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的物理課,救得了搜狐嗎?
過去這個周末,最熱的話題是什么?誰在刷爆你的朋友圈?
相信大家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出那個名字:EDG。
據第三方機構統計,今年S11賽事期間,B站直播最高人氣峰值達到5億,直播累計觀看人次同比增長超過20%。
借著EDG這股東風,價值研究所(ID:bttimes)觀察到,網絡直播對我們生活的滲透程度已經高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無論EDG也好,其背后的電競行業也罷,都只是直播風口其中一個受惠者而已。在直播行業的空前繁榮下,更多垂直領域的創作者選擇通過這種新型媒介打破固有圈層,探索出圈機會。
其中,知識直播,絕對是個中代表。
風口之下,很多早已沉寂多時的老牌互聯網巨頭,也想通過知識直播重返大眾視野——比如由張朝陽親自下場開播的搜狐。
(圖片來自Iask Media)
張朝陽“回歸老本行”
11月5日12:00,搜狐視頻全新出品的知識直播節目《張朝陽的物理課》正式上線,今后會在每周五、周日12點準時開播。
對的,《張朝陽的物理課》,顧名思義就是由搜狐創始人兼CEO,我們都非常熟悉的那位互聯網大佬張朝陽親自下場直播,為屏幕前的你和我講解各種物理常識。
對于張朝陽親自下場直播這件事,網友們的熱情不低。
一方面,在直播彈幕上不少觀眾送上“大佬!學到了!”“太厲害了!”等稱贊,對張朝陽的欣賞之情溢于言表。另一方面,價值研究所(ID:bttimes)也觀察到,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上,針對搜狐這檔新節目的評論也以好評居多。
在微博上擁有超過百萬粉絲的科學領域博主@愛踢學長就發文稱,“張朝陽真是被互聯網埋沒了,他的課越聽越上頭,每周五周日中午可以蹲一下直播”。
(圖片來自微博)
和@愛踢學長持相同觀點的網友不在少數。
這或許,和張朝陽足以傲視互聯網界的高學歷有一定關系:18歲上清華、29歲拿到麻省理工博士學位的輝煌學歷,就算撇除搜狐老總這個頭銜,單拎出來也足夠令人頂禮膜拜。
說到這,插個題外話:
在知乎上搜張朝陽,至今能夠看到諸如“獲得李政道獎學金和MIT博士學位卻去做互聯網,是不是浪費了張朝陽的才華”、“張朝陽為什么從純物理專業轉型為互聯網大佬”這樣的問題。
這種輿論風向也表明,對于張朝陽的學霸身份,外界是十分肯定的,甚至認為他從物理生轉型做互聯網大佬是一種“資源浪費”。
這也就難怪,在網上出現那么多張朝陽“回歸老本行”的感慨了。
換句話說,擁有如此履歷的學霸來做知識領域主播,足夠讓人信服。
也因為有了這種肯定,搜狐和張朝陽選擇以物理課為切入點介入知識直播賽道,絕對是一著妙棋。
(圖片來自知乎)
說回《張朝陽的物理課》這個節目本身。
從首播的內容來看,對于這檔直播節目,搜狐的制作團隊和張朝陽本人都做足了準備功夫。
在技術上,除了保證直播流暢度之外,早前上線的“直播白板”功能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將手繪物理公式同步至直播間。
在課程內容方面,看得出策劃團隊很熟悉互聯網用戶屬性,對課程難度做了一定把控。比如第一堂課所講的萬有引力、庫侖力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物理學概念,沒有太高門檻,且講解上也盡力做到深入淺出,保證一定的趣味性。
根據官方預告,在接下去的課程中張朝陽會陸續向大家科普朝霞晚霞的顏色、光速/潮汐的科學常識,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物理學問題。
除此之外,張朝陽在直播中也提及,之后還會努力邀請各種高材生、高考狀元、物理學教授進行連麥分享,直播間的互動環節也會不斷改良和豐富。
策劃團隊之外,張朝陽本人也是這檔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
好在,張朝陽有成功優質知識主播的潛質。除了本身就具備很強的溝通能力和鏡頭表現力之外,此前長期堅持的英語直播課,也為他積累了不少直播經驗。
在去年接受媒體采訪時,張朝陽曾說過,自己已經堅持直播英語教學3年多的時間,每周保持6次左右的直播頻率。
按照這個頻率計算,在《張朝陽的物理課》開播之前,他就積累了上千場英語課的直播經驗,已經是一位“資深主播”了。
(圖片來自搜狐官網)
不過,《張朝陽的物理課》反響再好,也無法掩蓋搜狐當前窘境。
張朝陽的親自下場,本身就足夠說明問題:不想被時代徹底淘汰,搜狐唯有奮力一搏。
