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從科技的AB面:資本看好的AI小巨頭,被時代眷顧的優等生
4月6日,云從科技上市申請正式獲批。
中國第一家純內資背景的AI小巨頭IPO,至此塵埃落定。
而此時的云從,是一家成立僅7年的年輕企業,也是國內AI三駕馬車中,唯一一家具備全內資背景的企業。
如果從2015年才正式成立開始回顧,這家公司一路走來可謂是被時代眷顧的優等生的典范:
成立之初,帶著中科院的背景;發展過程中,是AI史無前例的產業大爆發與國家層面的重點關注;上市之時,恰逢科創板、北交所相繼完善,為高科技企業的資本發展,鋪開了擴張的通路。
但翻開故事的B面,我們則會聽到,上市是AI小巨頭的卸妝油,AI在一級市場被嚴重高估,AI巨頭融資多但并不賺錢等等質疑。
那么,究竟哪一個才是真的AI?
以剛剛上市的云從為例,我們將扒開它的財務數據,通過回答以下四個問題,告訴你,為什么還不賺錢的AI,我們依舊看好它:
公開的財務背后,AI小巨頭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高市值、大虧損背后,AI小巨頭的錢究竟都花去了哪里?
成長中的AI小巨頭,于產業于中國又有什么重要意義?
云從在國內的AI企業中,究竟特殊在哪里?
財務背后,AI小巨頭究竟價值幾何?
云從是誰?
官網顯示,云從是一家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公司。公司主要業務為通過自主研發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提供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務,服務于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等應用場景。
這樣說,或許對業外人士來說,依舊是一頭霧水。那么,云從究竟在做什么,價值幾何,或許從財務角度,普通人也可以對這家AI小巨頭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1)營收高增長中折射出的AI行業加速
先看營收,報告期內,云從的營收從2018年的4.84億增長到2020年的7.51億,資產負債率由2018年的49.03%,下降至2019年的20.63%。
可以看出,在此期間,伴隨著全球AI產業的發展,云從科技的整體營收處在一個高速增長的階段,資產負債也處于健康發展狀態。對于2020年增速為負,如果結合公司2021年上半年營收4.55億,同比增長105.70%來看,則不難發現2020年的下滑,其實僅是一個疫情中的偶然因素。
如果進行橫向對比其他AI巨頭的增速,增長105.70%的云從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2)利潤為負背后,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正撐起一個未來
營收增長雖快,但如果從利潤角度出發,我們不難發現,虧損幾乎是云從,乃至整個AI企業的共同底色。
但虧損并不意味著低價值,畢竟強如亞馬遜、Meta、京東,也曾創下多年虧損,但市值卻一路高漲的奇跡。
那國內的AI企業,是否可以走出如傳統互聯網一樣,讓人們忽略眼前短暫的虧損呢?
答案是肯定的。
依舊以云從為例,將其營收與利潤進一步拆分,我們可以發現,云從的業務整體,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其他業務三大項。因為其他業務占比常年不超過4%,可以忽略不計。
兩大業務之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不斷下降,2018-2020年間的營收占比,由93.3%下降到68.2%;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業務則整體處于穩中有升的局面,占比由6.4%上升到31.4%。
整體毛利從2018年的21.7%提升到了2020年的43.5%。
一般來說,方案是典型的定制化非標品,每一單交付的產品都不盡相同,因此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研發成本;而操作系統,則是典型的軟件化標準產品,一次研發完成,后續只要付出低成本的銷售。
其中區別,從兩大業務的毛利對比中不難發現,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業務2018-2020年期間,毛利率分別為17.76%、23.43%和28.19%;毛利率逐步上升;而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毛利率在此期間則分別高達為75.55%、89.30%和75.86%。
也就是說,云從的兩大業務,解決方案負責賺錢擴大營收,發展人機協同操作系統;而營收占比僅30%利潤占比卻超過55%,且整體營收占比還在不斷提升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將成為云從長期的發展根本。
高市值、大虧損背后,錢都花去了哪兒?
對AI企業,市場經常說,上市,會是他們真實經營狀況的卸妝油。
翻開招股書,我們也發現的確如此,大多數AI企業,成立以來就被一級市場迅速催熟,在全球競合的大環境中成長,然后在虧損中“流血上市”,似乎是國內AI小巨頭的共同宿命。
唯一的疑問是,既然資本看好、國家重視、技術高速發展,那么為什么AI企業還在虧損,他們的錢,都花去了哪里?
