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標題的2種底層邏輯,沒人講清楚過

    為什么要講寫標題呢?因為標題和營銷一樣都是在塑造預期,好的標題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本篇作者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和對寫標題的理解,跟我們分享了寫標題的重要性和好處,一起來看看吧。

    01為什么要講寫標題?

    1. 今天雖然看起來講的是標題,但本質上講的是營銷

    寫標題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它帶來的影響卻很大。

    營銷在塑造預期,標題也是。

    如果說內容是0 ,那標題就是內容前的1,雖然區區不過十幾個字,但在整個營銷環節里,標題是營銷的第一步,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要不要點進去?用戶第一眼就是看標題;有沒有需要?用戶第一眼也是看標題。

    懂了寫標題的套路,在某種程度上,你就可以控制他人的預期,進而有了影響后續行為的可能。

    2. 因為它太高頻了,小事足夠高頻,也會成為大事

    我們做內容產品,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寫標題,特別是寫課程大綱,章節標題、課程標題、細化標題,一套課程下來,少說都要寫四五十個標題,每做一門新課,都要重新構思,是真麻煩。

    花時間不說,最難受的是沒人敢打包票說標題到底好不好,找學員測試,也得內部先推舉AB兩個版本出來。

    不僅做課要寫標題,寫文章、寫書需要,做短視頻、寫直播更需要。

    為了不把大量精力重復花在寫標題這件事上,所以我不得不思考,寫標題有沒有真正的標準?

    3. 是誰出的題,這么難,到處都是正確答案?

    其實網上有很多寫標題的方法,但“正確答案”太多了,反而讓人不知道用哪個版本:

    • 哪種方法適合我的文章?

    • 哪種方法適合我的課?

    • 哪種方法適合我的書?

    • 哪種方法適合我的直播?

    • 不同的內容產品,寫標題的方法都一樣嗎?

    • 免費內容和付費內容,標題寫法都一樣嗎?

    看來看去,你會發現,網上的很多方法只是“局部正確”,換一個使用場景,換一個主題,換一個產品,方法就失效了。

    有沒有系統的方法或評判標準?

    02注意力的兩個規律

    以終為始來看,標題的最大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想要吸引注意力,就要順應我們大腦注意力的規律,而這點實際上腦科學早就給出答案了:

    我們的注意力,對【變化】和【利弊】格外敏感。

    因此,針對這兩點規律,標題也是分兩種類型的:

    • 突出【變化】的興趣型標題

    • 強調【利弊】的需求型標題

    這兩種標題的寫作邏輯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內容,要根據不同的邏輯去寫標題。

    我們先來看看,興趣型標題。

    03興趣型標題

    興趣型標題是利用大腦對【變化】的敏感特性,在講什么是興趣型標題之前,有必要先和大家講一下,為什么我們的大腦會對變化感興趣。

    1.【變化】怎么影響我們的注意力?

    想象一下,如果你要在街邊開一家店,取一個怎樣的店名(它也是一種標題),才會有更多人注意到你的店?

    最近有這樣一家店,因為店名而火到了網上,原先這家店店名叫“三和記炭火烤肉”,生意不溫不火,最差的時候,一天只有一桌客人,營收130元。

    由于店門前有棵樹擋住了大門,時不時要和找不到門店的網上訂餐客人解釋,店在哪里。

    有一天店主突發奇想,不如就叫“被樹擋住的烤肉店”吧?

    結果因為「不正經」的店名,以及搶眼的門牌顏色,這家店迅速吸引了大眾,成為「網紅」打卡點,排隊都排不上。

    看完這個案例,我們來做一個小調查:你覺得什么樣的東西更吸引你的注意力?

    • 熟悉的東西更吸引注意力。

    • 不熟悉的東西更吸引注意力。

    受剛才的那個案例的影響,我猜你的答案是B,不熟悉的東西更吸引注意力——因為“被樹擋住的烤肉店”根本不是店鋪的一般叫法,這種店名叫法很陌生。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再換一種情境看看:

    假如有一天,你去到一個完全不熟悉的城市旅游,在這個城市的街道上,所有的店招牌設計,都是你從來沒見過的,店名你讀都讀不出來。

    這個時候,路邊有一家老鄉雞,是你熟悉的老鄉雞店牌,你的注意力會先被這家店吸引嗎?

    會,對吧?

    如果有一天,你回到自己的房間,假設你已經在這里住了很久,很了解房間的布置,這個時候桌上多了一個沒見過的陌生物品,你的注意力會不會先被這個陌生的東西吸引?