反擊,就從張朝陽本人開始。
搜狐不想只靠游戲續命
翻看搜狐過去幾個季度的財報,價值研究所(ID:bttimes)想用三個詞來形容其生存現狀:保持盈利、衰落明顯、不安現狀。
根據今年二季度財報,搜狐集團該季度總營收為2.04億美元,同比增長28%,凈利潤錄得2500萬美元,也超過市場預期。
(圖片來自搜狐財報)
對于投資者來說,2020年之后實現扭虧為盈,是搜狐熬過至暗時刻的標志。
但環比今年第一季度和去年第四季度的數據你就可以發現,搜狐雖然是盈利了,卻也說不上有什么長足發展。
從營收來看,今年二季度2.04億美元,一季度為2.22億美元,去年四季度為2.53億美元,環比呈下降趨勢。
而從營收構成來看,搜狐的衰落之勢就更明顯了。
過去幾年,搜狐集團的營收一直依靠所謂的“三駕馬車”:游戲、搜狗和新聞傳媒,后者主要和廣告收入掛鉤。
至于張朝陽去年在搜狐WORLD大會上提到的搜狐新聞客戶端、手機搜狐網、PC門戶、搜狐視頻和狐友這“五大金花”,仔細一看也基本都可以歸于廣告增收這一條道上。
但現在的問題正在于,搜狐能維持盈利,基本靠兩點:第一,出售搜狗得到的現金支持;第二,靠游戲業務的苦苦支撐——至于曾經也能撐起半邊天的品牌廣告業務,已經極度萎縮。
官方公告顯示,搜狐在搜狗持股33.8%,和騰訊的交易完成后搜狐獲得了11.8億美元的資金。結合前面提到的營收數字就不難想象,這筆錢,對搜狐來說絕對是一個大數目,能為日后的發展提供不少支援。
再來看搜狐的營收結構。數據顯示,過去三個季度搜狐在線游戲業務營收分別為1.51億美元、1.76億美元和1.96億美元,同比增幅分別為43%、32%和49%。
對比之下,過去三個季度品牌廣告的收入分別僅為3684萬、3100萬和4200萬美元。
今年第二季度,在線游戲占搜狐總營收的比重已經上升到74%。對于如今的搜狐來說,雙核驅動這個說法已經站不住腳,靠游戲單腿支撐倒是真的。
廣告這只現金牛的衰敗,一方面是因為門戶時代輝煌落幕,搜狐無法跟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潮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在的市場爭奪太激烈,搜狐無法為廣告金主提供足夠的導流效果。
和靠廣告賺成“互聯網印鈔機”的字節跳動相比,你就知道搜狐有多落寞:
數據顯示,字節跳動2020年廣告收入為1830億,2021年的目標是2600億。其中,抖音在今年第一季度就已經靠賣廣告吸金310億,今日頭條同期的廣告收入約為91億。
廣告金主肯給字節旗下的產品投錢,是因為它們有足夠多的流量,能夠提供足夠的廣告-商品轉化率。
反觀搜狐幾個流量池:搜狐視頻、搜狐新聞(包括PC端和手機端),用戶流失、增長乏力早已是行內共識。
以搜狐視頻為例。在國內長視頻領域,優愛騰是公認的三強,在此之后,搜狐和芒果TV一度被認為是第四名的有利爭奪者。
根據艾瑞咨詢統計的數據,去年上半年,即國內疫情最為嚴重的階段,是各大長視頻平臺用戶規模、用戶使用時長增長的爆發期。
但就算在這個爆發期,搜狐視頻的表現也不及芒果TV:去年1-7月,搜狐視頻的月度總有效使用時間一直被芒果TV壓制,還一度跑輸行業平均增長曲線。
搜狐視頻的頹勢其實早有預兆。
張朝陽在3年多以前就說過,不再用“燒錢”的方式參與長視頻行業競爭,將精簡組織架構和大幅削減視頻內容成本。
在出現這種戰略改變之后,搜狐視頻的虧損額從2017年的超過3億美元減少到2018年的1.4億,但此后搜狐就不再單獨公布盈虧數字。
而另一邊,優愛騰芒仍在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無論是引進外部版權還是自制欄目,投資金額都遠超搜狐視頻。以愛奇藝為例,在不久前召開的iJOY愛奇藝悅享會上,愛奇藝內容業務群總裁王曉暉透露,公司每年投入超過200億進行內容采購和制作,且不打算就此止步。
長此以往,搜狐視頻和頭部玩家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當然了,最令搜狐感到擔憂的是,目前最重要的的營收支柱——游戲業務,前方也并非一片坦途。
在價值研究所(ID:bttimes)看來,過去這一年多,搜狐的游戲業務營收之所以能保持穩定增長,主要還是得益于暢游完成私有化之后,全部利潤都并入搜狐。
但就暢游本身來說,IP老化嚴重、缺乏爆款新游、老用戶持續流失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財報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搜狐游戲PC端平均月活僅為320萬,同比增加9%,但環比幾乎變化。與此同時,90萬左右的總活躍付費用戶,也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停滯不前。
