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忽略炒作和噪音,海外主流媒體正在推進歷史影像資料NFT

    2021年被稱為NFT元年,當年12月,“NFT”成為《柯林斯詞典》2021年度熱詞榜首。截至2022 年 3 月 16 日,NFT在其市場中的交易量超過 5.61 億美元。此前,NFT藝術品《Everyday: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拍賣行創下693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5億元)的成交記錄,藝術家Grimes以 NFT 形式出售包括多條音樂圖像和短視頻并獲利 600 萬美元,Beeple 通過 Nifty Gateway 售出價值 350 萬美元的藝術品......

    與此同時,擁抱NFT熱潮的媒體也不在少數: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Roose此前創作的NFT作品(《在區塊鏈中購買此專欄!》)在上鏈不到24 小時就以 350 ETH(用于拍賣的加密貨幣,相當于約 560,000 美元)的價格售出,這是記者首次嘗試NFT創作的例子之一。《財富》雜志推出加密貨幣主題期刊的封面,并據此盈利超過 650,000 美元......

    NFT風口到來,泡沫產生的同時也打開了內容產業的數字資產貨幣化的發展之路,版權正在成為重要的資產。內容產業除了IP外還有諸多碎片化的影像資料也具備版權價值,德外5號通過觀測海外媒體發展動態,發現諸多海外媒體正在通過NFT將歷史影像資料貨幣化。

    NFT(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質化代幣,它不是具有同等價值的鈔票,也不是相互置換的等價物,而是獨一無二的孤品,是一種“使用加密貨幣在線買賣的獨特數字商品“。它儲存在區塊鏈上,買家以區塊鏈上的獨特數字代幣(如ETH代幣)的形式購買數字商品(通常是圖像、動畫或視頻)的所有權,并借此獲得一種感知上的稀有。

    在哥倫比亞大學Tow數字新聞中心主任 Emily Bell 看來,通過 NFT 實現的以社區為基礎的資助可以讓新聞業變得更加去中心化

    根據區塊鏈媒體公司Po.et CEO Jarrod Dicker 的說法,NFT 可能是一種將“所有權元素帶回媒體”的解決方案。他說,內容創作者在創意伊始對其資產擁有更大的控制權,最終可以讓他們作品更好地使用、許可、分發和盈利。這是一個可喜的信號,是一種可能激發內容活力、激活變現手段的方式。

    1 美聯社:讓“定期投喂”成為習慣

    一月底,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與區塊鏈技術提供商 Xooa 合作推出了一個NFT市場,以出售新聞機構攝影記者的作品。

    事實上,這并非美聯社首次涉足NFT領域。去年,它所生成的2020美國總統大選NFT以 185,000 美元(100,888 ETH)的價格出售,后來又與區塊鏈公司 Everipedia 以及數字藝術家合作,通過拍賣紀念系列 NFT (如1945 年美國士兵在硫磺島升起美國國旗的標志性照片“AP ARTiFACTS: The 175 Collection”)慶祝美聯社成立 175 周年。

    在與Xooa最新推出的市場中,買家能夠欣賞到歷年獲普利策獎的攝影作品,也能感知美聯社記者捕捉的重要歷史時刻。多年來,擁有視覺新聞強大創作能力的美聯社致力于記錄世界各地的要聞,共獲得了 54 項普利策獎,其中包括 32 項攝影獎。

    在NFT世界中,他們也延續了這種能力和誠意。這些作品將在以太坊上被鑄造。據美聯社介紹,每個NFT或NFT集合都包含著一組豐富的原始元數據,如時間、日期、地點、設備和相關技術設置等,這些記錄不同參數的NFT從太空探秘、氣候變化到局勢更迭,搭建了橫亙在虛擬和現實之間的橋梁。另外,這些產品會在特定的的時間發布,其中限量版 NFT 將以“普利策水滴(Drop)”的形式每兩周發布一次,并將展示普利策獎獲獎圖像。

    為了保持這些收藏品的稀缺和難得,只有平臺上最活躍的收藏家才能使用它們。在支付方式上,該平臺接受信用卡、借記卡和以太坊多渠道支付,還將支持加密錢包 MetaMask。若是轉售的話,每個收藏品將收取 10% 的費用。此前,美聯社區塊鏈和數據許可總監 Dwayne Desaulniers表示,他們對這種查看、擁有和體驗美聯社記者捕捉歷史性時刻的新方式喜聞樂見。“這些 NFT 是對我們豐富的事實新聞歷史的致敬。”

