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上不了科創板,聯想錯在哪?

    「核心提示」

    從受理到終止,聯想集團的科創板IPO之旅只經歷了一個工作日,隨后聯想的解釋并未回應社會輿論的關切,關于聯想的爭議聲也并未停止。聯想真的沒有資格登陸科創板嗎?聯想又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科創板失去了聯想,或者說聯想失去了科創板。

    國慶節前一天,聯想集團科創板IPO獲得受理;國慶節后第一個工作日,聯想集團及其保薦人向上交所申請撤回科創板上市文件。聯想集團創造了登陸科創板最快“翻車”紀錄。

    明面上,是聯想集團主動放棄了科創板IPO,但外界更愿意相信,科創板根本不需要聯想:一家“電腦組裝廠”沒有資格上科創板,就連聯想集團的資產負債率也遭詬病。

    隔了一天,聯想集團公告稱,之所以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是因為考慮到公司業務規模及復雜度,招股書中的財務信息可能會在申請的審閱過程中過期失效。顯然,聯想集團這個“技術性”解釋并未堵住悠悠之口,關于聯想的爭議聲也并未停止。

    本篇要討論的是,科創板IPO終止背后,聯想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柳傳志退休后年薪1億?

    登陸科創板,聯想集團的計劃趕不上變化。

    在香港上市27年后,聯想想回A股了。今年1月12日,聯想集團宣布董事會批準公司申請在科創板上市。

    通過楊元慶在不同場合的多次表態,回A股對聯想集團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比如,可以增強公司戰略與國內資本市場的鏈接,提升內地投資聯想的便利性,增進公司資本結構的多元優化,壯大公司發展戰略的資金實力,員工有機會進一步從公司發展中獲益……

    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回A就有錢了。不得不說,楊元慶想得很美。

    2月初,在聯想集團的業績發布會上,公司CFO黃偉明透露,目前保薦人正在進行關于申報材料的內審,預計會在幾個月會走完流程,完成科創板上市。

    直到8月份的業績發布會,楊元慶仍然表示科創板上市進程進展順利,“只是時間問題。”

    9月30日,上交所正式受理聯想集團上市科創板的申請。值得注意的是,10月4日,聯想集團根據聯交所的規則,還在港股市場發布了相關文件,說明聯想集團撤回科創板上市的決定不會早于10月4日。

    實際上,從聯想集團宣布科創板上市以來,質疑聲也沒斷過,特別是上交所受理之后,關于聯想集團“科創含量”不夠、資產負債率過高、高管年薪多到離譜的“聲討”此起彼伏,尤其是“柳傳志退休了還拿1億年薪”更是讓聯想面對千夫指。

    《豹變》在查閱聯想歷年財報發現,這個“退休后1億年薪”是被誤讀了。網傳的所謂“1億退休工資”包括聯想控股的7603.5萬元和聯想集團的317萬美元,都是在職時的收入。

    財報顯示,柳傳志從聯想控股獲得薪酬7603.5萬元,實際為他2019年任聯想控股董事長、執委會主席時的總薪酬,包括薪金、酌情花紅(年度績效獎金)、中長期激勵、其他福利、以及退休金及雇員的退休金計劃供款,其中的一次性退休金就有2526.6萬元。2020年之后,柳傳志已從公司退休,聯想控股的財報中就沒有披露過他的薪酬。

    柳傳志從聯想集團拿的317萬美元的年薪。這個是他2012財年在聯想集團任職期間的總薪酬,之后他從聯想集團退休,聯想集團也不再披露其薪酬了。

    一位聯想內部人士告訴《豹變》,網傳柳傳志退休后拿億元薪酬是把柳傳志在聯想控股2019年的總薪酬和在聯想集團2012財年的總薪酬相加,移花接木后混淆成他現在的退休薪酬。事實是2019年底柳傳志從聯想控股退休后就不再從聯想控股領取職務薪酬了,2012年柳傳志從聯想集團退休后,也不再從聯想集團領取職務薪酬了。

    聯想不配上科創板?

    當然,聯想集團配不配在科創板上市,跟柳傳志退休工資無關,而是要看規則。

    根據《關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以及《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沒有一條關于資產負債率、高管薪酬的規定。所以,因此來否定聯想上市是沒有根據的,只是一種情緒化的表現。

    關鍵還得看聯想集團到底符不符合科創板上市的定位和標準。

    根據招股書,聯想集團將公司的智能設備業務定位“物聯網和智能硬件”領域,公司的數據中心業務屬于“云計算”領域。總之,聯想集團符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定位。

    再看評價標準,聯想集團選擇了“科創屬性評價標準一”。聯想集團自稱符合全部四條標準,但是其中第1條和第4條值得再討論一下。

    第1條:“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計營收比例≥5%,或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金額≥6000萬元。”

    根據聯想集團港股財報,聯想集團2018到2020年,研發費用占總收入比例平均只有2.52%,2021上半年為2.71%,與5%尚有較大差距。此路不通還有一個“或”字。

    招股書顯示,聯想集團最近三個財年研發投入占各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98%、3.27%和 2.92%,顯然沒有5%的標準。

    但是,聯想集團最近三年研發投入為337.58億元,符合“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金額≥6000萬元”標準。從這個要求來看,聯想集團超過標準560多倍,簡直太符合了。

    但是,作為一家成立37年的老牌企業,聯想拿“絕對值”而不是“含科量”更高的投入比例來要求自己,就有討巧之嫌了。

    再來看第4條:“最近三年營業收入符合增長率≥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3億元。”

    同樣,聯想集團回避了“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增長率≥20%”的標準,選擇了“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3億元”的標準,稱公司最近一個財年的收入為4116.2億元,這意味著聯想集團超過標準1370倍。

    這說明聯想集團也清楚,自己老了,成長性不足,絕對值來補。

    從硬性標準來看,聯想集團符合標準,完全有資格上市科創板,但這種“就低不就高的”的要求,顯然不符合公眾的期待,也與聯想在業界地位不相匹配。

    聯想只是賣電腦?