移動端的情況更加不容樂觀。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搜狐游戲移動端平均月活用戶為190萬,同比和環比分別下滑39%、7%。
(圖片來自Pexels)
用戶大量流失,并非游戲市場不景氣,只是無力創新的搜狐慘遭拋棄。
一個尷尬的事實:搜狐暢游目前最吸金的游戲,仍是誕生已經14年的《天龍八部》。
有分析認為,搜狐游戲二季度PC端月活能錄得9%的同比增幅,就是得益于《新天龍八部》懷舊服引發的情懷效應。但除了《天龍八部》之外,搜狐游戲再無其他爆款。
誕生于2007年的《天龍八部》,是前暢游CEO王滔及其火狐工作室推出的首款自主研發游戲。只是沒想到,曾以為以為《天龍八部》只是個開始,卻已是巔峰。
如今,王滔早已離開搜狐,暢游經歷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國內前三大游戲公司再到黯然摘牌完成私有化的大起大落,早已退出一線之列。
(圖片來自暢游官網)
端游衰落、手游興盛是難以改變的時代潮流,早已落后一整個時代的搜狐也難以在手游市場再掀起多少風浪。《天龍八部》生命力再頑強,也不可能獨自撐起搜狐的未來。
所以,在游戲之外,為集團尋找新的增長突破口,是張朝陽最近幾年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私有化暢游、出售搜狗,搜狐完成了降本增收,成功扭虧為盈,為日后的轉型奠定了基礎。在直播大潮席卷全球的情況下,一直都有傳媒、泛知識業務基因的搜狐,選擇知識直播賽道重拳出擊,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知識直播新風口,大戰一觸即發
在去年首次帶貨直播時,張朝陽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在“拋磚引玉”。拉動更多名人、行業KOL來搜狐做直播,是搜狐入局直播行業前期的重點工作。
價值研究所(ID:bttimes)認為,這一項工作可以看作是一次試驗——試驗到底哪條路,最適合搜狐走。
那么《張朝陽的物理課》上線,張朝陽本人親自下場,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搜狐在分析了眾多直播細分賽道中,終于選中了知識直播這一條路。
(圖片來自Pexels)
然而,這條賽道上的競爭,也很激烈,很殘酷。
艾瑞咨詢的報告指出,過去5年中國直播行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從2016年的245億猛增至去年的1826億,平均增長率接近60%。預計到2021年底,直播市場規模將達到2239億,延續此前的良好增長勢頭。
從細分領域來看,和早已殺紅了眼的電商直播、泛娛樂直播相比,知識直播,仍是一個充滿潛力的金礦——同樣來自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疫情之后,互聯網用戶對科普紀實、新聞事實類內容的關注度平均上升16.7%,娛樂類內容的關注度則有所回落。
(圖片來自艾瑞咨詢)
前百度首席架構師李天華也在接受采訪時說過,知識內容市場規模超過千億,直播是比短視頻、圖文更有效的傳播手段和變現方式。
對此,價值研究所(ID:bttimes)表示贊同。
在碎片化時代,人們的專注力下降,一般的知識付費產品——如圖文訂閱專欄,難以在趣味性和科學性之間找到平衡,無法讓用戶心甘情愿買單。至于近年來最火的短視頻又受時長所限,不具備知識傳播的基礎。
唯有直播,能在調動觀眾情緒、保證趣味性和干貨含量之間找到巧妙平衡,成為當下知識傳播的絕佳途徑。
對了,說到知識內容的商業變現,要跟大家強調一個容易被曲解的事實:國內的網民們并不抗拒知識付費,他們只是苦于找不到好的平臺和方式罷了。
根據艾媒咨詢統計的數據,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用戶規模為4.18億,預計今年年底能增長至4.77億。其中,超過70%的用戶對知識付費行業的未來持樂觀(包括非常樂觀和比較樂觀)態度,只有不到5%的用戶持悲觀態度。
(圖片來自艾媒咨詢)
就說李天華的老東家——百度,最近兩年也在知識直播領域不斷深耕。
根據百度在年初公布的直播洞察報告,2020年其主播生態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泛娛樂主播退位,知識主播興起。數據顯示,去年11月,百度知識、服務類直播平均每個品類觀看PV都排在首位。
