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奪冠最大flag:電競賽事的新價值與新時代來了
“她崛起,他參與,他們出圈。”
當S11“不破/不立”的口號和宣傳片發出來的時候,沒有人能想到最后的結局是以EDG打破無數flag奪冠收場,奪冠后的幾個小時里,興奮、歡呼、吶喊,慶祝LPL再次從LCK手中奪回全球冠軍的獎杯。
2021年,始終漂浮在中國電競頭上的陰霾,正在被一束光擊穿。
為了兌現曾經立下的奪冠flag,粉絲們產生了五花八門的慶祝方式,甚至有部分越了界需要提醒才能制止。有些人甚至覺得,出圈就因為這些年輕人的“離譜慶祝”方式。
但其實“離譜的慶祝”以及主流媒體的報道,幾乎是每年電競賽事國人奪冠的出圈基本操作。但和三年前的S8奪冠不同的是,這一次S11奪冠是給“冠軍驅動”的電競時代又續了一年,并且出圈范圍遠不止于游戲。
我們看到了電競不再屬于單一性別,也包容了聽障人士,還出現在了更多跨界領域上的多元價值。
電競女孩,可愛可敬
今年S賽,電競的女性力量雖然沒有被特別關注,但是電競女孩的高度參與讓本次S11有了不一樣的色彩。這不僅限于電競女粉絲的流量貢獻,還有女性電競從業者的專業水平開始成為LPL的一張新名片。
一方面,“賽事流量靠女粉”其實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微博的2018年MSI觀賽數據上,只有35%觀賽用戶是女性;而S10的觀賽報告里,女性用戶占了48.28%。2021年6月數據,微博熱搜用戶19-29歲占76%,其中61.6%的00后用戶與54.1%的90后用戶為女性用戶,2021上半年進入前十熱搜的電競熱詞數量增長了65%。
電競女性觀眾對賽事流量和熱搜的貢獻愈發明顯,而且每家戰隊的大號粉頭也是女性居多。
今年S11決賽過后,不僅是微博崩了、QQ崩了,連小紅書、豆瓣等平臺同樣承受了來自EDG奪冠的“大壓力”,當S8的iG戰隊奪冠時,很多女生還在搜索什么是iG,為什么一場游戲贏了男生會這么開心。如今EDG戰隊奪冠,我們已經能看到在小紅書上女孩子們分享EDG奪冠的趣事,以及在豆瓣上對現場三語主持夏安的褒獎。
當然,電競女孩貢獻的不只是流量,還有賽事基礎工作的一磚一瓦。
今年總決賽被頻繁安利的夏安就是典范,靠著韓語、英語和漢語的無縫切換出色的完成了翻譯工作,夏安收到了“真正的MVP”、“無瑕疵的表演”等國內外觀眾的一致褒獎。
這份工作的重要性或許很多人無法理解。舉個例子,靠譜二次元(ID: kpACGN)此前采訪過一位越南打野選手,靠的是英語-越南語翻譯坐場協助,而如果采訪者無法自行進行中英翻譯的話,完成這次采訪就需要一共2位翻譯,轉換2次語言。
好的翻譯可以使不同賽區的選手與觀眾溝通更流暢,不俗的業務能力也讓她成為了代表LPL的電競名片之一。
同樣辛苦的還有很多電競女性從業者,據靠譜二次元(ID:kpACGN)了解本屆S賽國內往返冰島前后可能一共需要完成30次核酸檢測,海外的時差、大型賽事的高強度加班也很考驗體力。其實從賽事傳播、甚至到現場搭建都少不了“電競女工”,更不用說很多女選手轉型女主播、女解說為電競發光發熱,甚至選手的“太太團”,也曾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著選手公關。
無論是從業者還是粉絲,每個電競女孩雖然工作類型不同,對賽事理解也不同,但靠著熱愛把電競熱度每年都推向高峰,她們也早已成為電競賽事無可動搖的基本盤。
你看,電競女孩不僅可愛,還可敬。
無障礙直播,放大了電競的向善價值
沒有人想到,“無障礙直播”會經由一個電競賽事得到大力推進。本次B站推出了針對聽障人群的無障礙觀賽支持。對于聽障人士來說,以往游戲比賽沒有字幕展示,聽障人士僅能通過畫面了解賽況,在賽后評述、采訪等無字幕環節只能等待回放或自行使用第三方工具轉譯字幕。B站的無障礙直播間加入了賽況實時字幕,同時對采訪進行手語翻譯,提高了聽障人士觀賽的立體感。根據B站的介紹,截至11月6日,S11無障礙直播間已吸引了600萬人觀看。
根據北京聽力協會預估,國內聽障人士數量已達7200萬。手語指導韓清泉表示,“國內沒有專門針對游戲的手語標準,甚至很多聽障人士在表達同一個游戲術語,交流的手語卻不同。”賽前手語團隊專門詢問了各路聽障朋友,對很多術語選擇了最形象、最簡潔、最合適的手語表達。這也讓無障礙直播間成為了很好提出和推廣游戲手語標準的渠道。
在S11結束后,B站也啟動了“線上無障礙設施”的建設,為更多障礙人群完善線上娛樂項目的體驗。同時,斗魚虎牙等平臺也上線了AI字幕直播間,也能幫助聽障人士提高一部分觀賽體驗。
手語同步在國內,此前還只見于新聞頻道部分內容以及奧運會開、閉幕式等全民級別的內容,即便當下的S11的手語同步只限于采訪階段和賽事小助手等模塊,但也已經表達出了對障礙人群的關懷,可以說體現并放大了“電競向善”的價值。
營銷跨圈與賽事新階段
最近兩年,其實并不是電競的“大年”。
