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從科技”為鑒,AI廠商們未來發展“錢”景如何?
4月6日,云從科技科創板IPO的注冊申請正式獲批。
在一眾謀求上市卻折戟而歸的AI廠商中,云從無疑是最亮眼的。但現在看來,市場聲音卻出現了分歧,一方認為,國資背景下,技術實力強勁的云從未來可期;另一方則認為,成功上市表象下逃不掉的技術場景落地、扭虧為盈等現實問題,前途尚未可知。
前車之鑒在于,先一步上市的商湯科技仍未走出虧損的困境。從商湯上市后發布的首份財報中,2021年營收47億元,增長36.4%;凈利潤虧損171.7億元,同比增長41.3%。
顯然,燒錢的AI仍舊是主旋律,成功上市只能短期飲鴆止渴,可預見的盈利模式才是資本秉承的第一要義。
那么,AI廠商的未來在哪里?以云從科技為例,從財報數據、商業模式中抽絲剝繭出高市值、大虧損背后的秘密,于AI企業而言,如何走出扭虧為盈之路?
燒錢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水花
不止云從科技,虧損是所有AI企業的現實狀態。
翻開招股書,可以看到2018年到2020年,云從科技的總營收分別為4.84億元、8.07億元和7.55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1億元和-17.08億元和-6.9億元。
同云從并列為“AI四小龍”中,商湯科技在2018年至2020年累計虧損205.59億元;曠視科技在2017年至2020年虧損總額超過130億元;依圖科技2017年至2019年累計虧損59.69億元。
這不禁讓人思考:這些錢都燒到哪兒去了?虧損高筑,企業為何對上市樂此不疲?
從財報數據來看,凈虧損率高居不下的主要來源于:高昂的技術研發費用和人才成本。
2018-2020年間,云從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高達8.49億、19.16億以及24.54億,營收占比分別為30.61%、56.25%和 76.59%。相應的,公司2018-2020年的研發人員占比也分別高達51.10%、49.64%和55.42%,整體處于不斷提升的水平。
毫無疑問,技術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基石,通過加大研發投入筑起技術壁壘是行業的共識。正因此,在尚未找到應用場景前,短時間內依舊無法實現盈利,也不能消除虧損持續擴大的風險。
那么,人才成本高也就不難理解了,一方面,賽道火熱,人才稀奇,要想吸引人才,就必須加大籌碼;另一方面,人才就是生產動力,高投入意味著有高產出,從而提升競爭優勢。
樂見其成的是,砸錢終歸砸出了水花,從跨境追蹤(Re-ID)技術、3D結構光人臉識別到雙層異構深度神經網絡和對抗性神經網絡技術,云從不斷突破當下AI技術,搶占技術創新“橋頭堡”。
正因此,像云從這樣的AI企業,帶著連年的虧損也要謀求上市,盡可能在更多的應用場景落到地之前,緩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局面,度過關鍵的商業化應用探索階段。
以“云從”為鑒,上市沒那么簡單
眼下,對于AI企業而言,上市并非易事。
這一點從“AI四小龍”上市路徑就能看出,就連剛剛獲批上市的云從科技上市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在通過上市委員會審議之前,云從就經歷了兩輪問詢,審議一度被中止。
相比之下,依圖科技折戟而歸,曠視科技前途未卜,云從略帶“幸運兒”的運氣。那么,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呢?答案顯示是否定的。
與一級市場中AI企業備受追捧不同,到了二級市場,它們則需要面對更深層次的考驗。從問詢內容來看,營收、商業落地、數據合規、紅籌架構等都是審核關注的焦點。
這里就不得不提云從得天獨厚的國資背景了。由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孵化而出,上市前的6輪融資中,緊隨著一眾的國家戰略投資者,名副其實的“國家隊”,自然而然吸引到許多國企客戶,加速技術落地。
恰恰相反,大部分高科技獨角獸多少帶有外資身影,在國際關系風向急劇變化的當下,隱私、數據安全等敏感性問題搬到臺面上,復雜的股權結構反而成為進去二級市場的“攔路虎”。
其中,曠視和依圖的VIE架構就是上市中一大掣肘因素。比如,在兩輪問詢中,曠視都重點回答了關于架構的問題,并且在審核問詢函回復文件中也更新了公司實際控制人拆除境外信托架構的進展。
從營收層面上,虧損雖說是當下AI企業面臨的困境,但在云從招股書中,明確實現盈利的時間節點在2025年,這無疑給資本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
但另一個問題是,AI企業應用場景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技術固步自封的同時藍海市場也將淪為紅海。
應用場景只能續命,差異化才是話語權
如果說只有AI技術,沒有商業化落地場景,注定竹籃打水一場空,那么差異化的應用場景則決定了誰是AI賽道上的主角。
以布局安防領域來看,并非云從一家獨大,商湯、依圖、格靈深瞳等多家頭部AI企業紛紛入場分食,其最終結果是各家業務出現交織重疊的的現象。
舉個例子,云從AI技術主要賦能在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以及智慧商業四大行業,從實際落地產品情況來看,難度較低,易于普及,尤其像在智能閘機、AI攝像頭等設備在客戶的技術要求上不容易形成差異化要求。
這就意味著在市場競爭中應用場景的可復制性并不具優勢,未來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尤其是主攻新基建應用場景的AI企業,根據國家工信部賽迪智庫《新基建發展白皮書》的預計,未來5年新基建投資規模將達到10萬億元,蛋糕雖大,但若所有廠商蜂擁而至,這就不再是藍海市場了。
正因此,AI企業要想真正實現扭虧為盈并構筑起護城河,必須要找到盈利模式且開拓差異化應用場景并深耕其中。
如今,AI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在我國更是將其寫入十四五規劃,政策傾斜下,不論是AI技術實力得以進一步提升,還是更多的場景得到大規模落地,找到差異化的發展路徑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這對AI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場大考,畢竟虧損仍在持續,時間卻十分有限。像云從科技這類企業來說,上市,不是終局,接下來依舊需要靠應用場景續命,更要靠差異化搶占市場話語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煙火商業觀察”(ID:zgkejisir),作者:煙火商業觀察,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