百度此前也曾說過,在疫情期間進行的超過200場戰疫直播,直播用戶數比疫情前暴漲430%,其中最受歡迎的正是有關病毒感染性、新冠治愈率、疫苗研發進展的知識科普。
然而,百度只是眾多知識直播玩家的其中一個,并且還不算玩得最好的那個。
大家都知道,百度收購YY直播是打算發力直播業務的信號,但如今收購遭遇變數,是否會打擊百度的信心,促使其調整發展戰略,都還需時間觀察。
此外,B站、快手和抖音這樣的平臺搞直播有優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有短視頻業務基礎。
短視頻和直播的用戶屬性高度重合,用戶的觀看習慣也早已養成,所以短視頻平臺搞直播比百度這樣的搜索平臺有基礎優勢。
從這個角度講,搜狐和百度面臨同樣的困境:不具備直播基因。
無論是門戶還是手機端,搜狐新聞、搜狐視頻此前都沒有太多直播經驗,用戶也都不是奔著直播來的。能否在短時間內培養用戶的觀看習慣,提高用戶黏性,還需要運營團隊花費一番心思。
不過,時間不等人——直播賽道上,一些殘酷競爭已然打響。
羅翔在B站的爆紅出圈,某程度上推動了知識直播的發展,也促使知識就成為整個內容行業最火,也最內卷的賽道。根據CEO陳睿在6月份B站周年論壇上的透露的數字,在B站用戶目前生產的內容中,泛知識類內容占比高達45%。
同樣具備內容創造和直播基因的快手,在知識直播領域發力也很早,甚至第一時間掀起了人才爭奪戰。
今年6月份,快手宣布推出大型直播活動“快手新知播”,聯動100名知識大咖、50余家專業機構和超過千名快手知識類主播,在3個月內共同提供上百場知識直播。
面對進擊的快手,B站毫不怯場。
就在“快手新知播”上線的幾乎同一時間,北大中文系教授、知名電影學者戴錦華正式入駐B站,隨即迅速風靡全站。截止目前,其付費專欄《戴錦華大師電影課》已經收獲了500多萬播放量。
B站和快手,都想在知識直播這個賽道吃到大蛋糕。而它們的經歷,也給躊躇滿志的搜狐提了個醒:要想在知識直播這個賽場闖出一番名堂,人才是最關鍵的,尤其是要捧出一個足夠有號召力的頭部主播。
B站的鎮站之寶羅翔自不必說,戴錦華的入駐,加上前段時間何同學的爆火,都體現了人才在知識直播領域的重要作用。
價值研究所(ID:bttimes)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很簡單:
歸根結底,和上一個風口泛娛樂直播相比,知識直播畢竟是有門檻的,沒有足夠深厚的知識積累和行業地位,無法令用戶滿意。
那對于搜狐來說,擁有麻省理工博士學位的張朝陽,會是那個頭部IP嗎?
以后的事情真不好說。但從首期節目的反饋來看,至少張朝陽已經為搜狐開了個好頭。
另一個對搜狐有利的消息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出售搜狗帶來的資金,以及成功降低的運營成本。
知乎大V@羅超頻道在騰訊成功收購搜狗之后分析過,由于AI技術投入大、回報慢且搜索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搜狗自2020年以來已經連續5個季度虧損,且研發支出的上升直接拖累了搜狐的業績。
如今,搜狗“脫狐入鵝”,搜狐也借機完成了降成本、減虧損兩大任務,接下來可以發力擴營收。
不敢玩大規模燒錢,只能量入為出的搜狐,能夠以最健康的財務狀態進入發力進軍知識直播賽道,已經相當不易。
寫在最后
到最后,我們還是要回歸到搜狐這次轉型的主角,張朝陽。
你要問在國內一眾互聯網大佬中,誰最高調、最語出驚人?
除了馬云之外,張朝陽當仁不讓。
但如今,馬云已經退居二線,且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不會再向以前那么張口就來。
而張朝陽,仍奮斗在一線,卻早已失去了聲量。
他上一番引起外界關注的言論,是“我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并且已經堅持三年多了”這種不合時宜的說法,收獲的也只有網友鋪天蓋地的質疑,甚至嘲諷。
和張朝陽一同沉淪的,還有曾在門戶時代稱霸中國互聯網界的搜狐。但價值研究所(ID:bttimes)相信,曾經遠離管理一線的張朝陽,此刻想必是不愿認輸的。
或許說,高傲的他不愿意以這樣一種方式接受搜狐的失敗。他仍在等待一個,可以卷土重來,重新站回輿論中心的機會。
移動互聯網時代急劇變化的風口,仿佛又給了他這個機會。至于能不能抓住,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價值研究所”(ID:bttimes),作者:Hernanderz,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