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水母刺絲有上百萬根毒針 你知道嗎?

    炎熱的暑期,不少人喜歡去海邊趕海或旅游,不免會玩上一些海上項目,比如沖浪、潛水。

    在海里,也是要注意安全的,你不僅要小心鯊魚,還要提防一些有毒的家伙!

    暴雨毒針——水母

    水母是既被蔑視又被重視的。被蔑視是因為這家伙是腔腸動物,從構造上來說比我們人類低等得多,身上90%以上都是水。

    被重視是因為這家伙雖然低等,但在地球上生活的歷史可比人類早多了(最早可追溯至寒武紀);雖然身體大部分是水,但不是水的那極小部分對人類來說是致命的毒物。

    【奪命絕招】

    水母的上皮肌肉細胞經過漫長的時光已然特化,稱為“刺細胞”。其細胞核位于細胞基部,細胞的頂端卻長著一個“刺針”,刺細胞因此得名。

    刺針連著含有毒液的刺絲囊,一直伸出體表。在水母的體內,像這樣的刺細胞至少有上百萬個,也就是說它有上百萬根毒針,蓄勢待發,一旦攻擊敵害,便如暴雨一般。水母刺絲囊中所含的毒素主要是某些蛋白質,也有一些低分子化合物,一旦接觸人體,有溶血、導致皮膚局部壞死等可怕殺傷力。

    【中招反應】

    被水母刺傷之后,輕者的傷口一般會出現發熱、疼痛等癥狀,嚴重者的傷口周圍出現斑疹,更嚴重者的皮膚會壞死。

    同時,受傷者會產生輕重不一的并發癥狀,輕者會覺得頭痛、寒戰、胸悶和全身肌肉酸痛;嚴重者會因出現喉嚨水腫、支氣管發生痙攣而導致呼吸衰弱,最終死亡。

    【破招法門】

    從預防上來講,大多數水母身體透明,以漂浮為主,像個幽靈,在海中不易發現,因此我們在海中看到不明透明物體不可隨意抓取。

    若不幸被水母蜇傷,應盡快清理掉身上的水母觸手,在傷口處涂抹稀釋的氨水或酒精等堿溶液,并及時送醫。

    隱形毒牙——海蛇

    此海蛇非彼海蛇,想當年蛇類在白堊紀第一次下海時,如蟒如蚺,全靠力量絞殺;當它們銷聲匿跡之后,中新世時期,陸地上劇毒的眼鏡蛇再次下海,造就了今天的碧波“毒龍”——海蛇。

    但不知怎的,自從下了海,海蛇便不再如陸上親戚那么暴躁了,如同一個溫婉的美人一樣在海中暢游,但別忘了,它依然是毒美人!

    【奪命絕招】

    海蛇屬于眼鏡蛇科,因此也屬于前溝牙類毒蛇,這類毒蛇的上頜有一對極小的細溝狀毒牙,時處于閉合狀態,隱藏于口腔中,加上不大,所以難以被發現。但溝牙中所含毒液的毒往往比管牙更致命。

    海蛇的毒液毒遠超陸地上所有的毒蛇,其毒液以神經毒為主,可阻斷骨骼肌的神經肌肉接頭傳遞之功能,中毒者因而會因呼吸肌麻痹而窒息死亡。

    【中招反應】

    可怕的是,被海蛇咬傷后癥狀十分輕微,腫痛均無,會出現隱約麻木感,容易被忽視。但1-2小時內,就會出現肌肉麻痹,表現為全身肌肉疼痛,四肢麻木,張口困難,牙關緊咬,呼吸局促,最后窒息而亡。

    【破招法門】

    前面說了,海蛇格比較溫順,遇到人類一般會主動避開,所以請大家不要作死地去惹人家(民間有句俗話:手不碰蛇,蛇不咬手)。

    萬一真被海蛇咬了,應切忌因驚慌而狂奔,導致毒素吸收加速。應用吸入器注射器排出毒液,用壓力綁帶緊綁傷口附,避免口吸毒液,加緊送醫。

    “毒”孤一劍——黃貂魚

    如果評選海洋中十大危險生物,有人可能會說大白鯊,有人可能會說虎鯨,甚至還有人想起深海中的巨型頭足類動物——大王烏賊等。但是,有一種叫作黃貂魚的家伙其貌不揚,卻被認為是海中最危險的動物之一。

    我們來看一組黃貂魚從古代到現代,從神話到現實的傷人記錄,你大概就知道這是多危險的生物了:

    (1)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著名英雄奧德修斯就因為黃貂魚而喪命;(2)2006年,澳大利亞著名野外生存家,素有“鱷魚獵手”美譽的史蒂夫?艾爾文在水下拍攝時,不小心被突如其來的黃貂魚刺傷胸部,傷及心臟,最終不治身亡;(3)2018年7月,黃貂魚出沒于英國澤西島部分淺水區,英國專家發出嚴重警告,黃貂魚危險,切勿在此時下水游泳!

