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9月中企全球IPO全盤點

    9月中企在全球IPO募資總額創近16個月新低,但市場上依舊不乏亮點,比如中國能建吸并葛洲壩完成A+H上市、“小酒館第一股”海倫司登陸港股表現不俗、醫藥股新星繼續閃耀科創板和港市……

    9月中企IPO并未迎來“金九”,約429億元的總募資額較去年同期的1126億元縮水超六成;環比來看,和8月的1072億元相比也呈斷崖式下跌。

    三大市場(A股、港股、美股)中,中企赴美IPO 8月“抱蛋”歸零后,9月繼續交白卷。9月中企赴港上市共4宗,這個數量和8月的3宗一樣“低位運行”。

    不過9月新股上市仍有看點,比如吸并葛洲壩、從而完成上市的中國能建(601868.SH)讓不少投資人開始關注這一全新的上市模式,“小酒館第一股”海倫司(09869.HK)上市后表現不俗,又有一波醫藥股在科創板和港股上市,募資額在50億元以上的IPO也有2宗……接下來BT財經就與你一起走近9月中企全球IPO詳情。

    概覽:9月中企IPO募資總額錄得近十六個月新低

    • 44家中企IPO,91%集中在A股

    9月共有44家中企在A股、港股市場IPO(注:本文的統計包含吸并上市但沒有新募資的中國能建),連續第二個月沒有中企以任何形式赴美IPO。這一數字較8月的43起IPO僅略高1起,依然是年內的低點。

    不過和8月的數量少、但在中國電信(601728.SH)“巨無霸”支撐下募資總金額高達千億元以上不同的是,9月中企全球IPO呈現數量和總募資額雙低。BT財經整理發現,44起IPO對應募資總額約為429億元,這一數字是2020年6月以來共十六個月的最低點。

    再來分市場看,9月IPO的這44家中企中,有40家選擇在A股上市(滬深主板8家、科創板和創業板分別為10家和22家),港股4家,美股0家。較上月相比,滬深主板和科創板的IPO數量各下降2家,創業板新發數量再增4家,港股中企IPO數增加1家。不過從募資總額來看,上述四個市場幾乎“平分秋色”,盡管港市新股數量上只有4家,但貢獻了26%的總募資額;滬深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募資額占比分別為21%、32%和21%。

    下面我們逐一透視拆解——

    A股9月共有40起IPO,這一數量和8月剛好持平,但募資總額316億元大大低于8月的953億元。再細分來看,A股滬深主板、科創板和創業板IPO募資總額分別為88億元、139億元和89億元。缺乏超大型IPO吸金是9月募資總額“掉隊”的重要因素之一,備受矚目的中國能建的A股市值雖然突破千億元,但吸并上市的方式不涉及新募資(下文會詳解),募資最高的個股為科創板上市的時代電氣(688187.SH,IPO總募資76億元)。“雙創板”的熱度出現分化,科創板的總募資額依然維持在130億元以上,但創業板的9月總募資額回落至100億元以下。

    美股方面,中企連續第二個月沒有任何形式的赴美上市。不過我們在8月的盤點中已經發現,有部分中國企業重啟了赴美上市的計劃,這樣的勢頭在9月得以延續,月末有消息釋出稱吉利汽車(00175.HK)相關聯、隸屬于沃爾沃旗下的電動車品牌極星(Polestar)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Gores Guggenheim已簽署合并協議,預計將在納斯達克借殼上市,該只SPAC代碼也將對應修改為“PSNY”,文末將帶來更詳細的介紹。

    港市9月中企IPO為4起,略大于8月的3起、但遠小于7月的20起,募資總金額114億元和8月的119億元也基本持平。募資額最大的為東莞農商銀行(09889.HK)約合人民幣75億元,其次為海倫司的超20億元,接下來是兩只生物醫藥板塊個股堃博醫療(02216.HK)和創勝集團(06628.HK)。

    從上表不難看出,本月IPO募資總額第一梯隊的為時代電氣和東莞農商銀行,均在人民幣70億元以上;化工板塊的維遠股份(600955.SH)獨占第二梯隊募資約41億元;除了上述三者,募資總額在10億元以上的還有6只新股,基本組成了第三梯隊。

    • 中信、中金再獲“承銷王”

    BT財經整理發現,9月共有23家機構參與了A股IPO主承銷,較8個月增加2家。行業龍頭中信證券以7件(含聯合主承銷1件)再成為主承銷件數最多的機構,遠高于第二名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國金證券、安信證券的3件,其中最大的一單為其與中泰證券聯合主承銷的維遠股份。

    從募資額來看,中金公司又一次拔得頭籌成為“募資王”,這主要是其吃下了時代電氣、中鐵特貨(01213.HK)等“大單”。

    拐點之后:歲末反彈可期嗎?

