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比起“自殺式物流”,上海更多的是“無聲式物流”

    受新冠疫情影響,那個車水馬龍、風云際會的上海陷入了“靜默”狀態,物流快遞一時間也被按下了“暫停”鍵。

    為了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打通城市“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十分必要。特殊時期,疫區居民最需要的就是打通物流。當“自殺式物流”的說法流行于網絡,讓人產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感。

    但在熱鬧的互聯網之外,還有一群人正在快遞末端“最后一公里”默默付出、持續堅守。他們可能是90后女配送員,也可能是95后退伍軍人,又或是快遞驛站站長,甚至是一輛無人配送車…

    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沒有成群結隊的氣勢,沒有隆重盛大的出征儀式,他們就抱著“能送一單是一單”“爭取每天多送幾單”的信念堅守在抗疫最前線,一次次通宵達旦,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擦肩而過,有的上了貨車就吃住在車上半個多月。

    01抗疫刷屏與信任危機

    關心上海疫情的人,相信不會錯過京東徐雷的幾次“熱血”發言。

    “京東在抗疫救援方面,從來不惜力,從來不算賬”,“有力使不出,這種感覺很難受”,“我們終于可以使勁了,京東人早就憋著一口氣了”。這是上任京東集團CEO兩天后(4月8日),徐雷在其朋友圈發布的一則動態。即便是深夜發文,但難得一見的感性話語,還是讓這條內容得到快速轉發,并在網絡逐漸發酵。

    在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關持續未破的上海,居民們等待防疫口罩、生活物資、日常用品的時候,徐雷此言無疑給所有人吃了一顆定心丸,讓人看到了希望,似乎快遞進城問題真的能夠迎刃而解,京東順理成章的成了此次攻堅克難的“尖兵”。

    ▲圖:網傳沸沸揚揚的京東“自殺式物流”

    尤其是在第二天召開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京東集團副總裁王文博將“抗疫救援”內容進一步具體,稱將為上海地區提供超過1600萬件米面糧油等民生商品,可保障上海京東用戶近1個月日常供應;還會加大運力投入并大量使用智能物流技術提高效率,首批調配了約2000名快遞小哥,同時調運無人智能快遞車在封控區域開展無接觸配送。

    從集團CEO到副總裁,從微信朋友圈到新聞發布會,京東兩個重要人物在不到24小時里、在兩個公開場合接連發言,成功將輿論推向高潮。不少人還驚喜地發現,京東平臺不少商品都在陸續開放,消費者可以自行下單。

    “言語承諾+訂單放開”雙管齊下的結果就是,京東站到了輿論場的中心,成為眾人心中的抗議英雄,一時間超越了所有同期抗疫保供企業。經過這番高調宣傳營銷,消費者期望值就被無限抬升。

    但在特殊時期想要憑一己之力打通城市物流配送,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京東很快遇上信任危機,遭到輿論反噬。原因是,不少上海市民見到京東的宣傳后,紛紛到京東商城下單購買食品、生活用品等,甚至還取消了其他平臺的訂單,只為能夠盡早收貨。

    ▲京東物流在上海(圖:京東官微)

    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做法,顯然具有較高風險。許多市民發現,下單后沒兩天,京東物流配送時間就從“4月12日”改為“4月22日”,甚至最后連預期配送時間也沒有了,出現嚴重的延期問題。“這怎么和預期不一樣?與京東承諾的也大相徑庭”…貨倉發不出貨、訂單無法按時履約,一時間網上爭議聲四起。

    為了徹底改變消費者的評價。京東花大力氣組織了3000多名快遞員,以“自殺式物流”的方式進入上海,才終于解決了一部分京東訂單的配送問題。

    在這批京東快遞員進入之前,一大批在上海本地的騎手、快遞員已經率先動了起來。這些是沒有被封控在小區的快遞小哥。他們成了第一批保供的快遞員。

    02看不見的無名英雄

    在上海浦東花木街道、塘橋街道和北蔡鎮附近,90后配送員李小雨已經算得上是小有名氣了。

    過去半個多月里,這個身高只有1米63、個頭小巧的姑娘,已經連軸轉了15天,為周邊社區送了近3000斤大米和數不盡的“柴米油鹽”。盡管這些居民并不知曉李小雨的名字,但都會親切地稱呼她“送大米的小姑娘”。

    李小雨是上海浦東新區丹鳥物流花木配送站的一名普通配送員,上海進入封控狀態后,她就以站點為家,與其他5名同事共同服務周邊小區居民。正常情況下,丹鳥物流花木配送站有14名配送員,但在疫情管控下,只有李小雨6人能出來工作。據她介紹,自己每天要送200件包裹,一次200~300斤打底,工作量比平時翻了一倍。每送一趟,她都盡可能多塞幾個包裹,因為“好不容易出來一趟,多送一件是一件”。