    【奪命絕招】

    成年黃貂魚體長在1.5米左右,其長長的刺尖端有可怕的倒鉤,能夠注入毒液。黃貂魚的毒液和前幾種毒王相比,不算是很致命,卻能給人造成巨大的疼痛感。這主要是因為其毒素中所含的神經遞質血清胺,能夠使人體的肌肉發生劇烈的收縮狀態。

    但是,黃貂魚的致命并不在毒液,而是倒刺!若被其尖銳的尾刺襲擊,倒刺拔出時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果命中的是胸部或腹部,即使沒有毒液,也會因肌肉組織大面積撕裂而致死。

    【中招反應】

    傷口處刺痕十分明顯,并在毒液的作用下伴有劇烈的疼痛以及流血,然后,帶有痙攣感的疼痛會從傷口處波及整個身體。

    【破招法門】

    黃貂魚生溫順,只有在自衛的狀態下才會發動攻擊。由于黃貂魚喜歡潛伏在沙泥底部,潛水人員很容易“被動”打擾到它們,因此,應避免在黃貂魚棲息的淺海泥沙區域潛水。

    如果不幸被刺傷,應該即刻在靠傷口處用止血帶進行結扎,同時反復清洗傷口,盡量防止毒液回流,及時送醫。

    魔毒注射——芋螺

    人們喜歡收集五顏六色的貝殼,什么蚌、蛤、螺等,大多數能很輕易得手。這些家伙一般一動不動或移動緩慢,只要注意不被夾到就行。可如果遇到芋螺就要小心了!

    芋螺又稱雞心螺,全世界有500多種,全都是肉食的,而且靠毒液來攻擊和防守。

    芋螺傷人事件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至今已發生了百起,因之死亡的有數十人,而且多是在采集芋螺的過程中被攻擊的。

    【奪命絕招】

    芋螺外殼前尖后鈍,酷似芋頭或雞心。尖端伸出一根長長的“魚叉”形結構,那是它的舌齒。舌齒末端中空,其實充當了毒液管道的作用,而毒液管道則連接著可怕的毒囊。芋螺就是靠這個管道將芋螺毒素注射進獵物或敵人體內。芋螺毒素能夠作用于肌肉中的電壓門控鈉、鈣、鉀離子通道。

    更可怕的是,每種芋螺所含毒素數量達上百種,而這個數字乘以芋螺種類數,可以得出全世界存在的芋螺毒素種類多達上萬種,因此,應了詭辯論那句話,你不可能被同一只芋螺咬傷后因為同一種芋螺毒素而死。

    (小貼士: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地紋芋螺是毒素最為復雜的芋螺,其體內毒素成分多達200種)

    【中招反應】

    被芋螺的針齒刺中以后,傷口處會快速產生麻木感,隨后肌肉出現麻痹癥狀;待毒液擴散到全身后,中毒者會出現痙攣、昏迷、全身肌肉麻痹等癥狀,嚴重者會長時間昏睡,最終心臟衰竭而亡。

    【破招法門】

    盡量不要為了愛好而去采集芋螺殼,如果在采集過程中不幸被芋螺刺中,應立即用溫度較高的水沖洗傷口,以高溫破壞其毒素,同時可以緩解疼痛,然后立刻送醫。

    “毒”門偽裝——石頭魚

    2015年9月,在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附海域上出現了驚奇的一幕,一只海蛇和一只石頭魚互相死死咬住,最終雙雙斃命于對方的毒液。

    海蛇我們知道,是海毒王里毒猛烈的家伙。而這則舊聞中的石頭魚,竟有能力和海蛇同歸于盡?

    【奪命絕招】

    石頭魚學名玫瑰毒鮋,是海洋中的超級偽裝高手,全身無鱗片,十分光滑,身體厚而圓,帶有很多瘤形突起,主要以土色和橙色為主,躲在巖礁或珊瑚礁下,十分像一塊其貌不揚的石頭。

    這種偽裝增加了石頭魚的危險,它的背鰭、臀鰭和腹鰭都有毒棘,背鰭棘的兩側是毒囊,毒囊中所含毒素具有很強的溶血活,致死率非常高,絕妙的偽裝加上可怕的武裝,讓石頭魚傷人事件發生頻率極高。

    【中招反應】

    石頭魚的鰭棘異常堅硬,刺入人體(最易刺入腳掌)之后會引發劇烈疼痛,隨后傷口發白,繼而轉為青紫色,而且伴有腫灼感。

    隨著毒液作用的發揮,人會產生低血壓、水腫、惡心、頭暈、胸悶等癥狀,嚴重者出現呼吸和循環衰竭,甚至死亡。

    【破招法門】

    目前,國外已有石頭魚毒素的抗毒血清,而國內尚在研制中,因此,在進行游泳和潛水等活動時,一定要看清礁石上是否有石頭魚棲息。

    石頭魚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20℃左右、分布有礁石的水域是它們最喜歡的棲息地。

    標簽: 水母刺絲 趕海旅游 水母毒針 腔腸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