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發揮主觀能動性:大力推進生態產品價值發展
研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產品作為綠水青山在實踐中的代名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念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實踐抓手。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已經由地方試點、流域區域探索進入到全國全面鋪開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迫切需要走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認識誤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機制體制創新增加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實現的制度供給。
(一)創造勞動是生態產品的重要價值源泉
生態產品是良好生態環境為人類提供豐富多樣福祉的統稱。按照傳統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價值來源于生產勞動,人類的具體勞動是使用價值的源泉,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生態產品都被看作是沒有凝結人類勞動的純粹自然產物,只具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念的提出表明生態產品也是有價值的,生態產品的價值來源于人類勞動和生物生產。生態產品作為一種生態系統服務必然包含了生物生產作用,而包含了生物生產的生態產品也必然包含了人類勞動,任何生態系統都離不開人類的保護、恢復、經營和管理,即使是最原始的、無人存在的自然生態系統也離不開人類禁止、限制或放棄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保護恢復勞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念豐富了人類勞動的內涵和范圍,不僅將人類勞動從原料獲取、生產加工、交換流通等生產過程擴展到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等方面,也將人類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經營管理看作是生產勞動。人類勞動是生態產品價值的重要來源之一,同時人類勞動反映了生態產品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為闡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經濟學理論基礎。
(二)走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認識誤區
全國各地已經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形成了一些有特色、可借鑒的實踐和模式。但是也應該看到,當前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一些人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還存在認識誤區。
誤區一:沒有充分認識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大意義。有些地區沒有認識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兩山”理念的關系,及其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實踐中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動謀劃不夠、統籌推動力度不足。基于過去粗放發展的經驗,很多人不自覺地形成了一種狹隘的資源觀,沒有認識到生態資源在主動挖掘和人類創造勞動下可以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質資源,看不到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不作為、慢作為。
誤區二: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簡單地等同為“等靠要”。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干部群眾認為生態產品沒有凝結人類勞動,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簡單狹隘地等同為“等靠要”,眼睛只盯著國家和上級的生態保護補償,忽視了對生態產品的開發經營與利用。
湖南十八洞村曾經是知名的貧困村,思維認識和行動發生變革之后,通過發展經濟林果、生態旅游成為全國聞名的富裕村。山還是那些山,水還是那些水,人類智慧、創造與勞動使原來的窮山惡水變成了金山銀山。生態補償只是價值實現的被動“輸血”方式,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拓展多種價值實現路徑,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的自我“造血”機制。
誤區三:把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作為經濟落后的“擋箭牌”。一些地區基于粗放發展污染環境、破壞綠水青山的教訓,形成把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對立起來的錯誤認識,把“兩山”理念定位在只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階段。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作為經濟落后的“擋箭牌”,忽略了創新勞動在激發“兩山”轉化活力、打通“兩山”轉化通道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一些抓好環保就可以實現環境經濟雙贏的產業,甚至國際上已經充分證明不會產生環境污染的綠色產業也不敢搞,使生態產品不能成為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著力點。
(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一是地方黨委政府一把手抓好推進實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項涉及多領域的系統性工程,僅靠單一部門自身難以解決。按照“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總體要求,建立“一把手”負責推進機制。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牽頭負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頂層設計和推進實施,堅持黨政同責;各級各部門加強聯動配合,合力推進全面落實各項工作任務。
二是著力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實現機制體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關鍵在于通過機制體制創新增加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實現的制度供給,給政策比給資金、工程更重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在各個相關行業部門突破原有的一些規章制度和慣常做法,在試驗過程中允許突破某些政策和體制,激發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強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智力支撐。科技研發是重要的智力勞動,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創新的思想庫和創新源。國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經驗表明,高水平專業科研團隊的長期緊密技術支撐是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保障。依托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調動生態、環境、經濟、法律等領域科研力量開展中長期聯合攻關,突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的技術瓶頸,解決“兩山”轉化迫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