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日本經濟中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本文摘編自《動蕩時代》,作者:[日] 白川方明文著,本文作者:李小澍,36氪經授權發布。

    日本經濟曾因其活力和增長而備受世界關注,但是在1990年后,由于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泡沫經濟崩潰,特別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宣稱陷入經濟疲軟的“迷失的20年”旋渦中。

    雖然在2002年前后,日本經濟在國外需求上升的拉動下有所改善,但是依舊不樂觀。

    這種迷失有多么可怕呢?

    根據1993~2008年的數據,按當時的日元計算,自1993年首次出現負增長算起,到2008年,日本人均GDP的年均增長率僅為0.05%。也就是說,日本經濟在這15年中基本沒有增長。

    此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日本經濟衰退問題成為經濟學家討論的重點。從“廣場協議”到人口老齡化,很多經濟學家都有解釋。有人認為是基建規模過大、貨幣政策失效、財政赤字擴大、各類稅收增加、老齡少子化等諸多因素的疊加導致日本經濟難以抬頭。

    那么什么才是日本經濟中最大的問題呢?

    01

    2010年,以山本幸三議員為代表的眾議院預算委員會認為,日本經濟的最大問題就是通貨緊縮。

    他認為只要存在通貨緊縮,企業就不得不裁員、日元就會持續升值,工廠將會遷至海外,導致失業猛增、工資下降、借款人的負擔變得異常沉重。所以,他認為通貨緊縮是加劇貧富差距、導致地方經濟衰敗的最大原因。

    這一觀點并非只是山本幸三一個人的看法,多數國會議員都持類似觀點。基于此,諸多議員和媒體敦促日本央行實施大膽的寬松貨幣政策,甚至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以扭轉局面。

    但是,日本央行前行長白川方明持有不同的觀點。

    他在《動蕩時代》一書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無論是談論通貨緊縮還是貨幣政策,都應該明確兩個問題,即日本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到底是什么,解決問題的方式和物價下降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為了更好地找到答案,他委托原調查統計局局長早川英男和時任調查統計局局長門間一夫進行研究。

    他們以現實數據、相關企業的大量信息、經濟學中的增長理論、企業戰略相關的管理學理論等為基礎,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另外,日本央行的其他經濟學者也對老齡化、少子化、 財政可持續性、地方金融機構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日本面臨的真正挑戰是:人口快速老齡化以及企業競爭力下降背景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下降。

    02

    人口快速老齡化主要是指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如果未來人均收入的增長率也隨之下降,人們就會有意識地控制支出,從而導致物價上漲率降低。

    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中也表示:財富集中在老年人手中意味著整個社會的消費力在減弱。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60歲的日本人都在干什么呢?在公寓里狹窄的陽臺上養著蘭花,牽著比貓還小的狗在家附近散步,這些樸素的興趣就能讓日本國民非常滿足。對于這樣一群低欲望的人,很難想象他們會穿著好看的衣服,化著精致的妝容,興沖沖地去單身酒吧。“

    很多老年人不僅不愿意消費,而且他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經驗還促使他們不輕易購買他們不了解的商品,且極少發生沖動性購買,這對于刺激內需的確不能算是個好消息。

    當然,也有人認為人口快速老齡化和物價上漲率降低存在負相關關系(因果關系),即勞動年齡人口減少致使勞動供給減少,反而導致物價上漲。

    出現這種認識的差異在于二者所關注的是人口減少的不同階段。基于未來收入減少的預期,在預計未來總人口會減少而現實中勞動年齡人口并未大幅減少階段,降低總需求的作用更大,物價趨于下降;而在現實中勞動年齡人口轉向大幅減少階段,總供給能力下降的影響機制將占上風,物價趨于上漲。事實上,自2012年“團塊世代”退休(65歲)開始,這種影響開始逐漸凸顯。

    03

    另外,是日本企業競爭力下降的影響。

    當出現負向需求沖擊時,日本勞動市場傾向于企業內部就業保護。如果沖擊是暫時的,這樣做的好處是能使企業留住擁有特定技能的勞動力;而如果是持續沖擊的話,保留虧損業務的弊端就會顯現。在這種經濟結構下,隨著持續負向沖擊導致的增長預期不斷降低,由于虧損部門缺乏價格競爭力,工資和商品價格就會降低,長期的物價上漲預期也會下降。

    我們舉個例子,在2011年,一臺iPhone售價為500美元,零部件成本是173美元,組裝成本僅為6.5美元,蘋果公司可享有的毛利高達321美元。這表明,iPhone這款產品的基本設計及產品化的附加價值是相當驚人的。日本企業雖然為iPhone提供了不少零部件,但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過程中不斷受到價格下行的壓力,最終未能逃脫“廉價商品化”的命運。遭遇非價格競爭力下降的大多數日本企業,在長期雇傭體系下只能通過降低工資水平來削減成本,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因此,伴隨競爭力下降的經濟低迷帶來了工資下降和物價下跌