    也會,對吧?

    換成你第一次去朋友家做客,你朋友家里的每一件布置你都完全陌生,但是桌上有一個你很熟悉的擺件,因為你的房間也有一個相同的,你的注意力會不會先被這個熟悉的擺件吸引?

    還是會,對吧?

    所以真正吸引注意力的是什么呢?

    既不是熟悉,也不是陌生。

    真正吸引大腦注意力的是【變化】本身,是【不同】。

    一個物體如果與背景、環境不同,對我們的大腦來說,也就意味著它可能會包含新的信息量,那它就會格外吸引我們大腦的注意力,讓大腦想要去了解它。

    鶴立雞群也是這個道理——我們會先注意到鶴,忽略掉雞。

    這也是大家看到一家不尋常的店招牌,會想進去一探究竟的原因。

    2. 興趣型標題的邏輯

    論標題吸引力,真正的鼻祖其實是新聞。很多新聞事件,哪怕平鋪直敘,也有很多人樂意點開去看,大家都心知肚明,新聞一定是新內容。

    但是自媒體哪有那么多的新內容,大部分都是舊聞,所以常常在標題里用語法和修辭,讓一件大眾熟知的人、事、物,看起來和原有認知不同、有變化,塑造里面有新信息的預期,從而讓人對標題下的內容產生期待。

    這是自媒體慣用的標題寫作邏輯,也是接下來要介紹的第一種寫標題的邏輯(如果你對自媒體的標題邏輯很熟悉了,可以直接跳過,看第二種邏輯)。

    這種不同的感覺越強,帶來的信息量越大,越能讓人產生:點開看可以獲得新認知、新經驗、新信息的預期。讓大腦產生興趣,不自覺地點進去一探究竟。

    這種標題,也被稱為興趣型標題。

    典型做法有哪些呢?

    3. 興趣型標題怎么寫?

    1) 對比、反差

    通過標題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對比,前半句建立一個認知,后半句再來打破這個認知,前后進行對比,突出不同,讓人產生里面有很大信息量的預期。

    比如今年中秋節,有一家精神病院的月餅價格被炒到了千元,本身這個事件已經很獨特了,通過對比,還可以進一步放大這種不同:《今年三成糕餅店閉店了,精神病院的月餅卻被炒到1000元》

    比如,本身就是一個人出獄的事件,如果這個人本身無名的話,寫他出獄很可能沒人看,普普通通的人,想要寫出信息量怎么辦?

    換成對比的表述,馬上就能提高興趣:《他剃了19年的寸頭,現在終于可以蓄發了……》

    拿過去和現在做對比,突出變化:19年,為什么之前不能蓄發,現在才可以,到底發生了什么?

    2)顛覆

    顛覆以往認知。

    《談感情,傷錢》

    我們都聽過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傷錢是什么后果?

    《男人,不過是進化失敗的物種》

    你肯定一臉問號:男人什么時候成為失敗的產物了?

    這類標題專門顛覆以往的認知,大家都以為的常識是這樣的,但我偏偏反著來,而且越是常識,顛覆起來的標題也越吸引人,當然前提是你的內容能夠自圓其說。

    3)轉折、懸念、留白

    前半句先透露一個爆炸性的信息,給你一個新認知,后半句戛然而止,或先說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舊認知,但后半句透露還有更爆炸的信息,不給解釋,讓你的心跟著懸而未決,好奇心被提起來,里面肯定還有更大的信息量!

    《瑞幸「正式復活」,除了花12億“擺平”財務造假,還有故事……》

    ——花12億擺平財務造假,驚不驚爆,已經是新認知了,但還有更勁爆的在后面。

    《我們只看到滴滴被下架,卻沒看到其背后的運營有多可怕……》

    ——滴滴被下架是大家都知道的,但還有更多內幕是你不知道的。

    4)反問

    反問有兩種:

    • 拿熱點事件中,大家都關心,但沒人知道答案的問題問,先發更有優勢。比如:《趙薇,為何被封殺?》《東北多地限電刷屏!到底發生了啥?》。

    • 用常識去反問,越是眾所周知的答案,設置反問,反而越能激發大家的疑惑。讓人產生這樣的預期:這么簡單的問題,也拿出來問?不對勁,一定有蹊蹺!比如《男人,可以懷孕嗎?》眾所周知,男人不能懷孕,但你這樣問,難道說……《這樣的奶茶,你敢喝嗎?》奶茶有什么不敢喝的,你這樣問,這個奶茶肯定有蹊蹺。

