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了一座400平方公里的博物館,為什么好多人看不見?
今天是第46個國際博物館日。
除了真正的、作為建筑存在的博物館外,其實你所在的城市,本身也是一座博物館,也一定可以用逛博物館的方式來欣賞。
疫情期間不便出游,所以我想講講把城市當博物館逛這件事兒。這里有我參觀“芝加哥博物館”的經歷,也有大概策劃的“重慶博物館”項目。
芝加哥:一座建筑博物館
我報名了芝加哥建筑中心(Chicago Architecture Center)的一個以建筑為主題的城市游。導游用2個小時,挑出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講。
芝加哥建筑游覽圖(局部)
內容略長,請上下滑動觀看。
芝加哥的開端
建筑游的起點是芝加哥河岸邊、杜薩布爾橋(DuSable Bridge)的南端。
杜薩布爾橋丨作者供圖
我們腳下有一道金屬軌道一般的界線。這一道界線標志著的,正是當年芝加哥河上建的碉堡(Fort Dearborn),且正對著第一位殖民者——讓·巴蒂斯特·杜薩布爾(Jean-Baptiste DuSable)的住所。這標志著芝加哥城的起始。
芝加哥城的起始丨wikimedia commons
20世紀前后的豪華建筑
19世紀末是美國的“鍍金年代”,大量移民涌入芝加哥這座以重工業和鐵路為本的城市。迅速成長的城市成為了建筑師的樂園。
我們來到了芝加哥劇院的外。劇院旁邊的建筑,是建于芝加哥1871年大火之后僅1年的佩奇兄弟大樓(Page Brother’s Building)。
這座5層磚樓在當下毫不起眼,但在摩天大樓技術成形之前,這絕對是大氣豪華的建筑。
佩奇兄弟大樓丨wikimedia commons
佩奇兄弟大樓的正對面,是現今的ABC和ESPN的電視臺大樓。
這棟樓建成于1918年。和佩奇大樓一對比,就能發現建筑技藝的升級——高達12層,并且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這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技術。
外墻立面使用了陶土,又輕又牢固,還能用倒模的方式批量制造出精美的裝飾。
導游給我們指出門廊上的裝飾,是各種樂器,原來這里以前曾經是一座劇院(State-Lake Theatre)。
劇院丨wikimedia commons
大蕭條時期的簡潔風格
導游帶著我們在芝加哥冷冽的風中快步穿行。游覽的時間線,快進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
今日的維珍酒店(Virgin Hotel)大樓,也用了鋼筋混凝土和陶土外飾,不過底座、門廊和屋頂都更樸實。那時候美國正值大蕭條,社會的審美也逐漸趨向簡潔。
銀行上的松鼠雕刻暗暗昭示著這個建筑的原本功用——“囤積”財產的銀行丨作者供圖
很快,這種簡潔的審美,又發展出了它自有的獨特風格,那就是“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
現在的漢普頓連鎖酒店(Hampton Inn)所在的大樓就是這樣:直上直下的線條,略帶抽象元素的裝飾,構成了這種風格的標志。
漢普頓連鎖酒店丨open house chicago
包豪斯在二戰后興起
導游帶著我們跨過芝加哥河,眺望彼岸那一排排玻璃幕墻大樓。
上世紀60年代,中產階級擁有了汽車,搬去了郊區。為了開發市中心商務區,芝加哥開啟了又一輪建筑風潮。
這一排玻璃幕墻大樓,是德國“包豪斯”掌門人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手下杰作。他的名言為“少即是多”,在他的規劃下,實用、簡潔、千篇一律的現代主義大樓有如雨后春筍。
芝加哥河南岸,右邊是現代主義的玻璃幕墻大樓,左邊是當代的以水為主題的建筑丨作者供圖
不過,人們對這種風格也很快產生了厭倦。
導游指了指我們身后建于80年代的NBC大樓,仿佛拼了一半的樂高玩具。這是一種“后現代”的風格,帶有一點對古典元素的戲仿。
NBC大樓丨wikimedia commons
回歸自然的當代建筑
而當代的建筑又是什么樣的景象呢?