    ▲圖:穿越城市,送大米中的李小雨

    90后張江大學城菜鳥驛站站長劉凱宇也是上海保供的一線人員。

    在李小雨忙著為附近居民區送米送油的時候,劉凱宇正沒日沒夜地幫助北蔡鎮居民送雞蛋和水果。雖然只有27歲,但在疫情來臨的時候,劉凱宇絲毫沒有猶豫,一心只想著幫助周邊居民解決生活物資匱乏的問題。

    從快遞站長到物資采購員,劉凱宇無縫切換。雖然沒有任何經驗,但他也干了下來。

    開始沒有供應商,他就自己找供應商;晚上批發市場關門了,但只要住戶有需求,他就自己開車四處去找能買到東西的地方。直到劉凱宇在一家超市老板處找到雞蛋貨源,做起了雞蛋采購的工作。

    從開始的個位數,到現在的14個群、1600人,劉凱宇的物資供給群日漸壯大,覆蓋了浦東張江鎮和北蔡鎮的16個小區。雞蛋也從第一天的600板、第二天200板、第三天100板…9天時間里,輸送量達到3000板。

    ▲一場無聲保供戰正在上海默默進行(圖:菜鳥官微)

    據劉凱宇不完全統計,過去十天的時間里,他和朋友們總計派送了90000個雞蛋、3000斤水果和3000斤蔬菜。即便有認識的志愿者朋友不幸感染新冠,他也還在堅持,“我們要是不做了,這14個群的住戶怎么辦?只要疫情沒解封,我們就繼續做。”

    95后退伍軍人王興東也是抗疫保供力量的一員,在上海尚未完全封控的時候,他就開啟了連軸轉的日子。3月11日,他收到了站點服務社區將要被管控的消息。為保證站點覆蓋區能正常履約,他和同事連夜進行運力保障調撥,至3月12日早晨6點半,10人的運力小隊配送了超過1000單。

    那兩天,王興東感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累,總共只睡了8小時,“部隊拉練都沒這么累”。但作為一名退伍軍人,他還是勇敢地沖在了抗疫最前線,全力保障社區供應,“只要國家需要,我會第一時間站出來。”

    聚沙成塔,一個個散落在社區里的“微光”組成了抗疫保供最堅實的力量。他們或許沒有響亮的名字,也沒有漂亮的臉龐,在一次次配送中疲憊不堪,但卻一次次負重前行。

    03抗疫保供需要更高效

    高調鼓舞士氣、低調下沉做事,是企業在疫情當頭的不同應對方法,最終都是為了提供實際的幫助。

    公開數據顯示,在4月的前一周,上海每日在崗騎手約1.1萬。相較于擁有2500萬居民的超大城市的需求,人數實在不算多。“最后一公里”快遞需求難以滿足。

    在當天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相關領導提出,允許非涉疫原因被封控在小區的快遞小哥等保供人員,走出封控區,回到保供崗位。同時統籌郵政快遞、順豐等物流資源,對接電商平臺,補足配送力量,完成社區“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任務。

    這則消息讓不少卯足了勁的企業看到希望,紛紛開始遞交申請,集結人力、物力,全力以赴保障上海物資供應。

    據不完全統計,京東計劃分批次派出包括快遞小哥、分揀員等在內的3000余人隊伍進駐上海;菜鳥、餓了么、大潤發、盒馬等阿里系企業首批也增調了3000名一線人員參與上海保供工作;叮咚買菜也已召回近500名一線員工重回保供隊伍,后續還在持續增加;美團雖未公布確切數字,但也在推進騎手返崗工作。

    ▲物資正在有條不紊運送中(圖:盒馬官微)

    到了4月19日,上海官方公布的在崗騎手人數已近2萬人,較上一次公布增加了近9000人。

    比較有意思的是,相比于京東,以前高調的阿里這次卻相當低調。雖然菜鳥的上海倉庫一直在運轉,也將剛剛組建不久的自營車隊抽調參與上海抗疫,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物資運輸,調集了無人配送車進入封閉區域,用以緩解“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壓力。

    特別是對于上海的老年人群體,菜鳥和上海市民政部門合作,推出了“助老專車”、“助老專倉”,從民政部門披露的數字看,這些物資送給了150多家養老院的2萬多名老人。

    這次上海抗疫,是城市內的作戰,中國快遞天團順豐、四通一達的長距離運輸鞭長莫及,京東區域性的大倉大配也是半運轉,首先還是城市內的短距離配送起到了主要的支撐作用。以及阿里這種線上線下互補的銷售渠道,加上餓了么、美團、叮咚買菜、菜鳥等本地化的配送,還有社區的驛站們主動當起了志愿者和團長,對保供起到了積極作用。

    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經過上海這次集中的團戰,大城市的物流供給應該會探索出更多的可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零態LT”(ID:LingTai_LT),作者:安輿,編輯:胡展嘉,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