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警惕,一波冒牌VC正在行騙

    近期,又一批主流VC被卷入一場騙局:被李鬼冒充,以高額回報作誘餌,引導用戶將錢轉入詐騙團伙賬戶。

    據鉛筆道不完全統計,自2019年至今,至少有30家投資機構發布關于被假冒的聲明。被冒充的機構包括真格、英諾、IDG、深創投、順為、險峰創、啟明創投、DCM、GGV紀源資本……都陷入了一場被“資金盤”“殺豬盤”假冒其名義詐騙的漩渦。

    這些騙局的操作并不算高明。

    “李鬼”們大多以投資機構的名義偽造網站、微信公眾號、App,用高額回報作為誘餌,引導人們將錢轉入詐騙團伙的賬戶;

    有的自稱能夠搞到某機構的私募賬號,可以買進漲停板打新股,在投資者資金轉賬完成后就開始借口平臺升級或者維護;

    還有的冒名投資機構誘導投資者從3000到10000元刷單返利,傭金百分之二十,但是只要繳納了保證金,就越陷越深。

    ……

    暴富的誘惑是巨大的。“風投的回報神話被多次美化,使得有些人為了抓住了暴富的鑰匙,就想要搏一把。”一位投資界的人士對鉛筆道表示。

    另外,相比較二級市場,私募以及投資機構這些詞匯于普通投資者而言相對陌生。普通人很少了解投資機構的運作模式,只要陷阱挖的好,受害者就很難逃脫。

    注:本文內容主要來自鉛筆道記者采訪和有權威信源的公開信息,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有點名氣的投資機構都被假冒了

    這一次,被山寨假冒的輪到了英諾天使。

    近日,英諾天使投資基金發現,市面上存在一款未經授權和許可,擅自仿冒英諾天使基金,使用“英諾天使”等用語宣傳投資理財的產品。

    英諾天使基金官方客服英小諾與當事人溝通截圖

    可是作為一家私募基金,英諾天使從未以公開方式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或發布理財產品,當事人遇到的無疑是一個假冒的“李鬼”。此類不法分子的行為嚴重損害的不僅是機構品牌,還有他人的實際利益。

    實際上,此類騙局并不少見。有投資機構內部人員透露,大約從2019年開始,機構們就陷入了一場被“資金盤”“殺豬盤”假冒其名義詐騙的漩渦。

    2019年8月,真格基金稱接到網友舉報,有人冒用真格基金名義,通過APP、微信群等渠道,以保本高息產品為誘導,進行投資理財、資本募集等詐騙活動。

    在真格之后英諾之前,同樣被冒充的投資機構還有IDG、深創投、順為資本、險峰創、啟明創投、DCM、啟迪之星、GGV紀源資本、五岳資本……據鉛筆道不完全統計,自2019年以來,至少有30家投資機構發布關于被假冒的聲明。

    部分機構發布的聲明

    從VC/PE到天使基金,從內地到粵港澳大灣區再到海外的資本,只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基本上都已經被假冒過。

    這些騙局的操作并不算高明。“李鬼”們大多以投資機構的名義偽造網站、微信公眾號、App,用高額回報作為誘餌,引導人們將錢轉入詐騙團伙的賬戶。

    就如某家媒體此前臥底的假“明勢資本”投資群中,群主稱與明勢資本達成了合作,掃描他在群里發的二維碼下載App就能投資。投資頁面顯示,項目范圍涵蓋理想ONE智能電動Pre-C、伊斯坦布爾旅游景點開發、科羅拉多州頁巖油開采等。

    詐騙者為了做到以假亂真,在初期,受害者會有一位“投資老師”來“協助理財”,讓受害者嘗到一些甜頭,取得受害者信任之后,會引導受害者加大投資力度。當本金達到一定額度時,“投資老師”與機構就會卷款消失,留給受害者一地雞毛。

    投資者阿海(化名)近期就經歷過這種騙局。阿海告訴鉛筆道,一開始自己通過直播間看到兩個自稱前操盤手的人在薦股,覺得對方很專業,隨后加入其粉絲群。這兩位“操盤手”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通過建群直播的帶單方式,誘導群員投資,開始給點甜頭,然后一步一步提高信任感。

    取得群員信任后,自稱能夠搞到某機構的私募賬號,可以買進漲停板打新股。但是實際上,這些不過是騙子們的自導自演。在受害者資金轉賬完成后,詐騙者就開始借口平臺升級或者維護,導致投資的資金無法提出。

    “騙局敗露后,有的騙子還威脅說,我們參與的事情本來就是違法的,所以有些人也不敢去追責。”阿海說道。

    當然并不是所有投資者都能被唬住。據阿海所知,忍氣吞聲的大多是小額投資者,損失一筆投資款不會傷筋動骨,但有些將半數乃至全部身家拿出投資的人,一直都在和騙子周旋。只不過即便報警也很難維權成功,這些網址、APP的服務器大多都在國外,追回境外網絡詐騙的可能性幾乎為0。

