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種增產科技自強 中國大豆迎來“高光時刻”!
3月23日,一場動員科技人員踴躍投身大豆科技大會戰、助力農民備春耕的動員會在云端舉行。
“今年大豆種植擴面積、提單產,相當于黨中央給我們立下的‘軍令狀’,作為大豆科技工作者,深感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我們將深入生產一線,做好技術研發和服務。”在當天召開的“大豆科技自強行動春季技術服務工作推進會”上,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倡議大豆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層,打贏一場大豆科技自立自強攻堅戰。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強調:“大豆產業振興,關鍵在于科技進步。”為更好地組織實施大豆科技大會戰,農業農村部專門啟動了大豆科技自強行動。
擴種增產、科技自強,中國大豆迎來重要的“高光時刻”。“大豆擴種”也成為今年科技備春耕熱點話題。
今年全國計劃擴種大豆面積1800萬畝,作為我國最大的優質大豆生產和供給基地,黑龍江計劃擴種大豆1000萬畝,占據總量一半還多。
三月的黑龍江,冰雪尚未完全消融。因為疫情,往年這個時候深入農村一線指導備春耕的大豆專家們不得不轉換戰場,紛紛通過網絡云端為農民送上“大豆產能提升春耕指南”。
3月6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海倫綜合試驗站站長鄒文秀組織來自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遺傳育種、耕作栽培、養分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領域9位專家開展線上授課,旨在為黑龍江省實施大豆產能提升工程提供技術支撐。
“9位專家分別從選種、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大豆種植關鍵環節進行講解,我聽了心里有了底,專家們還留下手機號,有不明白的可打電話咨詢,就像給我吃了一顆‘定心丸’。”海倫市種植大戶楊海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今年國家號召擴種大豆,我家本打算只增加100畝,聽完課后決定再擴種100畝,今年計劃種400畝大豆,比去年翻一番。”
東北是我國大豆傳統優勢區和最大產區,常年播種面積占全國六成以上。國家要求東北地區大豆種植既要增面積又要提單產。如何實現大豆“雙提升”,專家們給出一致建議:良種、良田和良法。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黑龍江省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欒曉燕,被農民親切地稱為“金豆娘娘”。欒曉燕帶領團隊十幾年磨一劍,育成高產穩產大豆品種“黑農84”,成為第二積溫帶種植面積第一大品種。
虎年春節之后,欒曉燕開始忙碌起來,經常在網上為農民備春耕問診把脈。關于大豆選種她建議:“要依據當地氣候、土壤條件選擇熟期適中、稈強抗倒、高產優質、抗病、廣適應性的大豆品種,最好選擇生育期內所需有效積溫比當地常年有效積溫少100℃的品種,保證在霜前正常成熟。”
黑龍江省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東北農業大學教授龔振平建議大力推廣應用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比如大壟密植技術,加強米—豆輪作和秸稈還田,全面實現良種、良法、良田配套以及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
今年黑龍江省前期降雪較大,鄒文秀建議農民適時對耕地開展化雪作業,促進地溫回升為春播搶時間。
為助力大豆擴面提產,今年農業農村部組織大豆主產區開展高產競賽。“無論是大豆科技大會戰還是高產競賽,最終目標是實現我國大豆科技自立自強,讓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韓天富代表大豆科技工作者表達了通過科技賦能大豆振興的信心和決心。(李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