在玻璃幕墻大樓東端,是一系列曲線婀娜的新建筑,其中又以“Aqua”最為聞名。
這棟建筑使用了電腦建模,每一條曲線勾勒出來的陽臺都是獨一無二的。
和商用的建筑不同,當代的建筑想要人們真正地回歸城市,居住在湖畔、公園旁,因此這些建筑又多了一分柔和的氣息。
Aqua大樓丨buildipedia
如何策劃一場自己的城市展覽?
短短兩個小時的城市徒步,我對芝加哥的歷史、甚至美國的近現代史,都有了更新的認識;而看待整座城市的目光,也發生了改變,開始能“讀得懂”城市建筑了。
這不就是逛完博物館之后的感受嗎?
雖然,城市不像博物館,并沒有物品兩旁的展板講解;不過,和博物館的展覽相同的是,人們可以在徒步游的線路中,整理出一個時間線甚至故事線出來。
如果以這樣的思路去思考城市的玩法,那么整座城市都可以變成博物館。
一段博物館式的城市游,需要有這么幾個元素:
易步行的街區,最好是密度比較高的市中心。
對不同時代的不同建筑有比較好的保留,或者重建。即使沒有,也需要有一些標志物昭示它們曾經的存在,最好能帶有一些介紹。
有一條展覽參觀的“動線”穿起一些選擇好的“點”,每一個點有一個聚焦的重點建筑/標志物,能夠反映某一個特定時代背景、文化群體或者事件。
其實,很多城市都以自己的形式留存著歷史痕跡。
國內的,比如說北京的什剎海、南鑼鼓巷,上海的田子坊這樣,主要通過重建和翻修保留著往常的風貌,能夠讓人欣賞特定時期的建筑特色,也保留了重要的文物建筑。只是商業氛圍比較濃厚,物品背后故事線稍微缺乏了一點。
2011年的南鑼鼓巷,已經過重建和翻修丨wikimedia commons
倫敦則走了另外一條線路:雖然大部分老舊的建筑不復存在或者另挪它用,但街角地面,時不時會出現一些藍色的銘牌,指出重要歷史人物或者事件,或者關鍵的物件。
最著名的莫過于約翰·斯諾醫生(John Snow)的寬街水泵。當年斯諾通過的嚴謹調查,指出這個水泵是霍亂爆發的源頭,這個重建的水泵和銘牌,也成為了醫學和公衛學生們的“朝圣點”。
紀念約翰·斯諾醫生的地標丨wikimedia commons
試試把重慶市中心當博物館
國內也能找出能將兩者合二為一、有著“時空穿越感”的游覽線路。我的家鄉重慶就是這么一個例子。
重慶市中心也就是渝中半島,十分適合步行。
一方面,景點和景點之間的距離并不遠;另一方面,人行能夠充分利用地形優勢,穿過很多車輛無法達到的“近路”,充滿層次感的地勢又豐富了能看到的景致。
而且,這么一個小小的半島上,保留或者重建了不同時代的歷史痕跡。
重慶下半城游覽路線
這條線路可以從小什字附近的羅漢寺開始。
這座歷史能追溯到宋朝的佛教寺院,深藏在周圍的摩天大樓中,可以說是見證了重慶這座城被命名之后的全部歷史。這座寺院藏有五百多尊羅漢塑像,經歷了重重劫難和修復,之后又因為電影《瘋狂的石頭》而聞名。
羅漢寺內景丨wikimedia commons
看完羅漢寺,可以順著民族路、新華路,穿過一系列步道和地下通道/商場,來到嘉陵江邊,看看東水門的古城墻遺址。
重慶舊時的古城依渝中半島地勢而建。到了明朝,有了“九開八閉”的十七座城門,而東水門是現存4座城門遺址其中之一。
東水門城墻丨yzmcwh.com
東水門西邊,是湖廣會館,亦是重慶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來自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的移民充實了重慶和四川的人口。清朝時,移民們始建了這座會館,用以祭祖。
會館坐落在山麓上,見證了重慶作為碼頭商埠的歷史,青瓦黃墻十分惹眼,是清朝南方古建的傳統風格。
湖廣會館丨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
湖廣會館出來之后遙望長江彼岸,能看到龍門浩一帶新翻修的建筑群。