    阿海介紹,有些投資者為了暴富選擇借錢投資,在欠下巨額外債下走投無路,不得已賣房還債。

    另外還有一種類似于前幾年電商平臺刷單一樣簡單粗暴的騙局。

    此前,周浩(化名)被人拉進了一個微信群,名義上刷單刷人氣,后加了聲稱是投資機構的客服。在引到下,他下載了一個與該機構同名的App,從3000到10000元刷單返利,傭金百分之二十,但是需要繳納保證金。

    可后來刷單的金額逐漸加大,并且騙子也會挖坑埋陷阱,使得投資者操作出錯。投資者想要要回保證金的話,需要繼續加大刷單金額。其實,投資者從一開始繳納了保證金就已經走進圈套里,之后的投資看似在止損,實際上是將自己脖子上的繩索勒得越來越緊。

    可惡的是,為了榨盡投資者的價值,這些騙子們還會誘導投資者借錢、貸款、刷信用卡,直至再也拿不出一分錢。

    一場詐騙與反詐的戰爭

    在這場假冒山寨的騙局中,受害的不僅是普通投資者,還有投資機構。

    一家冒名的投資機構相關負責人告訴鉛筆道,之前有一段時間不知道為什么微信客服、郵箱等公開聯系方式總會收到辱罵信息,說他們機構“騙錢”。“我們也是一頭霧水,完全不清楚這是什么情況。”

    調查之后,這家機構才知道有人打著他們的名義去集資行騙。但是這個時候,投資機構和普通投資者一樣,都很無能為力,都面對著維權無門。

    正如此前有一家投資機構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發現被冒名后,機構除了發聲明澄清之外,他們也去報過警,但是警方告訴他們,“投資機構不是受害者,無法受理,受害者是被騙的那些人。”

    “但實際上,我們的品牌被冒用,我們的名譽、投資人對我們的信任等無形資產受到了傷害,卻得不到保護與重視,也是挺委屈的。我們不知道該用什么辦法讓這些人停止對我們品牌的侵害。”

    相較于二級市場,私募以及投資機構這些詞匯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都是陌生的。正是因為足夠陌生,超出了受害者的認知,制造了絕對的信息差,也給騙局制造了足夠的空間。普通人很少了解一級市場這些投資機構的運作模式,只要陷阱挖得好,受害者就很難逃脫。

    其實在投資機構的現實募資工作中,面對高凈值個人募資只是其中一個部分,尤其是在現在基金規模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機構主要的募資對象其實往往是政府引導基金、保險公司、社保基金、家族辦公室、上市公司、市場化母基金、互聯網新貴公司等。

    “事實上,在風投大環境好的時候,民間有些人確實有渠道可以私下讓不合規的投資者成為GP的投資人。在那時也確實有人賺到了,再加上風投的回報神話被多次美化,使得有些人以為抓住了暴富的鑰匙,想要搏一把。”一位投資界的人士對鉛筆道表示。

    私募基金因其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在國內外均實行嚴格的合格投資者制度。私募基金投資確立了合格投資者制度,從資產規模或收入水平、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單筆最低認購金額三個方面規定了適度的合格投資者標準,俗稱“有錢人的游戲”。

    簡單來說,真正合法合規的私募機構并不會像詐騙者說的那樣,會以公開形式直接向大眾募集資金,其募資過程是非公開的。其次,并非所有人都能參與私募基金的募資,參與者需要滿足幾個條件,合格投資者指具備相應的風險識別和承擔能力,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且符合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者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的個人和單位。

    在此基礎上,投資者參與募資過程時,需要向私募基金管理人出具其為合格投資者的證明文件,而私募基金管理人則需要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作書面的調查。

    然而,受利益驅動,私募機構變相降低合格投資者標準募資的情況時有發生。私募機構通過拆分收益權,突破合格投資者標準便是其中一種手段。更有甚者,打著“拆分”名義,從事非法集資乃至詐騙行為。

    一位金融行業的律師對鉛筆道表示,投資者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對照私募基金合格投資者標準進行判斷,再選擇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和機構,切勿心存僥幸。

    特別是投資者明確向銷售人員表明自己投資金額無法達到單只基金投資100萬的基本標準時,銷售人員甚至煽動以“拼單”“湊單”“基金份額拆分轉讓”等方式突破合規投資者底線的,這屬于嚴重違規行為。

    他提醒投資者,不能覺得私募基金降低門檻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沒什么大不了,甚至以為“占了便宜”,應對這一類銷售人員保持高度警惕。

    “其實面對可能存在的騙局,人們多在網上查查過往新聞信息就都能避免被騙。另外,大機構也都有公開的聯系方式,是否是騙局,一個電話就知道真假了。”一位投資行業人士表示,“還有一些所謂有內部打新份額的,在現實公司上市過程中并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只有創始團隊或者與之關系密切的券商、投資機構核心層人士才會有這個途徑,并且通常都不會在網上通過私人的渠道兜售。”

    正如在被假投資機構詐騙后,一位網友總結的那樣:

    不要異想天開,天下沒有那么多好事;不要貪小便宜,小便宜需要高風險來買單。

    參考資料:

    深燃《山寨版的“頂級投資機構”,正在詐騙你老家的親戚朋友》

    界面新聞《零風險高回報?小心上了山寨投資機構的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鉛筆道”(ID:pencilnews),作者:韓希言,編輯:吳晉娜,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