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終極學習大法:如何記住所學的東西(下)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學海無涯,要學的東西很多,一輩子都要學。但令人頭疼的是,前面剛學了的東西,一下子就忘了。如果學了就忘的話,學習的知識就沒法轉化;沒法轉化的話,知識就像是給聾子聽的音樂。這個問題怎么破?這里有一套別人實踐過的流程可以借鑒。文章來自編譯,篇幅關系,我們分兩部分刊出,此為第二部分。

    劃重點:

    應用綜合練習,通過對復雜環境的模式匹配來達到掌握的程度

    要想找到最好的學習材料,每天都要看一下網上書店的圖書樣章

    養成學習的習慣,讓學習以時間為基礎,從小處著手,每天堅持。

    終極學習大法:如何記住所學的東西(上)

    練習

    應用綜合練習,通過對復雜環境的模式匹配來掌握知識。

    說到練習,我的練習是混合模式(綜合)。混合練習意味著把練習放在書的最后,而不是放在每一章節的最后。如果我們針對一個個知識塊(點)進行練習的話(也就是學習了介紹主題 X 的章節之后做同一主題 X之后的練習),這種練習需要的認知能力要比綜合練習所需的認知能力少。綜合練習有著神奇的效果——把例子綜合到一起進行練習的醫學生比不這么做的同學的表現要高 50%。強調一下,是50%的改進,而不是大概 5% 或 10%。

    例子:學習如何編程的綜合練習

    不幸的是,大多數教編程的學校和平臺都沒有花費心思去研究認知科學。他們個個都東施效顰,犯的是一樣的錯誤,把題目放左邊,練習放右邊。這種做法甚至比知識塊練習還要糟糕。做知識塊練習會忘記一些東西,你只能通過短期記憶回憶起一些事情。但是現在大多數的編碼網站,他們的練習就是把內容從左變為重新輸入到右邊的小窗口里面。有樣學樣。而當例子在左側時,不看例子需要極大的意志力!

    換句話說,如果你手上拿著一大堆現金還要穿過一個黑幫社區的話,那么那個笨蛋很可能就是你,而不是那群很樂意踢你屁股,然后拿走你的錢的黑幫。

    我會通過將不同的想法或解決問題的方法融合到一起來進行綜合練習。比方說,如果任務是寫一個簡單的 JS 數組對數字機械能排序的話,那么預期的解答是,就寫排序的實現好了。但我的做法是先創建一個函數,去接收一個數組,并返回一個排序好的數組。然后我繼續做另一個練習,比方說,降序。我創建了一個數組的數組,然后編寫一個函數,對所有的嵌套數組進行排序。我把自己記得的所有排序方式都運用了一遍。或者我可以定義一個由單詞和字母組成的新數組,然后按字母排序。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是的,這么做需要時間。但我相信這些時間花得值,它們是最重要的時間——而不是把時間花在看教程上。說到底,掌握跟模式匹配有關,它可以改變你的看法,包括以前必須推理出來的東西,所以如果你堅持這樣練習幾十年,你就能掌握任何你想學的東西。

    材料

    要想找到最好的學習材料,每天都看一下亞馬遜上面的書的樣章。

    怎么學很重要。但是你要從中學習的人工制品,也同樣重要。而且我相信,在材料的選擇上,大多數人都搞砸了,在這里我想解釋一下我的方法。

    我的想法非常簡單:如果你想找到更好的學習材料,你要做的就是,呃,對大量材料采樣。

    《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不可信,原因有二。首先,如果是暢銷書,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會看。如果你看的是每個人都看的東西,那你的想法就會跟每個人都一樣。其次,因為書的價值是主觀評價。同樣的文字對我來說可能意味著整個世界,但對你來說或許毫無意義,反之亦然。

    所以我養成了每天讀一本書的習慣。以下是我做的事情:

    上亞馬遜找一堆我感興趣的書。一般來說,這些書都來自于我信任的,有思想的人的推薦。對于一本書要不要試讀一下來說,這個標準往往已經足夠了。如果很多令人尊敬的人都推薦了這本書的話,那么書里面的內容不太可能完全都是廢話。

    我會下載所有這些書籍的樣章。我相信書的樣章是這個世界上最被低估的東西。因為樣章是免費的,而且幾乎那上面的每一本書都有樣章。另外我也會到 Project Gutenberg 那里去下載電子書;他們有一個數量驚人的免費圖書館,幾乎所有值得一讀的舊書那上面都有。

    我的 Kindle app里面建了一個叫做“想看”的文件夾。我下載的所有書籍樣章都會放進這個文件夾里面。

    每天到了下午 3 點,我會休息一小時。我到離我住的地方步行約10分鐘路程的 Costa 去喝杯咖啡。隨身只攜帶手機,iPad放在家里。

    我打開想看文件夾的第一本書的樣章并開始閱讀。在我手機上的Drafts app里面,我創建了一個用我正在看的書的名字命名的新筆記。我一般會從書的介紹開始了解它的內容,然后寫下幾句話,先自己猜一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然后我會直接去看目錄,看看有沒有什么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如果有的話,那么我就直接跳到那里去看。如果沒有,我會開始速覽一遍。我的辦法是讀一下每段的第一句話,然后略讀其他部分。你可能會想,這樣子的讀法,對這本書的了解可能是不多的。沒錯。但是這種“走馬觀花”式的讀法的目的是不一樣的;這種讀法是為了抓住我的好奇心。好奇心跟理解不一樣,因為好奇是有或者沒有的問題。就像你看到美女時,你不會真的坐下來琢磨一下,“好吧,我是真的喜歡她嗎?”