財報告訴了我們答案:高昂的研發,以及銷售管理費用。
2020年,云從科技總營收7.55億元,而對應的營業總成本則高達14.90億。其中,營業成本一項僅4.27億;研發費用則以5.78億之多遠遠超過營業成本,與此同時,銷售費用與管理費用,也分別高達2.74億與2.31億。
其中管理費用多不難理解,AI是熱門賽道,人才本就稀缺,為留住企業人才與骨干,那么勢必付出高昂的股權激勵成本。比如,2019年云從就曾一次性確認股份支付費用 13億元,2020年云從部分被激勵對象離職將其股權轉讓,公司再次確認股份支付費用 6,683.26 萬元。
橫向對比,企業B2018-2020年間,企業管理費用分別高達2.73億,5.32億,5.76億;企業A港股上市,2018-2020年期間的行政開支一項也分別高達4.52億、7.66億,以及15.90億。
高銷售管理費用,同樣是初創期企業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對于一家新企業而言,產品的前期推廣,企業知名度的打響,以及用戶教育,都需要投入不菲的成本,這不僅在AI企業身上存在,同期崛起的國貨美妝動輒上億邀請明星網紅代言、互聯網企業高昂的獲客成本都是同理。
如果說,高管理費用與高銷售費用是早期企業都必須經歷的過程;那么高研發,則是AI企業“科創屬性”的根本保證。
2018-2020年間,云從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高達8.49億、19.16億以及24.54億,營收占比分別為30.61%、56.25%和 76.59%。相應的,公司2018-2020年的研發人員占比也分別高達51.10%、49.64%和55.42%,整體處于不斷提升的水平。
也就是說,在行業高速發展期,云從選擇將賺來的錢,全部用在研發、市場教育,以及人才的激勵之上,讓技術發展越來越快,讓市場越來越受惠于AI,讓所有科研人員得到體面的生活保障。
而這,也正是我們看好AI的根本所在。
AI不賺錢,為什么我們依舊看好它
市場教育、人才的激勵、研發當然是好事,但如何考量這些投入的成果?
云從顯然交出了一份滿分答卷。
高昂的市場教育背后,對應的是云從遠遠領先于全行業的增長速度,2021年上半年,疫情中,云從依舊交出了營收4.55億,同比105.70%的增速就是最好的證明。
人才的激勵背后,則對應了更高的產出,以及云從不斷提升的市場地位。
具體來說,云從的產品主要落地于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城市、智慧商業等領域。金融方面。云從已經覆蓋國內六大國有銀行在內超過 100 家金融機構;智慧之類方面,云從產品則已經服務全國三十多個省的政法、校園、景區等場景;出行方面,云從產品覆蓋了國內前十大機場以及上百民用機場樞紐;智慧城市領域已在廣州、四川、湖南等多地建設“數字基座”標桿項目。
高昂的研發投入,則對應著公司不斷突破的技術實力,與屢次打破的世界記錄:云從的跨鏡追蹤、3D結構光人臉識別、雙層異構深度神經網絡和對抗性神經網絡技術等AI技術處于世界先頭水平。
2018年,云從跨鏡追蹤(Re-ID)技術打破三項世界權威紀錄,讓人工智能實現從“刷臉”到“識人”的突破;2019年,云從再創跨鏡追蹤(Re-ID)三項世界記錄;2020年,云從機器閱讀理解、圖像識別論文,被國際人工智能領域頂級學術會議AAAI 2020收錄,并第三次刷新Re-ID世界紀錄;2021年,云從的語音識別、語義糾錯、深度學習降噪等技術,又刷新了權威中文語音識別數據集Aishell和清華大學語音Thchs30測試集、國際頂會Interspeech2020 DNS Challenge比賽數據集等多項國際、國內語音識別權威紀錄……
所有的投入,都變成了實打實的市場增長與技術儲備,在市場高速增長等背景下,云從成為AI行業的一大中流砥柱。
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為1858億元,約占全球市場的12.2%,但是到了2025年,中國的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占全球市場的20.9%。
這背后,是云從,以及無數中國AI企業日復一日投入,用高昂的研發與堅持換來的。
云從之于AI,究竟特殊在哪兒?
回到此次上市,如果對比其它AI巨頭,僅僅募資37.5億的云從,這次多少顯得有些低調。
但另一個維度來說,在資本上的不急不緩求穩求進,反而構成了云從的另外一重護城河。
這還得從云從的歷史開始講起。
2015年,云從科技正式從中科院重慶綠色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院孵化成立,此后相繼引入中國國新、廣州產業投資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等國資背景的資本加入,迄今沒有任何一家海外資本參與,這也是國內頭部AI企業中的獨一份。
云從的創始人周曦,也曾以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身份引進回國,擔任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信息所副所長等職位。
不難發現,在資本層面,云從是一家根正苗紅的中國企業。業務層面,云從也一直保持著“審慎的態度”。
而在得數據者得天下,AI發展不斷與隱私、數據安全相博弈,全球競合激烈的當下,中國企業、中科院孵化、純內資構成、國資參與這幾個屬性,無疑是云從技術之外,最大的底色,也無疑是云從在行業中長期發展競爭之中的特色所在。
選擇AI,就是選擇一個時代
回顧過去百年,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對于個人而言,最好的投資是什么?
洛克菲勒選擇在美國工業大爆發的十八世紀八十年代賣石油;范德比爾特選擇在美國的鍍金年代修鐵路;比爾蓋茨選擇在信息革命的起點做操作系統;喬布斯選擇在通信技術大革命中押注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
無一例外,押注這個時代,就是最好的投資。
那么,當AI產業發展如火如荼,成為各國發展重點,國家將其寫入十四五規劃,最聰明的科技巨頭們紛紛轉型all in AI,將人工智能作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時,AI是否值得投資,答案不言自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