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UTG利好與牛皮亂飛,折疊屏最后一個攔路虎能破?

    三星新款折疊屏旗艦將會搭載其宣傳經年的UTG玻璃;國內概念股未賺先濫。折疊屏手機最后的攔路虎就這樣消失了

    兩年前,在華為Mate X發布上,余承東信心滿滿地介紹了新機的鉸鏈結構、雙屏應用、雙電池解決方案、巴龍5000基帶芯片,甚至是定制的折疊屏手機殼,但唯獨缺少了手機最核心的輸出窗口——屏幕。

    如果回顧早期折疊屏手機的發布會,幾乎所有廠商都存在這一個問題,對于手機屏幕的介紹全部集中在“彎折次數”,但對于手機的顯示性能,廠商們幾乎閉口不提。

    因為折疊屏手機的屏幕背板根本不是玻璃,而是一種工程塑料——透明聚酰亞胺(CPI),這決定了折疊屏手機無論是在硬度,還是在透光率上,都完全無法與搭載玻璃背板的傳統手機相比擬。

    不過,當下國內廠商正試圖讓折疊屏手機“重回玻璃”。通過減薄,讓玻璃在具有柔性的同時,保留高透明性、高硬度、電絕緣性等基本特質,這樣的玻璃也被稱作是超薄電子觸控玻璃(UTG)。

    折疊屏手機規模小到可以忽略

    《智物》(微信公眾號:智物科技評論)連續發文探討折疊屏手機產業鏈的進展,如今來自產業鏈的信息透露,三星將會在其旗艦Galaxy Fold上首次使用UTG玻璃,折疊屏手機屏幕體驗,將會接近AMOLED。國內長期與三星關系友善的OPPO、vivo也可能會在明年的折疊屏手機上搭載使用。

    小米、榮耀則可以寄望于喧囂多時的國內UTG產業鏈。

    三星出手,打破過渡產品僵局

    兩年多的時間,折疊屏手機已經發展出了三代,但在使用感受上卻始終不盡人意,主要問題基本都圍繞著那塊“嬌貴”的屏幕所展開:一條清晰的劃痕、屏幕易刮傷、高溫和低溫環境表現差……

    這些問題全部指向了手機廠商所采用的屏幕背板CPI材料。作為一種工程塑料,手機廠商對CPI的應用可謂是又愛又恨,它讓折疊屏手機成為可能,但也留下了一系列的問題。

    比如為解決屏幕折痕問題,華為在初代機型上采用了外折方案,后續又斥巨資研制了“雙旋水滴鉸鏈”系統,但這些也是僅僅解決屏幕折痕這一個問題。

    至于抗劃痕性和透光性,莫氏硬度6.5和92%以上的透光性,這些現代玻璃蓋板的“基礎指標”,對于CPI而言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正當手機廠商一籌莫展之時,電子玻璃廠商傳出了好消息:30微米的玻璃已經具備量產條件,如此輕薄的厚度意味著玻璃背板已經能夠滿足極限R角的柔性特征。

    2020年2月,采用上下折疊方案的三星Galaxy Z Flip問世,作為第一款搭載玻璃背板的折疊屏手機,Galaxy Z Flip的屏幕素質要遠好于搭載CPI背板的同類競品,但其成本卻并沒有因為回歸玻璃而降低。

    據悉,三星依靠德國肖特的產線在玻璃制造的過程種直接拉薄,但這樣的工藝讓UTG玻璃的良率過低,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也更易碎。三星讓UTG玻璃從幕后走向臺前,可高昂的成本決定了這一產品仍無法大規模應用。

    但在隨后的一年,一股“玻璃減薄”的狂潮開始在中國大陸吹起。

    群雄并起,UTG玻璃產業一夜成型

    今年5月,韓國廠商K-Glass宣布進軍中國UTG玻璃后加工市場。所謂UTG后加工,是把UTG玻璃按照需求的產品尺寸的切割的工程。

    三星折疊屏手機終于找到一個領先華為的賣點

    這一新聞傳出后,業界對于這家韓廠的市場布局提出疑問,傳統的UTG玻璃加工都集中在德國、韓國和日本廠商,K-Glass為什么選擇在中國大陸發展市場?