    實際上,港股市場上有兩個聯想,要回A股的是上述的聯想集團,也是外界普遍提到的聯想。還有另一個更大的聯想是聯想控股,聯想集團是聯想控股的附屬公司。

    根據聯想集團申請科創板上市的招股書,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聯想集團的業務包括智能設備業務和數據中心業務。

    而根據聯想集團港股財報,到2021年第二季度,聯想集團業務架構變更為:智能設備業務、基礎設施方案業務、方案服務業務。無論怎么變,PC業務都是聯想集團的絕對核心收入來源,占比超過七成。

    IDC發布的數據顯示,聯想集團2020年PC全球出貨量7267萬臺,占全球24%的份額,繼續保持全球第一PC大廠的地位。

    所以,說聯想集團是一家賣電腦的公司并不過分,但是聯想控股的業務范圍就十分廣泛。

    柳傳志在接受財新采訪時曾表示,早在1998年時他就意識到,“做IT風險很大,容易全軍覆沒,或者因為防范風險而裹足不前。”于是決定打造一個多元化的投資公司,確保聯想成為“百年老店”。

    2001年,聯想分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楊元慶治下的聯想集團,主營PC業務;另一部分為郭偉執掌的神州數碼,主要業務IT產品分銷。同年,聯想控股成立。也是在這一年,柳傳志將聯想集團CEO一職交給楊元慶。

    大聯想的多元化戰略就此開始。2011年,柳傳志開始將主要精力轉移到聯想控股;2019年12月,柳傳志宣布退休。

    如今,聯想控股已經形成“戰略投資+財務投資”雙輪驅動的業務模式,其中戰略投資以長期持有為目的,聚焦于戰略方向構建和優化資產組合,打造支柱型業務;財務投資以財務回報為導向,選擇合適的產品與標的組合投資。

    具體來看,戰略投資包括IT(也就是聯想集團)、金融服務、創新消費與服務、農業與食品、先進制造與專業服務。2016年之前,聯想控股還涉足房地產業務。

    財務投資具體包括聯想之星負責的天使投資、君聯資本負責的風險投資、弘毅投資負責投資管理,以及直接財務投資和投資性物業。

    從這個角度來看,聯想已經不是消費者心目中那家主要賣電腦的公司。

    聯想集團也一直在試圖擺脫“電腦組裝廠”的標簽,嘗試布局手機、服務器等多元化業務,奈何轉型并不成功,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PC。

    聯想是一家什么公司?

    聯想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從業務上看,聯想控股毫無疑問是一家多元化公司,但是從收入來源看,聯想又是一家“單元化”公司。

    名義上是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雙輪驅動”,實際上財務投資貢獻的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聯想控股財報,2014到2020年這7年來,戰略投資收入平均占總收入的比例為99.31%,其中2014年接近100%,2015超過100%。當聯想靠著差異如此巨大的雙輪行進時,可想而知聯想只能原地打轉。

    不但雙輪“跛腳”,細看戰略投資的收入來源也很“畸形”。2014年到2020年,來自IT業務(也就是聯想集團)的收入,占戰略投資總收入的比例平均為93.75%,最高時超過96%。

    綜上可知,2014到2020年,聯想每年平均93.08%的收入來自IT業務。由此可以說,聯想依然是一家IT公司,聯想的業務多元化戰略依然任重而道遠。

    從利潤層面分析,聯想控股是一家穩定而又不穩定的公司。

    穩定的是,聯想的毛利率一直不高、凈利率一直很低。

    2014到2020年,聯想平均毛利率為15.67%,wind數據顯示,整個科創板2020年毛利率的中位數超過43%;2014到2020年,聯想的平均凈利率只有1.31%,而wind數據顯示,整個科創板2020年凈利潤率的中位數為17%

    不穩定的是大聯想的利潤來源。

    無論是戰略投資還是財務投資,凈利潤表現起伏都很大,甚至有時候財務投資分攤、抵銷后還虧損。

    在聯想所有業務中,2014到2020年,只有金融服務始終保持凈利潤為正,可以說是聯想的“現金奶牛”。金融服務收入平均每年只占總收入的1.21%,但年平均貢獻了39.43%的凈利潤,特別是2018到2020年,金融服務貢獻的凈利潤達到55%。

    組裝電腦是一個苦活累活,金融業務才是真香。從這個角度看,說聯想是一家準金融公司也不為過。

    很難說清楚聯想到底是怎樣的一家公司,而聯想愿景中的模樣是:以產業報國為己任,致力于成為一家值得信賴并受人尊重,在多個行業擁有領先企業,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投資控股公司。

    看得出來,聯想是一家“既要又要還要”的公司,自己調子定得高,外界的期待也會越高。然而,已成為全球PC市場第一的聯想,卻沒有贏得與之地位相匹配的信賴和尊重。

    科創板夭折了可以重來,但大而不強,大而不精的問題不解決,聯想的愿景就止于愿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秦海清,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