    我大概需要 10-15 分鐘才能了解這本書是否值得一讀。請注意,把所有的書都列為“值得”一讀的做法確實很誘人。但不要那樣做。如果你不確定的話,就把樣章刪掉。就像美女一樣,明天還會有新的美女出現,如果有趣的話,你會知道的。

    如果這本書值得一讀,我會馬上就去買。如果我不能確定的話,那我就會把樣章從樣章文件夾里面刪掉,然后把它忘掉。

    每天都重復這樣的過程。

    每天只花 10 分鐘快速瀏覽這本書,而不是上 Twitter 隨便逛逛。通過這樣做,我在一年的時間內翻了 365 本書。在這 365 本書當中,大約有兩本最終改變了我的生活,另外有十本非常有趣,還有十本是有點有趣。其他的一切都是噪音——占比達到了94%。

    現在,做一下數學運算。如果我不建立這樣一套發現例程,而是從頭到尾把書看一遍的話,我大概就是從 365 本書里面隨機抽取出大約 20 本書,但這些書都是好書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我曾經這樣子做了很多年。所以不要重復我的錯誤,每天花上 5-10 分鐘,去發現你能從中學到什么,因為學習就像吃飯。你消費什么,就會變成什么。

    有一點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那就是習慣與特定行為有關。這是你在培養新習慣時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因為通過這種方式,能保證你不會忘記。如果我說過很多次我想做某件事但屢屢忘記的話,你是不會相信我的。不要依賴膚淺的記憶,要把習慣和你要做的一些活動聯系起來。洗澡、吃飯、刷牙——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因為這些是你無論如何都必須要做的事情。

    此外,你還可以在養成習慣后給自己設定一些獎勵。比方說,獎勵自己一杯咖啡,或出去散步一下。因為某種原因,我們對獎勵不會像習慣一樣健忘,所以通過給自己獎勵,你這是在為自己創造更多機會去記住做這件事。

    如果你有興趣研究一下習慣的話,可以去看看《原子習慣》這本書。

    習慣

    養成學習的習慣,讓學習以時間為基礎,從小處著手,每天堅持。

    當我開始培養學習習慣時,我是從每天學十分鐘開始的。這點時間看起來不多,但這正是重點所在。如果你把學習與一些必須做的習慣——比如下班后洗澡——聯系起來,那這個學習習慣就會很輕松地培養起來。

    更有趣的是,當我人為地減少為了養成新習慣所投入的時間時,我反而因為稀缺效應而想要多一點時間。我的大腦是這么想的:“好吧,我們只能學十分鐘。但我想學東西,因為我想變得聰明。所以我最好充分利用這 10 分鐘,不要亂搞,否則,我今天就沒機會學習了。”

    但這件事情永遠不要拖。如果你早上沒有按習慣做,不要試圖拖到晚上去做來找補。因為如果你這么做的話,就會給大腦找來一個很好的借口,騙你可以打盹一下,然后這樣的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多。然后事情慢慢就會變味——拖一下似乎是最好的,因為“嘿,晚點隨時都可以做的!”不,永遠不要打瞌睡。

    技巧

    有一個技巧我發現非常有用,那就是清除用來學習的設備上面的所有潛在干擾源。我把所有的聊天app、所有的社交網絡、所有的電子郵件app,以及所有其他可能會分散注意力的東西都從我的iPad上刪除掉了。這讓我的生活變得輕松多了,以至于我至今仍想不明白我為什么沒有早點這么做。

    另一個技巧是環境設計。我開始學習時,會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里。這樣,我就不會因為它在我的感知范圍內而忍不住想去翻一翻。這個技巧為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希望你也嘗試一下。也許你已經猜對了,這一點的應用范疇不只是學習。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工作上。當我坐下來寫作時,我會把所有可能導致分心的事物(包括我的妻子)留在另一個房間里。這一點十分管用。

    元認知不僅僅適用于學習。當我寫代碼或設計流程時,我發現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解釋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光敲敲鍵盤而已,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釋放。

    當我面對一個自己不理解的想法時,我就會畫點東西。素描充分利用了空間認知,有助于分解最具挑戰性的概念。

    當我建立了一個學習新事物的流程之后,我不再感到害怕。因為我知道,掌握這個東西只是時間問題,這鼓勵了我去接受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項目。

    FAQ

    這里的東西適用于閱讀文章或觀看視頻嗎?

    這套學習流程適用于你所學的一切。如果你看文章是為了理解它,并在今后能用上其中的知識的話,那就是合適的。如果你看的是小說故事或報紙文章的話,那用這套流程可能就有點殺雞用牛刀的味道了。

    掌握這套流程需要多長時間?

    應用并開始獲得好處所需的時間比你想象的要短,但要想完全掌握,所需的時間比你想象的要長。我至今仍在學習!

    這個過程是不是適用于學習如何寫代碼?

    當然!這個過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弄清楚怎么自學寫代碼。智力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知識,而知識來自于長期記憶的變化。

    如果我沒有第二臺設備、用手機看或者看紙質書的話,可以運用這套流程嗎?

    可以的。我已經試過用單一設備的學習模式,而且發現也是非常有效的。在元認知方面效果比不上雙設備,但在集中注意力方面表現更好。如果你在手機上把 Kindle app最小化,然后打開筆記app的話,你得從腦海里把電子書的內容帶回來,而不是背書。換句話說,這種模式對即時回憶的激勵作用更好。

    譯者:boxi。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