    2 CNN:歷史時刻是不可替代的

    去年6月,華納媒體(Warner Media)宣布推出數字收藏品“Vault by CNN:Moments That Changed Us”NFT,這也是廣播新聞巨頭第一次進入蓬勃發展的代幣領域。這款產品是CNN 基于 Flow 區塊鏈推出的,意為“改變我們的時刻”,它就像一個“檔案館”,收錄著關于過去的新聞片段,并與歷史上的特定事件相關聯。對于CNN的代幣持有者來講,他們也是贏得了重要時刻(Moment)的人,這是一種特殊的身份認證,這也能在Vault 的用戶頁面上予以展示,對于一些限量版套裝,還有額外的高級視頻展示方式。

    當代幣持有者們在名為“The Vault”的新數字空間中徜徉,他們也能夠用更便捷的方式進行支付。用戶不必通過加密貨幣購買,只需在使用數字錢包Blocto創建賬戶之后,通過第三方軟件Stripe直接信用卡支付即可。這一改變降低了支付難度,也實現了對新手的友好。

    在技術先行的機械復制時代,數字信息猶如一個個形態固定的拼圖,規整又精準,且能夠被無限復制。但NFT卻通過唯一的代幣明確了所有權、建立了“稀缺性”,還可以追根溯源以驗證真實性。如有關媒體所言,CNN 正在仔細考慮彌合其核心受眾與曲高和寡的數字收藏品世界之間的差距。簡而言之,其公司“意在確保用戶的每個時刻都有有形的、真實的體驗。”

    3 《南華早報》:合作帶來共贏

    另一邊,《南華早報》(SCMP)也嗅到了數字資產貨幣化的路徑創新,在首個NFT作品交易后推出公司Artifact Labs專線發展NFT業務。據悉,首個NFT項目1997 Premium Series基于1997年香港回歸的頭版內容而產生, 6,500 個 NFT在上線后僅僅兩小時即售罄,并創下13萬美元的可觀收入。像購買盲盒一樣,用戶購入的套餐中包含5個隨機化生成的NFT,在這種游戲化的銷售方式中,他們擁有的不再是大眾傳播下的公共信息,而是一種帶有私人烙印的資產和記憶,無可替代。

    從去年開始,《南華早報》就開始了歷史圖文的轉化之路。那些重要的歷史資料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方式被重新創建,然后在公眾或機構成員中流通和交易,并可作為原始的、真實的資產在虛擬博物館中展示和查看。一旦被創建為數字資產,就意味著內容的不可變性。“ARTIFACT的價值在于它包含的信息,它代表了一個向公有制開放‘歷史初稿’的機會,”該報CEO Gary Liu 這樣說道,他還補充說團隊目前正在探索如何將相關的歷史意義及背景信息添加到元數據中,也就是說當用戶訪問時,這些信息充當了解釋手冊的角色,以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數據內容。

    在嘗試將歷史報道(圖片和文章)轉化成NFT后,該報還繼續推進著與其它媒體組織、博物館等主體的合作,他們在NFT領域結成同盟,推進著數字資產的保存、轉化和變現。因此,除了利用區塊鏈保存歷史,《南華早報》也在致力于創建NFT社區,并成為其他供應商投身于此的助力。“Artifact Labs將幫助眾多供應商構鑄自己的NFT,不論是對產品形態了如指掌的熟練者,還是資產甚至尚未數字化的新手來說,它都將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Liu還表示,所有媒體組織有必要了解區塊鏈和 NFT 的潛力。“暫且拋開相關炒作和眾說紛紜不談,NFT 技術是能夠為媒體行業帶來根本性變化的。它是技術進步的成果顯化,為數字內容帶來了可驗證且真實的價值,也隨之解決了數字媒體的商業模式問題。

    結語

    NFT專欄作者Joel Mark Harris認為,“也許對于很多行業來講,NFT催化了商業價值的實現,但從新聞和媒體的角度來說,NFT不僅僅是金錢。”在新聞業的價值和角色漸受拷問的今天,提供一種可驗證的透明和真實,是其重獲受眾信任的重要方式,而NFT成為不可更改的“數字指紋”,內容創建的可持續性便有機會成為可能

    雖然缺乏共識的信任危機、投資價值的變現能力等問題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將任何技術的創新視為幫新聞業撥開迷霧的“靈丹妙藥”或許都為時尚早,但積極擁抱變化,做好影像資料的數字化歸檔及貨幣化的使用設計,仍是主流媒體入局NFT的重要課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德外5號”(ID:dewaiwuhao),作者:張雨欣,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歷史影像 主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