    • 二八分化趨勢淡化

    9月中企IPO吸金的“二八效應”(80%的資金集中在前20%的大盤公司)并不明顯——前20%的公司(9家)募得資金占據全月的65%,“二八”特征淡化,吸金龍頭缺席。

    在這些公司上市背后有哪些資本分享了IPO盛宴?迎來募資額年內低點后,歲末的反彈值得期待嗎?BT財經選取了如下典型案例,與你繼續分析探討。

    • 中國能建:吸并上市后A+H估值現分化

    雖然沒有新募資吸金,但本月通過吸并葛洲壩(600068.SH)上市的中國能建可謂“無冕之王”。什么是“吸并上市”?據此前葛洲壩的公告,此前的4月9日,中國能建換股吸收合并葛洲壩事項在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上審議并通過,據此葛洲壩也在當時向上交所提出退市申請。

    簡化來說,葛洲壩的上市實體原本是中國能建的孫公司,此次被中國能建吸收后,全部資產、負債、合同、業務等將由中國能建承接,而后者也將內資股轉換為A股上市。原來葛洲壩的股東將會按照1:4.4337的比例,將葛洲壩股票轉換為中國能建的股票,相當于100%中簽新股。《長沙晚報》等媒體報道稱,9月13日葛洲壩終止上市的最后一天“股民不慌、券商還看好”。

    從目前的股價和上述換算比例來看,如果投資者在葛洲壩終止上市時的9.93元購入,那其目前(截至10月8日收盤)依舊錄得浮盈。但市場頗為關注的是,中國能建A股和H股股指出現較為嚴重的分化,其中A股對應市值超1100億元,而H股市值不足500億港元(合約420億元),未來這一分化會否彌合仍有待觀察。整合了多元業務的這一巨型企業能否利用上市公司融資優勢再創業績輝煌,BT財經也與讀者一同拭目以待。

    • 時代電氣:國資控股的IGBT廠商

    本月另一“吸金大戶”為國資背景的時代電氣,該公司全稱株洲中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是隸屬于國資委的中車集團通過中國中車間接控制的實體。公司不僅是軌道交通牽引系統龍頭,也是國內功率半導體領域的佼佼者,關注該領域的投資者不妨繼續留意其后續表現。

    • 海倫司:“小酒館第一股”表現不俗背后

    港股上市的國內小酒館連鎖品牌海倫司表現不俗,盡管市盈率已經高達300倍以上、遠超消費類同業均值,但從截至10月8日的數據來看,公司撐住了這樣的高估值,其近300億港元的市值甚至比奈雪的茶(02150.HK)還要高出近100億港元。

    不過海倫司的發展歷程幾乎沒引入過外部資本,惟一一次融資是上市前的一筆3300萬美元融資,領投方為黑蟻資本,中金公司跟投。而且,此輪融資是其在非公開市場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融資。目前公司控制權仍在創始人、行政總裁和控股股東之一的徐炳忠手里。

    • 醫藥股閃耀:新星還是流星?

    生物醫藥領域的新股繼續在港市和科創板閃耀,不過它們究竟是新星還是流星?

    我們先來看登陸港股的兩只醫療股:堃博醫療和創勝集團。二者分別募資近13億元和5億元,它們也有不少共同點:虧損流血上市、明星資本云集、上市首日破發。

    專注于介入呼吸病學產品開發的堃博醫療2020年凈虧損4880萬美元,此前完成四輪融資吸引了啟明創投、清池資本、百度資本等,盡管上市前獲得曾獲11.13倍認購,但首日跌幅近20%。創勝集團則是一家核心產品為抗腫瘤候選藥的生物制藥公司,除了最大的機構股東禮來亞洲,還吸引了淡馬錫、高瓴、紅杉、中信建投、招商局、碧桂園、新世界發展、卡塔爾投資局等明星資本的加持,但上市當日開盤就直線下跌,早盤暴跌超20%。

    港市醫藥新股為何頻頻面臨“上市即巔峰”的尷尬局面?不少觀點將之歸咎于港市大環境不佳。反觀在科創板上市的抗腫瘤藥物供應商上海誼眾(688091.SH)、試劑和藥械制造商博拓生物(688767.SH)上市首日都錄得不錯的漲幅。

    生物醫藥板塊“流血上市”的新股大多面臨開發支出高昂、回報周期長、試錯成本高的挑戰,成者一飛沖天,敗者灰飛煙滅,關注該領域的讀者還應結合研發領域特征、融資市場環境、產品盈利前景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判斷、做出明智決策。

    • 說好的“利好”:會在歲末如約而至嗎?

    此前不少明星個股取消赴美上市,不少市場觀點認為下半年這些企業或將來到香港融資,港市有望迎來繁榮。但眼看下半年已經過去一半,理想中的盛況似乎還未到來,中概股卻依然在諸多不確定性的裹挾下震蕩下跌。

    美股方面,除了此前盤點提及的部分個股重啟赴美上市,9月還有消息稱電動汽車品牌“極星”將要以SPAC形式登陸納斯達克。該品牌目前已經實現交付,未來描繪的增長曲線是2021年交付2.9萬臺、2025年達到29萬臺。背靠吉利和沃爾沃的該品牌能否在資本市場大放異彩,已經吸引了不少目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BT財經”(ID:btcjv1),作者:Han,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