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我提前體驗了2046年的互聯網,感覺糟糕透了

    作為互聯網民,我們每天在消費內容的同時也在生產內容,你知道每天互聯網產生的數據量有多少嗎? 

    根據云數據處理公司 Domo 的統計,2020 年每天產生的數據量約達 1.145 萬億 MB,如果用硬盤將這些數據全部儲存起來,每天能填滿一百多萬個 1TB 硬盤。 

    互聯網就像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大海,每天都有新的「潮水」涌入,但很少人察覺到的是,互聯網數據消失的速度并不比這慢多少。 

    一個博客網站的倒閉、一家服務器商的故障或者是遭遇一次黑客惡意入侵,都能導致一些互聯網數據在世界上徹底消失,這其中有可能包含了攝下珍貴回憶的照片、記錄下歷史的關鍵文件,隨著原始數據的消失,這些都將會被人類永久遺忘。 

    為了將這個由字符組成的文明盡可能地保存下來,美國的一家名為互聯網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的非營利性數字圖書館,收集了大量的網頁、視頻、音頻、軟件和電子書。 

    互聯網檔案館從 1996 年起利用網絡爬蟲抓取了大量網頁并存檔,至今已經超過 3510 億個網頁,其稱為「時光機」(Wayback Machine)項目。 

    「時光機」的頁面非常簡潔,只有一個輸入欄和搜索按鈕,有點像 Google 等搜索引擎。在輸入欄輸入你想「回到過去」的網站,選擇想要穿越日期,就能查看當天被保存下來的網頁截圖。 

    2007 年 11 月 2 日的飯否 

    即使是一些因為經營不善等原因而早已不復存在的網站,你也很大幾率能在「時光機」找到歷史備份,這也是互聯網檔案館的理念之一:將脆弱的互聯網信息保護起來。 

    2021 年正好是互聯網檔案館誕生 25 周年,它已經記錄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互聯網歷史,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節點,互聯網檔案館對它們的時光機做了一些「改造」,這次它們不僅想記錄歷史,還要帶你「回到未來」。 

    2046 年的互聯網還會好嗎? 

    互聯網檔案館的新項目名為 Wayforward Machine,同樣是一臺時光機,不過它的作用是帶你穿越未來,時間是 2046 年。 

    「未來時光機」的頁面保留了「時光機」的簡潔風格,黑客帝國般的黑綠色配色又給它增添了一點科技極客的未來感。 

    在中間的地址欄輸入網址,就能提前看到它在 2046 年的模樣,懷著些許緊張和激動的心情,我敲下了 www.Apple.com,想看看 iPhone 38 有沒有用上 65W 快充。 

    經過耐心地等待,這趟穿越 25 年的跳轉終于完成,然而首先列入眼簾的并不是熟悉的黑白 Logo,而是一個嚴肅的「警告」,需要我提交個人信息才能瀏覽。 

    跟著引導填入了姓名、住址、手機號、年齡、性別等一系列個人信息后,我依然不能進入網站查看 iPhone 38,并且事情變得詭異起來:網站索取的信息越來越私密,從郵編編碼到我的體重、身高等生理信息,并且怎么都填不完。 

    我再嘗試瀏覽 2046 年的任天堂官網,看看新的 Switch 有沒有用上 4K mini LED 屏,果不其然也遭到了阻攔。 

    網站提示我需要完成生物信息認證,并「人性化」地提供了視網膜和指紋兩種方式認證。 

    更「過分」的是,如果我同意認證,便會默認接受廣告商根據我的生物數據推送個性化廣告。 

    當然,這一切其實都不是真實發生的,「未來時光機」并不會掃描的你生物信息,也不會記錄你的隱私數據,更不會真的模擬出 2046 年的網頁,這都是互聯網檔案館策劃的一場行為藝術般的惡作劇。 