    把答案顯而易見的事,拿出來反問,不是你瘋了,就是我見識少了,趕緊點進來漲漲見識。

    5)效果短句,突顯信息量大

    我們以前常見的UC震驚體,就是這類標題的典范,用一個詞或短句概括觀后感,來凸顯看完文章的效果,營造信息量超大的預期。

    • 震驚!*********

    • 淚目!*********

    • 慎入!*********

    • 爆紅!*********

    • 《爆紅!論文致謝火了,作者今日回應!網友超長評論看哭所有人》

    • 一定要看!*********

    • 《一定要看!家里這四處地方,居然決定了女人的命運!》

    • 《這個短信,一定要看!這個電話,一定要接!》

    • 《豆瓣9.3,教科書級別的保命片,一定要看!》(這里面,豆瓣9.3分也是一個描述效果的短句)

    • *********看哭所有人!

    • 《被困1028天,孟晚舟一條朋友圈看哭所有人》

    • 《兩位扶貧干部犧牲前的最后囑托,看哭所有人》

    但這種標題,看得多了,大家已經對它建議了預期:知道都是標題黨故意夸大,反而認為它沒什么信息量,所以不點。

    6)用數字強化效果

    《震驚!機場重復使用鼻拭子,超9000人受影響》

    ——和效果短句一樣,用數字,同樣也能強化影響效果。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多小技巧,我這里就不再啰嗦,要收集,網上其實有很多,比如:

    做一個小結:

    興趣型標題的寫法,就是選擇一個被大眾熟知的人、事、物,通過語法和修辭,刻意突出變化和不同。

    塑造一種“里面的內容,和你原來知道的不一樣”的預期。讓你覺得,這里面的內容是你沒看過的,是不同的。

    寫推文的時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選題,這個選題就是找到一個大眾熟知的人、事、物;越被人熟知,我們在標題里顛覆起來,就越容易吸引人點擊。

    這也是熱點事件成為自媒體香餑餑的原因,熱點事件一定是大眾熟知的,更何況還能增加算法曝光。

    興趣類標題,修辭的目的就是塑造“這個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樣”的預期,吸引他點進來。

    所以,如果想要判斷某個標題預期塑造得合不合格,你就問自己一句,這個標題看完,你能大概猜到它會講什么嗎?

    如果你已經猜到它會講什么(哪怕只是你以為的,但實際并不是),那你肯定不會點。

    7)一些錯誤的做法

    比如,前幾天看到我們新媒體部門在做標題投票,在里面看到了這幾個標題,打叉的幾個選項,在標題里直接公布答案,懸念就沒了。

    寧靜到底說了什么金句,直接說出來,誰還點開看呢?

    興趣型標題的套路,只是一些語法和修辭的技巧,用力過猛就很容易制造信息量很大的假預期,騙我們下意識點擊,讀者看完標題產生的預期是B,讀完文章才發現是A,成為標題黨。

    但是我們寫書、做課、做干貨分享的標題,不能標題黨,畢竟是要付費或有參與成本的,給用戶的預期是A,那交付的內容就必須滿足預期,否則就要面對售后問題。

    04需求型標題

    前面也說了,我們的注意力對變化和利弊格外格外敏感。上面的那些方法,全是塑造【變化】,另一套寫標題的邏輯,是利用大腦對【利弊】的關注特點寫標題,這套邏輯才是真正與產品、營銷相關。

    1. 需求型標題的邏輯

    寫標題的第二種邏輯,是在標題里刻意強調【利弊】。利弊越大、越相關,越讓人想要點開看看,怎么獲得這些利益,規避這些損失,找到某個解決方案。

    這類標題,它們激發的是人的需求,而不是興趣。用戶更容易為需求買單。

    因此,這種寫標題的邏輯,尤其適合干貨類文章、有參與成本的內容和付費內容產品,比如說課程大綱的標題、直播分享的主題。

    我們統稱為需求型標題,因為這類標題下的內容,通常都是為了滿足讀者的某類需求。

    2. 需求型標題怎么寫?

    接下來,我以課程標題為例,講解需求型標題怎么寫。很多人在寫課程標題的時候,經常有這種感覺:

    • 沒靈感,感覺在搞文學創作。

    • 是不是文筆好,辭藻華麗才能寫出好課程標題?

    • 這節課要講什么內容我知道,但是標題應該寫什么比較合適?

