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222名CIO調研:96%的受訪企業已開展數字化實踐,超七成企業已使用云服務

    日前,紅杉中國發布了一份《2021企業數字化年度指南》。

    36氪了解到,紅杉中國此次深度調研了16個細分行業的222家受訪企業的CIO或企業數字化管理者。其中,所調研的受訪企業遍布中國37個城市,成立十年以上的企業比例超56%,企業團隊規模超500人的比例則超過了60%。值得一提的是,受訪企業中,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集中在10億-100億規模的達到78家。

    圖片 1

    圖片 2

    企業邁向數字化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作為企業數字化的“舵手”,CIO群體在這一重大轉型中碰到了一系列全新挑戰,同時留下了大量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話題。紅杉的這份《企業數字化指南》以“From CIO、To CIO、For CIO”為理念,從宏觀的戰略制定到實踐中的數據治理、技術實現、組織協同等各個維度對企業數字化進行了全面梳理,為CEO、CIO和其他企業數字化管理者提供了一份系統的操作指南。

    圖片 3

    因此36氪也做了相應的轉載整理。

    一、戰略篇

    圖片 3

    圖片 4

    圖片 5

    圖片 6

    圖片 7

    核心洞察1:擁抱數字化

    報告顯示,數字化已經成為企業的“必修課”,96%的受訪企業表示已開展了數字化實踐,并且超過六成的受訪者希望增加數字化投入。從數字化的動因來看,客戶消費習慣與需求變化成為企業進行數字化的直接外因,而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優勢則成為了企業進行數字化的核心驅動力。

    圖片 8

    核心洞察2:識別數字化核心

    數字原生企業的數字化核心在于掌握挖掘數字資產的核心技術并打造數字化生態;而非數字原生企業的數字化第一步,則是形成數字化思維,從數字化特征的角度去審視并重構企業的所有流程。無論何種企業,其數字化的原則都是以數據為核心去打造或重構企業的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
    CEO和CIO作為企業核心的數字化管理者,需分別站在企業戰略以及專業領域的角度,共同促進企業數字化實踐與企業發展目標保持高度一致。

    圖片 9

    核心洞察3:制定數字化戰略

    數字化發展的前期,大型企業是主要參與者,其更偏好自上而下地系統改革,基于業務流程梳理進行全面的數字化部署,因此其對于企業級數字化戰略的制定也更為迫切。隨著數字化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逐步從觀望者轉化為參與者,但他們往往不具備足夠的資源與技術進行全面改進,因此他們更多選擇從業務部門出發,針對明確的需求和痛點,利用數字技術解決問題。

    圖片 10

    圖片 11

    圖片 12

    圖片 13

    在受訪企業中,業務協調式與科技協調式是應用較為廣泛的模式,分別占比31%與57%。業務協調式主要是由業務部門牽頭進行數字化的開展,其數字化實踐出發點也更偏業務導向;科技協調式主要是由企業的技術或數據部門牽頭開展數字化實踐,其數字化實踐重點也會更具技術專業性。這兩種模式的便利性在于對于現有的組織架構變動相對較少。而集中式的推動方式對于企業組織架構調整與人才能力要求相對較高。
    企業需要根據自身實際發展情況“量體裁衣”,選擇適合不同發展階段和業務模式下的數字化推動模式。

    圖片 14

    圖片 15

    二、實踐篇

    從戰略到實戰,企業還需要解決一系列的現實問題。在實踐中,不同的數字化能力對企業的業務價值和重要性不同,因而企業選擇構建數字化能力的優先級也會不同。數字化能力需要統籌部署,才能為企業提供更大的投資回報,發揮其最大價值。

    圖片 16

    圖片 17

    圖片 18

    核心洞察4:找準數字化切入點

    在數字化實踐初期,企業切忌盲目全面推廣數字化實踐,而應首先識別數字化機會與場景,找準數字化切入點,以點及面,以防資源浪費及打擊內部數字化信心。切入點的選擇可以是企業的發展痛點、業務潛在價值點,也可以是企業的優勢點。在本次調研中,受訪企業希望優先開展數字化實踐的四大領域分別是數據驅動的洞察與決策、數字化運營與供應鏈、以客戶體驗為中心、產品與服務創新。

    圖片 19


    企業數字化成功又有哪些關鍵因素?

