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線 | 頭禿者的新福音,細胞凍存技術提升毛囊存活率
無論你現在幾歲,處在什么行業,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微博上、朋友圈里,你的身邊多多少少都有人表達過對脫發的深切恐懼,對發跡線的殷切挽留。一切潛在焦慮,一旦在社交網絡上宣泄,多數時候都不可避免地指向最表象地肥胖和脫發。總而言之,現實有太多因素令人頭禿。
一旦真的開始脫發(諸如前頂部無發,頂部大面積頭皮裸露等),植發可能是最長效的解決方案。
針對植發,國內連鎖植發機構大麥微針創始人李興東院長在匯報用戶調研報告時指出,發友最關注的問題是植發技術是否成熟、植發后的頭發會不會再次脫落、植發手術的成活率……其中,毛囊成活率的問題成為大多數發友最關心的問題。
“我們對植發群體關注問題進行調研,采集樣本30000例,發現74%客戶關注毛發移植存活率問題,67%客戶聚焦種植后頭發是否會脫落,發現毛囊存活率是植發顧客最大的痛點。”
其中,毛囊微器官的體外保存是影響毛發移植成活率的關鍵。據悉,植發通常離不開毛囊微器官的體外保存,而離體的毛囊處于缺血、缺氧和缺乏能量供應的狀態,而根據不同的移植量,手術時間需3~12個小時。
然而,目前并無專用的毛囊微器官保存液,植發術中最常用的仍然是林格氏液(RS),但其并不利于毛囊微器官的體外保存。
不同保存液保存后毛囊結構變化(IS,毛囊微器官擬生態保存液;RS,林格氏液)
針對上述痛點,日前大麥微針植發攜手南方醫院科研組推出專利科研成果——毛囊細胞活性培養液(IS)技術。
據介紹,該技術可以讓離體后毛囊細胞活性從4小時延長到8小時,活性提升一倍,提升毛囊存活率。其核心技術原理在于以等滲溶液為基礎,并在其中增添了能量底物供能、氧自由基清除劑和組氨酸緩沖對等保護劑,從而為離體毛囊提供理想的擬生態微環境。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整形美容科主任胡志奇教授指出,該技術大概3—5年內產品化并推向市場,并申請了相關專利,未來還要增加臨床樣本量,并展開多中心臨床研究,“最終產品上市可能還是以醫療器械的途徑更加方便,作為三類醫療器械”。
在談及市場需求時,李興東院長指出,這個難以具體量化,但目前國內毛發移植手術量成倍的增長,國內機構一年手術量達幾萬個,而毛囊培養液主要是用于毛發移植手術過去當中提取毛囊的培養、延長離體的時間,“假如說5000個單位,難以在4小時內種進去,絕對會影響存活率。如果超過這個時間讓它存活好、保存好,相應市場的需求肯定比較大。”
不過胡志奇也指出,不止于此,取發(譬如如何讓毛囊和頭皮損傷更小)、保存、植發三個環節都很重要,都不能出問題,如何通過技術解決過程中存在的痛點也是行業目前關注的重點。
對此,李興東院長指出,目前對于植發行業來說,毛囊保存也只是輔助手術的一個部分,最顯著的痛點在于毛囊資源的不足,如何解決該問題會成為行業非常大的競爭焦點;另外,如何通過非手術治療手段留住現有頭發,譬如口服藥、外用藥、激光治療以及頭發養護等,這也一定是下一步競爭的焦點。
延伸閱讀
更名「大麥」,“頭部玩家”「科發源」意在全球植發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