    其實一個吸引人的課程標題,和修辭、文筆關系不大(太華麗反而可能讓人看不懂)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對于一套課程,好標題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 體現課程的專業性,有干貨福利

    • 展示給學員,學習后能達到什么效果

    • 提醒學員,學習后能解決什么麻煩

    • 告訴學員,你能實實在在收獲什么東西

    其實1234全都是,這四個作用,共同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為了讓課程更好賣,標題也是一種營銷手段,不信你問問自己,買課買書的時候會看大綱嗎?

    既然我們知道了課程標題要有這四個作用,那怎么做呢?

    有什么辦法讓標題發揮這些作用?

    我們來看這幾個大綱:

    1)第1類標題:

    • 《格式刷的使用方法》

    • 《設置文本的字體樣式和字號大小》

    • 《自動更正功能的妙用》

    2)第2類標題:

    • 《如何快速清除網絡上復制的文本格式?》

    • 《如何快速在文檔中找到想要的圖片?》

    • 《如何一鍵撤銷之前的操作?》

    3)第3類標題:

    • 《從網上復制的內容,粘貼后格式全亂了,怎么辦?》

    • 《操作失誤時,如何撤銷之前的操作?》

    • 《文章換行后莫名其妙出現空白,怎么辦?》

    大家可以根據我說的結論觀察一下是不是。

    第1類標題能不能體現內容的專業性?能吧,全是專業詞匯,如果還是講這些內容,你還有比專業詞匯更專業的叫法嗎?

    第2類標題能不能展示學習效果,你看完標題后知道學完這節課能達到什么效果了嗎?

    第3類標題有沒有告訴你,學完這節課,你能解決什么麻煩?是不是都有?

    這3類標題分別對應了知識點標題、效果標題、場景痛點標題這3類課程標題。

    大家注意這張圖里我標藍的部分,

    • “格式刷”

    • “文本的字體樣式和字號大小”

    • “自動更正功能”

    這些都是這節課的知識點。

    快速清除網絡上復制的文本格式,里面的“快速清除”快速在文檔中找到想要的圖片,里面的“快速找到”一鍵撤銷之前的操作,里面的“一鍵撤銷”這些都是在描述這節課的學習效果。

    網上復制的內容,粘貼后格式全亂了操作失誤時,如何撤銷文章換行后莫名其妙出現空白你會發現,藍色標出來的字,全是描述遇到的麻煩和問題。

    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大部分圖書、課程標題通常就是以這三類為主。

    知識點標題是最樸實的標題,很多圖書大綱都是這樣的寫的,一方面體現專業性,另一方面也方便讀者找到想看的知識點去翻找對應的內容,便于檢索。

    比如圖書的大綱標題,通常都是知識點標題:

    (最早大家寫標題都是這樣寫的,樸實無華)

    效果標題,重點在于展示給學員,學習后有什么效果。比如學員如果對某個知識點并不了解,不知道它能干嘛,寫知識點是沒用的,展示效果反而更能吸引他。

    比如很多人根本沒用過PS,雖然想學,但是看到這樣知識點的標題,絕對一臉懵。

    • 色彩范圍的妙用

    • 智能摳圖的用法

    • ACR濾鏡

    • 圖層的混合模式

    如果改成效果標題呢?你更想學哪一個?

    • 如何給老照片上色?

    • 如何把照片里的陰天變成晴天?

    • 如何把照片里的水面調成蔚藍色?

    • 如何給天空添加好看的晚霞效果?

    好,看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這樣對比是看起來不一樣了,但是我為什么要學“給老照片上色”啊?我又用不著?

    這就是為什么還會有第三種標題類型的原因了。

    場景痛點標題,就是解決“為什么學”的問題,直接重現你經常遇到的場景痛點,把這些問題再拋到你的面前:知道為什么要學了吧,因為你會在這樣的情境下遇到這樣的問題:

    • 《從網上復制的內容,粘貼后格式全亂了,怎么辦?》

    • 《操作失誤時,如何撤銷之前的操作?》

    • 《文章換行后莫名其妙出現空白,怎么辦?》

    從網上復制內容,這是場景,粘貼后格式全亂了,這是痛點,多麻煩啊!

    操作失誤,這是場景,怎么恢復,怎么撤銷,是不是痛點?

    文章換行是場景,莫名其妙出現了空白,還刪不掉,痛不痛?

    到這里為止,我用三種課程標題:知識點標題、效果標題、痛點標題,大家知道知識點、效果、痛點,對于標題的作用了吧?

    再來總結一下:

    1)什么是知識點、癢點、痛點?