龍門浩是重慶在清末開埠之后的重要碼頭,是當時最大的外商聚集地。目前,龍門浩保留了一些洋行,還有原來的海關別墅,建筑有著東西方風格融合的特色。
龍門浩老街丨站酷海洛
順著嘉陵江濱江路往上游(西)方向走,是另一座城門——太平門的遺址。
從這里,可以繼續選擇往西游覽白象街(舊時縣府、衙門所在地,但翻修成為了商業街區)、甚至一路走到十八梯(經過翻修的老街),或者朝“山上”、也就是解放碑方向走。
在這里,可以找到一些民國時期的故事線:民主建國會成立舊址,以及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抗戰時期,重慶作為“陪都”,不少重要的機構都遷往此辦公,也有不少歷史遺跡在此留存。
俯瞰十八梯丨站酷海洛
沿著臺階拾級而上到了人民公園,更是“鬧中取靜”的一隅綠洲。這里見證了不少抗戰時期的集會,山腰的“江山煙雨亭”亦是陪都時期文人的聚會場所,亦有民國時期修葺的革命先烈紀念碑、九三學社成立舊址等等,濃縮了不少歷史故事。
從人民公園出來踏上新華路、鄒容路,就仿佛有一種進入了“現代社會”的感覺。
“解放碑”自然是新中國建立之后的歷史了,周圍的重慶百貨大樓、(曾經的)新華書店等等,更是我們這一代、甚至上一代人的童年回憶。再去八一好吃街來點兒小吃,端著酸辣粉一邊走一邊吃,在過去二十年建好的鱗次櫛比的購物中心環繞下結束這段時光之旅。
重慶地標解放碑丨站酷海洛
對于其他城市,我也有一些想法。
青島如果是一座博物館,展廳簡直數不勝數。
以歷史路線為例。我們從“沂水路展廳”開始參觀。這里有許多德占、日占時代的痕跡。這些“展品”書寫著曾經屈辱的歷史。
緊鄰的大學路則是青島歷史上最早的現代化道路,是青島現代化的一個里程碑。
大學路走到頭,很快到了“魚山路展廳”。這里有眾多20世紀上半葉的名人故居,如聞一多、梁實秋、童第周、束星北等。走在這里,仿佛能感覺到那個時代的動亂、奮斗與希望。
如果你對中國地下音樂發展感興趣,我強烈建議你去“北京博物館”的“livehouse展廳”走走。這個“展廳”展示了地下音樂與青年文化近40年間的變化。
先去崇文門打卡一下國內livehouse的起點馬克西姆餐廳。早年間那兒是崔健的主場,地下音樂也還沒有真的“地下”。
下一個展廳在五道口。21世紀前后,朋克文化風靡全球,五道口大學生圈子扛起了國內朋克大旗。你聽過的比較老的國內朋克樂隊大多從這里的livehouse起家。
最后一個展廳一定是泛鼓樓地區,那里(曾)有中國最龍頭的演出場地,也有偏向更小眾風格的演出場地。
所以,哪怕疫情對出游、觀展造成了不便,也不妨在你所住的城市,像逛博物館一樣去走走吧!說不定在計劃和旅行的過程中、在行走和觀察中,發現街角的新東西,甚至是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景色。
下面把話筒交給大家。你的城市,是一座什么樣的博物館?有什么值得參觀的“展廳”呢?
作者:李子
編輯:李小葵
——直播預告——
最近在家可有太多好物分享啦,萬能的空氣炸鍋、破壁機,簡單美味的烹飪原料,居家方便用到的運動器材&私教課,健康的磨牙小零食......
5月19日(周四)11:30,來果殼直播間,我們帶來了超好價格,還有半小時一輪秒殺(有29.9元的健身私教一對一體驗課)!
↑點擊預約,周四見哦!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sns@guokr.com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果殼”(ID:Guokr42),作者:李子,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