    • 1.供應鏈一體化、運營流程再造

    數字化運營與供應鏈同傳統模式存在較大差異,其架構更加柔性化和扁平化,效率更高;其次,通過利用各個環節產生的海量數據可以幫助企業對消費者需求進行預測,同時打通跨企業實體之間的數據,形成共享與交易機制,提升溝通的效率。無疑,企業數字化管理者應高度關注如何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整合。

    圖片 20

    • 2.品牌與體驗策略、客戶旅程設計
      數字化時代下,商業活動更加強調“以客戶為中心”。在一切都變得越來越難以確定的情況下,客戶需求相對而言是企業更抓得住的東西,而數字化提供了企業更快更好理解和服務客戶的有效手段。因此,企業依托數字化洞察客戶的全面需求,實現客戶精準觸達,提升客戶體驗,最終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全渠道、無縫式、定制化服務轉型。

    圖片 21

    • 3.業務與技術融合、敏捷交付方式
      數字化不但增強了企業內部研發、生產、供應鏈、市場營銷等環節的聯動,同時也強化了不同企業之間及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互連互通,從而提升企業創新效率,拓展其創新空間。利用數字化技術,企業可以更精準掌握市場需求的變化,洞察客戶潛在需求,促進更多創新和創意的涌現,甚至讓客戶參與產品與服務的創新進程,實現企業產品服務與客戶需求的深度融合。為此,企業通過對創新流程、創新工具、組織結構等方面進行革新,從而快速形成新的產品與服務模式。

    圖片 22

    三、數據篇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以數據技術為“核心資產”正成為整體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然而,數據治理能力不足導致的問題成為受訪企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企業如何對數據形成有效治理?又如何在實踐中保證數據安全?

    圖片 23

    核心洞察5:構建數據治理體系

    數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近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如何通過數據驅動業務洞察與決策是其未來的數字化重點。然而數據治理能力不足已成為阻礙企業數據應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建立科學開放的數據資產管理與運營體系是所有企業都需要考慮的問題。此外,數據安全是構建客戶信任的基礎,相應安全保障工作也需同步開展。

    圖片 24

    圖片 25

    圖片 26

    圖片 27

    圖片 28

    圖片 29

    圖片 30

    四、技術篇

    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出現和普及,進一步加速了萬物互聯的超大規模產業互聯網的形成。但技術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業務而服務,需要在業務場景中體現其具體價值。面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應用場景的企業數字化需求,數字化領導者們應該為自己的企業匹配什么樣的數字技術?

    圖片 31

    核心洞察6:采用適合的技術

    企業引入技術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服務于業務,所以技術需要在業務場景中體現其具體價值。因此,企業在擁抱新興技術時應當綜合考慮技術與業務的適配性、技術的前瞻性和成熟度,以及自身的研發與應用能力,不必過分追求高端、全新的技術,而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 云服務本次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企業已使用了云服務,47%的企業正在大規模推廣并應用,29%的企業已開展小規模試點。對于業務量變化較大、經常有短期項目、正在快速增長的創業型公司,因為云服務本身具有一定的彈性特質以及按需付費的模式,故而成為較佳的選擇。

    • SaaS軟件服務化(SaaS)市場平臺是僅次云服務的最大贏家。據調查統計,有33%的企業已經大規模推廣并應用SaaS服務,并且有35%的企業已開展小規模的試點。

    • 大數據大數據市場依舊熱門,雖然只有25%的企業大規模推廣并應用了大數據技術,但其在“局部試點”中占比最高,有40%的企業已開展大數據的小規模試點。與此同時,企業主要將其應用于數據驅動的洞察與決策。

    圖片 32

    圖片 33

    圖片 34

    五、組織篇

    在數字化時代,企業為加速孵化數字化實踐成效,對于內部組織結構模式需要進行一定創新性變革,使之與數字化發展進程更為契合。企業應如何選擇適合的組織創新模式,如何吸引人才,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資源,促成數字化戰略的成功實現?

    圖片 35

    圖片 36

    圖片 37

    圖片 38

    圖片 39

    核心洞察7:構建協同組織

    隨著企業數字化進程的推進,數字化管理者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技術所發揮的影響力也逐步提升。數字化需要業務與技術雙方的深入參與,如何通過更“敏捷”的組織模式和配套機制使業務和技術目標一致,實現高效協同是企業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同時,數字化文化是培育企業數字化的土壤,也是構建企業協同組織必不可少的一環。

    圖片 40

    圖片 41

    核心洞察8:借用外部能力 

    企業的數字化往往受限于數字化人才與技術能力的短缺,這一點對于中小企業尤為明顯。因此,巧借外力,利用供應商快速構建自身的業務、數據、技術能力已成為中小企業的較佳選擇。企業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數字化合作體系,注重知識的轉移,確保核心數字資產的自主可控。

    當前,數字化人才與技術能力的短缺常常會阻礙企業的發展。而外部供應商在數字化時間鏈條的整體或某些環節設計方面具有經驗豐富、專業等優勢。因此,對于技術實力相對較弱、數字化實踐經驗不足的企業,通過巧借外力與供應商合作或成為一種較優選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