    • 知識點:這節課所涉及到的干貨知識,體現內容的專業性,快速找到有這內容學習需求的人。

    • 癢點:如果用戶學了這節課,他會獲得什么效果,為什么會叫癢點,就是因為標題里描述的效果,越是用戶期待的,用戶越心癢癢。

    • 痛點:如果用戶不學這節課,他會遇到的痛苦、麻煩和損失,這個痛點帶來的損失越大,痛點也就越痛。

    2)什么是有效的課程標題呢?

    一個標題里面,只要具備知識點、癢點、痛點其中的任何一個,都是有效標題,如果標題里一個都沒有,那就是自嗨的標題了。

    3)課程標題的優劣怎么判斷呢?

    通常來說,痛點標題>癢點(效果)標題>知識點標題。

    越是不需要用戶思考、回憶和想象的標題,越快打動人。

    這三類其實很好衡量,下面我們再來說一點復雜的標題,如果我們把知識點、癢點、痛點組合起來,效果會怎么樣?答案就是效果更好,不信你看(以下標題是我寫的或我改過其它課程的標題):

    ① 痛點(困惑、痛苦或麻煩)+癢點(效果)

    • 《群內互動總冷場?學會這招一秒告別群內尬聊!》

    • 《運營成本高?教你一招,社群不用管理也能良性發展》

    • 《多表匯總太麻煩?學會這招只需一秒!》

    ② 知識點+痛點

    • 《運鏡技巧:為什么別人怎么拍怎么美,輪到我一拍就廢?》

    • 《超級指南:取數型數據分析師如何破局?》

    ③ 知識點+癢點

    • 《裁剪工具:用好裁剪,構圖其實超簡單》

    • 《數據思維:不做工具人,用數據加持,輕松說服領導和同事》

    ④ 知識點+痛點+癢點

    • 《轉化拆解:轉化率太低怎么破?學會拆解發現關鍵問題》

    • 《趨勢分析:下季度目標怎么定?看懂趨勢才能不拍腦袋決策》

    講到這里大家已經發現了吧,組合起來是不是更有感覺了?

    4)爽點

    這還沒完,我們來再進一步,把標題效果再提升一些。

    前面講了知識點、癢點和痛點,我這里再給大家講一個新的點——爽點。

    知識點,體現專業性癢點,塑造期待的效果痛點,帶來共鳴爽點呢,帶來確定的收獲感,在標題里提前告訴用戶,你能學到什么,獲得什么。

    爽點:這節課有多少干貨、福利,最好用數字體現出來。比如,1個套路2個方法3個模型4個策略3個步驟……

    這些小短句,都因為把這節課具體能學到什么概括出來了,因此相比于沒有這樣短句的標題,用戶在看到這樣的標題的時候,會更有收獲的預期。

    不信你感受一下?

    • 《裁剪工具:用好裁剪,構圖其實超簡單》

    • 《裁剪工具:學會3種裁剪法,構圖其實超簡單》

    • 《轉化拆解:轉化率太低怎么破?學會拆解發現關鍵問題》

    • 《轉化拆解:轉化率太低怎么破?1個模型找到關鍵問題》

    看到標題,你是不是會有種實實在在能收獲到東西的感覺?

    通過這樣的小技巧,我們就能給用戶提前塑造收獲感的預期,從而吸引他買課。

    再來總結一下,什么是知識點、癢點、痛點、爽點?

    • 知識點:這節課所涉及到的干貨福利知識,體現內容的專業性。

    • 癢點:如果用戶學了這節課,他會獲得什么效果,為什么會叫癢點,就是因為標題里描述的效果,越是用戶期待的,用戶越心癢癢。

    • 痛點:如果用戶不學這節課,他會遇到的痛苦、麻煩和損失,這個痛點帶來的損失越大,痛點也就越痛。

    • 爽點:這節課所教的內容,你能用數字概括嗎?你會教他們多少種方法/模型/套路/步驟……

    既然又加入了爽點這個概念,那同樣的,這四個點是不是一樣可以組合使用?

