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你與元宇宙只隔了一個宇宙而已 ——元宇宙入口終端形態預測

    頭圖來源:資產信息網

    如前文(《元宇宙的關鍵時間點》)所述,元宇宙還沒有真正起步,目前還處在大發展的前夜,基礎設施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包括入口終端&HCI(Human ComputerInteraction,人機交互)、計算平臺、系統架構、AI&DPS(Data Process Service,數據流程服務)等等。這其中元宇宙入口終端是一個關鍵和標志,如今的水平差不多就相當于移動互聯網前的諾基亞時代。

    圖:三代互聯網起步時間節點比較和預測

    資料來源:海比研究院,2021

    現有設備為什么不能成為元宇宙入口

    憑什么說現在的設備成不了元宇宙入口終端?

    在元宇宙全憑想象的今天,要準確判斷它的入口設備應該什么樣是非常困難的,但要判斷它不應該是怎么樣,則相對來說要容易得多。因為這可以依靠顯而易見的公理,或者說第一性原理來推導。

    互聯網發展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個人和社會對互聯網的依賴不會降低。我們可以稱之為“不倒退”原理。

    這一原理,我們是可以通過回顧過去兩代互聯網的發展來驗證的。

    在PC互聯網(2009年前,以下簡稱之為1代網)時,我們使用互聯網主要是滿足文字通信和資訊需求,平均每天使用時長只有兩三個小時(《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8年末網民上網時間數據)。現在的移動互聯網(以下簡稱之為2代網)時代,我們大部分人生活已經離不開互聯網了,平均每天有五個小時都在互聯網上。根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目前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是99.7%;使用臺式電腦上網的比例僅為35.0%,作為互聯網入口終端,2代網終端遠比1代網終端更普及。也就是說,在2代網時代,用手機上網是必然的,用PC上網是偶然的。這種普及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使用門檻更低,使用人群范圍更廣;二是使用場景更多,使用時長更長。

    那么依靠“不倒退”原理,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下一代互聯網入口終端必須要滿足的條件,就是其使用門檻不高于智能手機,使用場景不少于智能手機,否則就是倒退,拿它作為下一代互聯網入口的終端就是不成立的。

    按照這個推論,那么現在的一眾候選設備是什么情況,相比2代網入口的智能手機是否具備優勢呢?

    表:元宇宙候選設備與智能手機比較

    資料來源:海比研究院,2022

    很顯然,以“不倒退”原理來看目前的設備沒有一種能通過檢驗。而且相對AR,現有形態的VR和MR設備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不太可能通過檢驗。所以說現在的設備一個都成不了元宇宙入口終端。

    盡管如此,但元宇宙作為3代網,其入口終端也必然會以目前的設備和相關技術為雛形發展起來。雖然預測最終形態很難,但我們依然可以基于現有設備進行推演。

    元宇宙入口終端會是什么樣

    智能手機之所以能在使用門檻和場景上遠超PC,核心是實現了“一多一少一不變”,即:交互方式多了,體積重量少了,用戶干擾不變。

    交互方式多了+用戶干擾不變=使用門檻降低

    交互方式多了+體積重量少了=使用場景增加

    另外,價格大大降低也是一個降低門檻的重要因素。但對于電子產品,產量上去成本必然下降,并不是一個特殊因素。

    按照“不倒退”原理,下一代入口設備可以在兩種路徑上演進。

    第一種路徑,延續智能手機路徑,即交互方式更多,體積重量更小,用戶干擾不變。

    第二種路徑,在智能手機基礎上進化,即交互方式、體積重量、用戶干擾都不變差,而某項功能顯著提升。

    第一種路徑,按照現有技術,可能的形態就是,分布式系統,即系統各功能單元是分開的。頭上、手腕上、服裝鞋帽里,辦公室和家里都可能存在部分單元。然后協同提供一個完整、連續的互聯網應用體驗。

    藍牙耳機、AR眼鏡、語音助手、手機投屏等都是這個方向上的雛形。

    資料來源:網絡,2022

    第二種路徑,目前還很難想象產品形態。也許是有超大柔性3D屏幕的手機,或者有全息投影功能的手機,或者手機與大腦能通過某種機制直接信息交換......

    資料來源:網絡,2022

    第一種路徑需要產業生態整合能力,去集合多種用戶終端、OS、AI&DPS等各方產品和服務;第二種路徑則需要單點突破甚至顛覆性技術能力。未來3年甚至更長時間里,誰能推出元宇宙入口終端及其配套體系,誰就有望成為下一個時代的蘋果。

    元宇宙,2025年再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中智觀察”(ID:Hapiweb-soft6),作者:海比研究院 倉劍,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