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賣通、SheIn網站的衣服拿到Instagram賣,價格兩倍起?
速賣通平臺、SheIn網站上的同款產品,到了Instagram精品店,售價至少2倍起。
外媒報道,數月前在Instagram上發現的一個時尚品牌,根據品牌Ins簡介頁面信息,這是一家位于洛杉磯、女性經營的精品店,有洛杉磯工作室和展廳的照片和視頻,偶爾還會發布員工處理服裝、發訂單的圖片。
其品牌口號是“改造即創新”,表明該品牌倡導服裝改造,賣的是經過升級改造的服裝,或者是用舊的、廢棄面料制成的服裝。
這家店鋪的服裝,款式新奇,再從營銷上看,像是品牌自己設計和生產的衣服,不是從海外供應商那里采購預制的款式。
聽起來很好,但問題出在產品價格上。
這家Ins精品店的衣服,價格在60-150美元之間,不符合快時尚產品的價格定位(太高),但如果從手工制作的角度來看,這些衣服價格又出奇的低,難免讓人懷疑。
把這家店鋪的產品圖放到谷歌上搜索,搜索結果導向了另一個Instagram精品店,還有速賣通網站(AliExpress),速賣通上的同款商品(產品圖一致),售價不到這家Ins精品店的一半。
事實證明,這家Ins精品店就是打著“手工制作環保服裝”旗號,銷售快時尚商品。
藍海億觀網了解到,Instagram多年來一直在調整App界面,目的是吸引用戶在其App上購物。Instagram本身定位是一個社交平臺,向“購物App”的轉變是迅速的、突然的,但是在大環境下卻又不足為奇。
Instagram在App界面和平臺定位上的調整,也為一些線上業務或“Ins 精品店”模式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最近,Instagram就出現了一類賣衣服的精品店,服裝款式新奇,號稱原創,但其實可以在速賣通、SheIn等網站上找到同款,而且,這些產品在Instagram精品店賣的價格,至少是速賣通等網站的2倍,普遍2倍以上。
其實,這些精品店不只是在Instagram上賣東西,他們還通過Instagram網紅營銷、投放Instagram廣告將Ins用戶引到自己的網站。
現在很多消費者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尋找新產品和新品牌,所以,通過Ins引流到獨立網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不過,現在消費者也變得越來越謹慎。
他們開始意識到,有些品牌標榜自己是獨立的、有道德、有良知的店鋪,由小企業家或設計師運營,但事實并非如此。
在Ins精品店鋪買的一件衣服,價格可能至少是YesStyle、亞馬遜、速賣通、SheIn等其他購物網站的2倍。
比如,一家叫做“It"s Juliet”的Ins精品店,店內其中一款衣服售價大概34美元,但是速賣通平臺同款價格只要10美元。
其實,消費者更關心的是這些商品的來源。
確實有不少信譽良好的小工匠、小企業家,踏踏實實做自己的品牌和產品,通過在Ins開店謀生。
而有些Ins精品店品牌,明顯是從亞馬遜或SheIn等網站搶購商品,然后再在Ins上轉售,賺取差價利潤。
如下圖例子,一消費者發推文吐糟,在一家Ins精品店花80美元購買了一套衣服,結果標簽上寫的牌子是SheIn。
還有些品牌,做的是“代發貨”模式,沒有原創設計,沒有辨識度,與其他賣家放在一起時幾乎難以區分,他們精于構建數字門面,通過不帶感情色彩的社媒營銷、模糊的品牌故事來獲取消費者的信任,很少透露品牌創始人和員工信息。
需要明確的是,盡管這些Ins精品店的產品質量和來源受到質疑,但轉售和代發貨這兩種模式本身并不違法,是可以做的。
藍海億觀網了解到,“一件代發”模式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了,最開始是家具和電器零售商在做。
零售商在手頭沒有任何庫存的情況下,列出待售產品,然后與制造商達成協議,以批發價采購,等收到消費者訂單后,讓供應商直接把商品發給買家。這個發貨和運輸的過程,零售商無法控制,訂單包裹有時可能需要數周、甚至數月才能送達。
當然,Ins精品店并不都是代發貨的銷售模式,有些店鋪會在工作室或倉庫囤放少量庫存,不過,他們還是傾向于從供應商那里批發采購,比如SheIn或速賣通,然后與代發貨商合作。
Ins精品店的產品,在其他網站也可以看到,這說明,他們是從相同的供應商那里采購商品,即使他們宣稱自己是正品、原創,也會被消費者懷疑。
社交媒體平臺購物功能的興起,以及商品的大規模生產,讓眾多Ins店鋪的相似之處愈發明顯,揭示了這些企業的現實。
加拿大時尚藝術家麗薩(Lisa Fevral)認為,這些Ins精品店銷售的就是流行服裝款式,并積極地投放廣告,快時尚品牌 Cider 之前就接洽過麗薩,想讓麗薩為其做品牌推廣。
麗薩還表示,像Cider、Kollyy、Omighty、Emmiol、Juicici這類快時尚品牌,他們的產品大多都是從相同的中國供應商那里采購。
他們顯然是以年輕女性為目標消費群體,想要朝著“更加可持續、更加環?!备淖?,但實際很多操作還是按照快時尚的模式來進行。
另外,除非這些品牌生產大量非常便宜的衣服,否則沒有任何一家品牌能夠追趕Tik Tok的風格和趨勢。
被看作是“下一個 SheIn ”的中國出??鞎r尚品牌Cider,在9月份剛剛完成一筆1.3億美元的融資,用以擴大業務規模。
Cider在其網站“About Us”頁面稱,自己是一個“具有全球意識、社會至上”的品牌,以“預定購買”模式運營,只生產消費者想要的特定款式,而且是控制數量生產,或者小批量訂購,以減少浪費。
然而,據消費者反映,Cider的服裝產品可以輕松在速賣通找到同款,價格還更低,這說明,Cider或者其供應商可能在其他地方生產和銷售更多的服裝。
不過,無論是這類快時尚品牌,還是Ins精品店品牌,他們好像不太在乎品牌聲譽,因為隨時可以換名字,改頭換面重來,仍然從原來的供應商那里采購。
像Instagram店鋪、Facebook店鋪,其實是一個虛擬店鋪頁面,賣家基本上只需要一個網站、一個吸引人的網站域名、一個活躍的社交媒體、有合作的產品供應商,就可以銷售產品。
當然,他們也會受到來自消費者方面的挑戰。
有消費者將這類店鋪稱為“數字品牌”,并且持慎重購買態度,一般不選擇從未聽說過的數字品牌。
也有消費者會在沖動購買之前,對這些店鋪的產品進行反向搜索。
或者,在Reddit等時尚論壇上瀏覽買家評論,再考慮要不要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藍海億觀網”(ID:egainnews),作者:egainnews.com,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