    勞動生產率并不是一個物理概念,而是指生產中的附加價值總額,也就是利潤和工資支付總額除以相應勞動的消耗量。在生產過程中,雖然通過不斷改進工序來削減成本可以增加利潤,但通過新的創意生產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所帶來的利潤會更大。正如iPhone的成本分解所展示的那樣,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企業逐漸喪失了這方面的優勢。

    這樣就解釋了日本企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競爭力下降的原因,正如原調查統計局局長早川英男所主張的那樣,9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的信息通信革命與日本雇傭制度之間出現了嚴重的“不兼容”。過去的半導體、液晶等高新技術產品的技術研發 (R&D),基本上都是在同一企業內完成的,追求自力更生的日本企業具有一定優勢。而近年來,超越企業或國境的開放式創新逐漸成為主流。日本企業固有的長期就業體系導致勞動力市場流動性不足,也就不能很好地適應開放創新的潮流。

    04

    企業競爭力下降是因為技術進步的停滯,而技術的進步需要創新,人口老齡化降低了日本社會的創新能力。

    所謂的經濟增長,就是把今天生產的一部分價值變成儲蓄,用于明天的生產,而這個生產過程可以創造高出儲蓄的附加價值。但是,如果沒有技術進步,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這個附加價值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就會下降,即經濟增長率下降。所以,要保持持續的經濟增長,技術進步是必需的

    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增長屬于趕超類型,進入70年代之后,日本達到了世界技術的前沿,在汽車和電子產品方面產生了大量的創新,到80年代,它幾乎壟斷了家用電子產品的所有創新。然而,進入90年代之后,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迅速崛起,而美國幾乎壟斷了這一領域的所有創新,中國大有趕超之勢,日本則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所以,北大國發院姚洋院長認為日本20年的停滯最終是技術進步的停滯,而人口老齡化降低了日本社會的創新能力,從而進一步影響了技術的進步

    一般來說,人的科技創造能力高峰在年輕時代,比如,愛因斯坦的主要貢獻都是在他25歲之前完成的。美國之所以能夠保持其科技領先地位,和它開放的移民政策關系很大。像其他發達國家一樣,美國本土出生的年輕人多數不愿意從事艱苦的科技工作,大量擁有高學歷的年輕移民剛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反觀日本之前的移民政策一直十分嚴格,這就進一步加劇了人口老齡化。按照國際標準,日本在”廣場協議“簽訂的1985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即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目前,日本老齡人口比例已經超過29.1%,也就是說,10個日本人里,就幾乎有3個老人,這不僅是人口老齡化問題,也限制科技創新能力。

    05

    如果日本經濟發展所遭遇的問題是在進入高收入階段后未能突破老齡化制約下經濟增長的天花板,那么它可能陷入了高收入陷阱。

    在這種問題下,最突出的表象是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破裂,但是無論是泡沫經濟還是貨幣政策的調整都屬于短期宏觀波動范疇,這很難解釋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20年的停滯。

    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長期因素中尋找答案。作為和日本毗鄰的亞洲經濟大國,中國和日本在經濟發展路徑和模式上具有諸多相似之處。日本在近半個世紀里所經歷的從繁榮到停滯,對今天的中國而言是一面很好的鏡子,可以使中國經濟在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過程中,避免重蹈覆轍,從容應對不確定性。

    書名:《動蕩時代》作者:[日] 白川方明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作者簡介

    [日] 白川方明

    日本央行第30任行長(2008—2013),日本經濟學家。 1949年出生,1972年東京大學經濟學部畢業,同年進入日本銀行。1975—1977年由日本銀行公派到芝加哥大學留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回日本后歷任日本銀行信貸機構局信貸機構科科長、計劃局計劃科科長、大分支行行長、審議負責人,2002年就任日本銀行理事。理事任期結束后曾獲聘京都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2008年3月出任日本銀行副行長,2008年4月—2013年3月任行長,為該行第30任行長。2011—2013年任國際清算銀行(BIS)理事會副主席。2013年9月成為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部特任教授,2018年9月起至今任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部特聘教授。著有《現代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08年)、《泡沫經濟與貨幣政策——日本的經驗與教訓》(合著,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01年)。

    參考內容:

    白川方明.動蕩時代[M].中信出版集團,2021.

    西野智彥.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M].中信出版集團,2017.

    輕部謙介,西野智彥.日本的迷失·崩潰:1996-1998[M].中信出版集團,2018.

    西野智彥.《日本的迷失·真相:1998》,中信出版集團,2021.

    王煜全.暗趨勢[M].中信出版集團,2019.

    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

    保羅·莫蘭.人口浪潮[M].中信出版集團,2019.

    姚洋.廣場協議25年后看日本經濟[J].《南風窗》,2010.

    蔡昉.從日本經濟表現看“長期停滯”的典型特征[J].日本學刊,2021.

    宋慧中,別曼.廣場協議后日本經濟增長問題研究與啟示——剖析日本經濟低迷之謎[J].南方金融,2021.

    趙立昌.日本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的產生、破滅及啟示[J].區域金融研究,2017.

    李英,崔琳.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J].區域金融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