    ① 痛點(困惑、痛苦或麻煩)+爽點(干貨福利多)

    比如:

    • 《真社群的5大標準:自檢一下,你的群是“偽社群”嗎?》

    • 《3種社群運營路徑,你的項目更適合哪種?》

    ② 爽點(干貨福利多)+癢點(效果好)

    比如:

    • 《4種社群變現模式,選對方法,新手也能快速變現》

    • 《7個社群設計細節,讓你的入群申請源源不絕》

    • 《做好這9個細節,讓新人入群儀式感滿滿》

    ③ 痛點(困惑、痛苦或麻煩)+爽點(干貨福利多)+癢點(效果好)

    比如:

    • 《社群沉寂了?三個技巧幫你重新激活》

    • 《群內互動總冷場?三個套路幫你告別群內尬聊》

    上面的這些標題,其實就是痛點、癢點、爽點的組合:

    《社群沉寂了?三個技巧幫你重新激活》

    • 痛點:社群沉寂了?

    • 爽點:三個技巧癢點:重新激活《群內互動總冷場?三個套路幫你告別群內尬聊》

    • 痛點:群內互動總冷場?

    • 爽點:三個套路癢點:告別群內尬聊《7個社群設計細節,讓你的入群申請源源不絕》

    • 爽點:7個細節癢點:入群申請源源不絕很多課程標題就是缺少了痛點、癢點和爽點的描述,只有知識點,所以不吸引人。

    在上面那些標題的基礎上,加入知識點來組合,體現專業性,效果更棒!大家看:

    ① 知識點+痛點(困惑、痛苦或麻煩)

    比如:《做好社群的門檻:什么樣的人更適合做社群?》

    《拍攝基礎 | 為什么別人拍得唯美,而你一拍就廢?》

    ② 知識點+癢點(效果)

    比如:《社群的本質:用一千個鐵粉撬動你的品牌勢能》

    ③ 知識點+痛點(困惑、痛苦或麻煩)+癢點(效果)

    比如:《促活技巧 | 群內互動總冷場?學會這招從此告別群內尬聊!》

    ④ 知識點+爽點(干貨福利福利多)+癢點(效果)

    比如:《社群電商 | 做對這5點,輕松打造超高復購的種草社群》

    比如這節課的標題和標題下的小知識點:《剪輯進階 | 三個技巧,生活日常也能擁有爆棚節奏感》

    • 【轉場】4種轉場技巧,讓你的視頻素材完美銜接!

    • 【調速】3種調速方法,讓你的視頻節奏如水般流暢!

    • 【卡點】用音樂精準踩點,讓你的聲畫節奏完美同步!

    ⑤ 知識點+痛點(困惑、痛苦或麻煩)+爽點(干貨福利多)+癢點(效果)

    比如:《促活技巧 | 群內互動總冷場?三個套路幫你告別群內尬聊》

    大家看,加入知識點之后,效果是不是更強一些,更有獲得感?

    一個課程標題里,甚至是一段信息里,如果不能包含知識點、痛點、癢點、爽點中的任何一種,其實就是無效信息。

    當然,課程標題里加入的“點”越多,標題會越長,不方便閱讀,這點要衡量和取舍。

    不一定要4個“點”全都寫上去,哪怕只用一個,有效即可。

    以上,就是在標題中強化【利弊】的方法,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小技巧,就是在標題中加入目標用戶的標簽,提醒這些利弊與他相關,也能強化對目標用戶的吸引力。

    上面以課程標題為例,放到干貨文章、圖書、直播分享的標題中,也是一樣的玩法。

    唯一的區別就是干貨文章、直播分享里有時候會在標題中加上,限時限量標簽,營造緊迫感,讓人趕緊點擊。

    05兩種標題的區別

    興趣型標題用語法和修辭,改變用戶對某些人、事、物的原有預期,誘導用戶點開看。

    人事物夠熟知、熱點事件找的好,認知顛覆夠出乎意料,打開率自然少不了。

    需求型標題是在分析目標用戶需求后,強調內容對用戶的重要性,用需求吸引用戶點開看,修辭手法只是加分項。

    目標用戶找的準,用戶需求打得準,打開率自然少不了。

    前者要求你懂語法,后者要求你洞察用戶。

    另外,一個好的標題,作用應該有兩種:

    • 吸引,吸引人點擊,越多越好。

    • 篩選,篩選精準用戶,不是潛在用戶的,你別點。

    興趣型標題,只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越多人點擊越好。

    需求型標題,主要目的是為了篩選需求用戶,次要目的才是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所以,前者基本都用在免費的內容上,后者多出現在付費、營銷內容上。

    很多做自媒體的人,習慣了寫興趣型標題,結果一到營銷軟文,還在用老套路,過分強調興趣,弱化需求。涉及到轉化時,往往發現閱讀量很高,轉化率奇差,來的都是假點擊,不是需求用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ID:woshipm),作者:謝金鐘,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