你不姓項啊。雖然在 2016 年又獲得了 1.65 億美元的融資,但是估值已經比之前的 30 億縮水了將近一半,最后實在燒不下去了只能暫停生產然后清空庫存。

    噢對了,人家可沒說自己倒閉,只是暫停生產和清空庫存哦,官網上的那句“COMING SOON”可都掛了好幾年了呢。

    總結

    除了這三大金剛,智能穿戴設備界這么些年,還有其他更離譜的廠家或者產品,除了手腕上的之外,你比如說什么Sensoria 智能跑步襪、Athos 智能衣服、Neyya 智能戒指,以及名字賊長的 Walnut Personal Health Fidget Toy 智能核桃,對,就是我們手里盤核桃的那種核桃,等以后找機會都給大伙端出來盤一盤。

    智能設備發展到今天,已經處于一種白熱化的狀態了,各大品牌尤其是手機廠商,與其在紅到發紫的手機市場拼殺,還不如在穿戴設備上使使勁,尤其是這幾年,我們國家接連發布了《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全面健身計劃(2021-2025 年)》以及《“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這么三份文件,又間接加速了智能穿戴設備的發展,除了開頭兩家大廠的健康實驗室外,華米在去年也分別跟鐘南山院士團隊以及中國田協成立了聯合實驗室,華為也給自己卷成了國內第一表廠。畢竟健康還是人類永恒的頭等大事,我還真是期待未來的這個市場能卷出什么花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ZEALER”(ID:zealertech),作者:ZEALER,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