    無論你在「未來時光機」輸入什么網址,它都會用各種彈窗將你阻攔,而這些「網絡障礙」,其實就是互聯網檔案館認為的互聯網未來。 

    當 2046 年的你想要去某個音樂網站找童年聽的《修煉愛情》,可能會發現那個網站早在 2029 年就被關閉了,曾經記錄下數十萬人深夜感傷的評論故事也隨之一起消失。 

    又或者是當你前往一些博客網站想要查閱資料時,可能會遇到網站所有者屏蔽了公共瀏覽,并將其內容的版權保護延長了 200 年。 

    互聯網檔案館對于 2046 年互聯網的想象充滿了反烏托邦色彩,其中有些猜測不免過于大膽且激進,但互聯網從原來標榜的「自由」和「開放」正慢慢走向封閉正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圖片來自:The Atlantic 

    壞鏈問題是導致信息封閉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今年六月,《大西洋月刊》發表了一篇題為《互聯網正在腐爛(The Internet is rotting)》的文章,作者 Jonathan Zittrain 和同事從 2014 年起就網頁鏈接失效問題做了一系列研究。 

    以權威的學術期刊《哈佛法律評論(Harvard Law Review)》為例,其 75% 的引用鏈接早已失效,這意味著,如果壞鏈問題持續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會遇到事實監管鏈全面崩潰的窘境——沒人能辨別事實的真偽,因為沒人知道真相。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個人資料審查、監管條例的發布也讓互聯網檔案館對互聯網未來感到悲觀。 

    為此它預測了互聯網未來 25 年將可能發生的大事件時間線,例如 2024 年將會通過嚴厲的數字版權法案打擊免費知識、2034 年全球最大的三家出版商合并壟斷數字媒體、2046 年互聯網檔案館將會被迫轉入地下活動。 

    而其「時光機」項目早在 2025 年就會被迫終止,事實上,互聯網檔案館目前已經收到了四家出版商的起訴。 

    一絲不茍地記錄歷史、分享知識,是在與未來做斗爭 

    通過「時光機」,你可以找到許多有意思且有意義的東西。 

    例如你可以見證蘋果官網是怎么從「丑小鴨」一步步變成「白天鵝」。 

    它不僅記錄著網站的設計變遷,也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變化,但由于其免費向人們開放數字內容的行為,互聯網檔案館正受到越來越多出版商的反對。 

    在爭取知識開放的道路上,互聯網檔案館并不孤單,另一個飽受爭議的知識網站 Sci-Hub 也在今年引來了十周年紀念。 

    Sci-Hub 在科研圈幾乎是一個人盡皆知但不能說的秘密:你可以在這里繞開付費墻免費下載幾乎所有你想看的科學論文,既不需要注冊也不需要訂閱。 

    其目的是推動知識開放和傳播,然而從商業的角度來講,這種行為卻是侵權的。 

    圖片來自:Futurism 

    Sci-Hub 創始人亞歷山德拉·埃爾巴金在 2017 年被學術出版商巨頭 Elsevier 的起訴,要求賠償 1500 萬美元,然而這一行為并沒受到研究者們的支持。 

    有人說互聯網檔案館、Sci-Hub、EEF 等網站是版權時代的反叛者,是資本林立的互聯網世界中的異類,也有人評價其為保存互聯網火花的最后一批守護者。 

    互聯網檔案館創始人 Brewster Kahle 圖片來自:The New York Times 

    沒人知道抵著法律紅線的它們何時會停下對抗的步伐,但它們的創始人在不同的采訪中都釋放出相同的信號:他們會一直堅持,直到沒人支持。 

    最后可能有些朋友會好奇為什么「未來時光機」選擇的是 2046 年,是不是受到王家衛導演的影響? 

    其實這只是因為到 2046 年,互聯網檔案館剛好記錄下了互聯網半個世紀的歷史——到時如果互聯網還存在的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愛范兒”(ID:ifanr),作者:黃智健,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