2018年至2020年S賽同時在線人數峰值為4400萬,4400萬,4595萬。2017年獨立觀眾數最高的一場RNG對陣SKT為8000萬,2018年這個數字為9960萬。
2017年至2019年可以看做是電競從“野蠻生長”到“冠軍驅動”的大年,2020年至2021年其實是電競賽事的調整期。
也就是說在2018年之前,S賽數據有著高增長,而2018年之后賽事流量是在看到天花板后的穩定輸出。
如果從出圈效果來看,2017年到2019年,英雄聯盟S賽和Dota2 Ti在國內大型體育館座無虛席、票價飛漲,尤其是S7在國內四個城市落地對電競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同時S8和S9的國際對抗奪冠產生的冠軍效應,以及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電競表演賽中國隊的良好表現,也推動了其在主流媒體的傳播,甚至對整個電競行業都產生了利好。甚至在王者榮耀聯賽KPL在落地一些城市時,地方政府也有在交流中提到,從英雄聯盟的S賽開始注意到電競這一項目。
S7與TI9均在中國舉辦
這兩年,玩家們的狂歡、對熱搜的霸屏,以及微博崩潰、游戲端游需排隊上線、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報道,其實是每年冠軍后的固定操作。
而這類出圈其實是靠著冠軍驅動,從今年LGD憾負的猛犸梗以及社交媒體的哀嚎情緒,到EDG的熱搜和狂熱但部分迷惑的慶祝行為,我們能看到電競的基本盤依舊在,但“是否奪冠”對出圈效果的影響也同樣明顯。
如何擺脫對冠軍的依賴?
把賽事放在國內自然是最好的選擇,正如S7雖然無冠,但至少讓場館周圍的司機都知道了“這里有個游戲比賽打得很熱鬧”,但這兩年受疫情影響,本該連續落地國內的S賽去年僅在上海只開放少量現場觀眾,今年干脆改到冰島,對電競的出圈傳播產生了限制;而未成年禁令則更是讓電競的青訓血液驟停,為電競行業增添了一份陰霾。
所以說,EDG的奪冠雖不至于讓電競賽事再次平地起飛,但至少是在冠軍驅動的時代又增添了一個強力案例,甚至可以說是續了一年。
或許是“EDG奪冠flag”話題太熱,又或許是因為無法線下觀賽積攢了太久了熱情需要爆發。這兩天確實讓很多圈外人誤以為“國足進了世界杯”,從第三方數據來看,EDG奪冠也能夠讓電競賽事流量在看到天花板的基礎上又有了小幅增長。
esportschart顯示,EDG與DK的總決賽對決觀眾峰值為401萬,19年和20年的S賽總決賽數據分別為398萬和388萬。百度指數顯示,2017-2021每年的S賽期間搜索指數峰值為,31萬、37萬、30萬、25萬、23萬(S11數據截止11月7日)。
冠軍我們每年都想要,但電競行業的發展不能只靠冠軍驅動。而當疫情對線下觀賽的影響無法評估,青訓又實打實被清零之后,電競行業也該迎來新的時代了,或者可以稱為“工業化時代”。
即每年的S賽和TI可以穩定貢獻流量,但不能苛求每年都靠冠軍讓電競在熱度和主流圈層實現質的飛升。更需要在賽事內容精細化,賽事執行標準化等細節上做文章。今年我們就看到S賽多了像“脫口秀”等周邊內容,雖然直播平臺的二路流內容并不算出彩,但多加周邊內容、以及4KHDR、AI彈幕等在賽事呈現和執行上的標準化和技術突破是必要的。
同時在贊助上,我們看到了珠江投資等大企業的參與,讓本是全民玩梗的EDGflag多了一些尊貴的味道,隊伍奪冠給選手送房的行為第一次讓電競有了體育圈的豪氣,也讓電競出圈。
再到EDG與養生品牌合作,FPX與漫威合作聯名潮牌,電競營銷的甲方變得越來越多元化,跨出的圈子越來越廣。甚至一些電商商家也同樣嗅到了電競粉絲的購買力,紛紛在EDG奪冠之際連夜推出了特別折扣和抽獎活動,盡力吸引一些興奮的電競粉絲加入到雙11的購買之中。這些都是營銷層面,電競越擴越大的寫照。
還可以期待的是,電競賽事的各類位置和聯動,可以為動畫、手游等IP的MediaMix內容導入流量,至于內容是否與受眾貼合暫且不表,但至少這是電競賽事輸血能力的一種體現。
這些都是電競賽事在冠軍驅動過渡到工業化階段正在發生的變化,也是電競賽事“出圈”更多可期待的價值。
EDG的奪冠熱度并不會持續很久,電競投資不再熱、電競青訓不再扎實、電競投入難回本、線下賽事難舉辦這幾方面依舊面臨挑戰。但電競賽事不只有老幾樣的出圈表現,而是有更多新的跨界價值被認可時,才決定了電競行業的上限會有多高。
當電競女孩在話題熱度和專業素養上做出貢獻,當賽事與平臺聯手開啟無障礙直播發揮探索電競向善價值,當電競賽事從冠軍驅動轉向工業化跨出更廣闊的圈子。這個生態才會更加完整與多元,隨著明年杭州亞運會的到來,部分項目入亞的電競行業或許將會迎來近兩年緩步后的新驅動,EDG奪冠只是開始,我們還可以期待更多電競賽事的價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靠譜二次元”(ID:kpACGN),作者:靠譜ACG編輯部,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