    一個可能被忽略的事實是:今年中國大陸的UTG玻璃產業已經成為業界發展最快的地區,而且幾乎是“一夜成型”。

    年初,賽德半導體宣布UTG玻璃項目正式落戶錢塘芯谷,該項目計劃在杭州建設兩條年產600萬張的可折疊柔性超薄玻璃生產線,每條線設備投資約1.3億元。

    賽德半導體此前表示,該公司目前已經與京東方、維信諾、和輝光電等面板公司以及華為、小米、OPPO等手機廠商展開合作,與三星、LG等韓國公司亦在接洽中。

    進入3月,另一家新材料公司凱盛科技宣布增資約10.25億,用于建設UTG玻璃二期項目,形成1500萬片/年的產能。據悉,凱盛科技目前已經完成了國產化的“原片生產、UTG減薄、UTG成型、柔性貼合”全套UTG玻璃生產工藝技術。

    兩個月后,長信科技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在UTG方面目前已有訂單落地,這家過去以車載顯示業務為核心的廠商,當下正與國內顯示龍頭進行業務合作,聯手拓展可折疊手機市場。

    據國君電子統計,長信科技減薄產能居中國大陸首位,在國內份額約為40%,全球市場份額約為20%,在UTG玻璃逐漸替代CPI成為折疊屏手機蓋板的過程中,UTG的需求也為長信科技的減薄業務打開了新的成長空間。

    此前,長信科技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目前公司UTG現有產能已經達到30萬/月,規劃產能完全可以滿足客戶未來的需求與時間節點要求。

    除上述三家外,包括惠晶顯示、國奧科技、沃格光電外、和美光學、蘇釧科技、東旭光電等國內廠商亦有UTG玻璃產線建設規劃。

    未賺先濫,國產UTG亂像

    據UBI Reserch預測,UTG玻璃在未來三年內有望逐漸取代CPI,在折疊屏手機市場中占據80%以上的份額。

    盡管前景無限,但當下的UTG玻璃還算不上是一個“萬全的解決方案”。比如在三星Galaxy Z Flip剛上市后,海外數碼博主JerryRigEveryThing就曾對該款手機的屏幕進行過測試,實驗表明這塊屏幕只能承受大約莫氏2級左右的刮擦,甚至連指甲都能留下劃痕。

    但由于三星所采用的UTG玻璃為直接拉伸成型,后續隨著國產化學減薄UTG的投產,這一問題或許會得到改善。

    相比之下,UTG產業未來可能面臨的最大問題,并不是它的工藝受限,而是生產太過于集中。

    今年6月,蘇釧科技的柔性折疊屏玻璃基板項目在蘇錫通科技產業園開工建設。該項目總投資60億元,項目在2022年10月全部建成后,UTG玻璃基板的年產能將達到5000萬片,年產值將達到100億元。

    年產能5000萬片是什么概念?一個直觀的對比是:IDC統計的數據顯示,2021年1季度,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僅為78.64萬部。

    國內UTG龍頭之一,長信科技表現不錯

    即使是最樂觀的UBI Research也認為,在2025年可折疊OLED面板的出貨量約為4900萬片。

    這還只是蘇釧科技一家,如果僅統計目前已經開工的項目,中國大陸UTG玻璃在2022年-2023年的年產能將在1.5億片以上。

    盡管折疊屏手機的市場潛力巨大,但目前除三星和華為外,尚無其他玩家有規模量產計劃。vivo和OPPO都已確定將在明年推出自家的第一款折疊屏手機,但由于不具備轉軸的技術專利,這兩家公司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規模量產。

    榮耀于近期申請注冊了Honor Magic Fold和Honor Magic Flip的商標。不過,由于此前與華為“分家”時,沒有帶走折疊屏的相關研發人員,其產品也很難在明年正式上馬。

    至于蘋果,在沒有完整的生態作為支撐之前,庫克大概率不會去做一個銷量僅為“十萬級”的產品。

    終端應用的缺失、手機廠商觀望的態度,似乎都無法抵消掉國內UTG廠商的熱情,一個類似于LCD產業的故事或將再次上演。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智物科技評論”(ID:IntellegentThings),作者:文/智物,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