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每天發現糟心事?如何避免成為資訊的奴隸?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互聯網時代最不缺的是信息,鋪天蓋地的信息。這本來是件好事,古人很少能看到的書、需要三個月才能送到的最新消息,現在只需點擊一下就能馬上呈現在你眼前。但互聯網本來該賦予我們了解世界知識的能力,結果卻正相反,互聯網讓我們感到不安。以前被叫做信息過載的東西現在變成了信息疲竭,讓我們不堪重負。如何才能應對這種局面呢?本文介紹了一種思考策略。文章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劃重點:

    我們需要馴服難以抑制的、想要更多信息的沖動

    不要光消費,要思考你消費的是什么

    應對信息疲竭的思考策略=學習策略+應用策略+目的策略+工具箱策略+長期策略

    各種各樣的混亂信息如排山倒海般不斷向我們襲來。 你看完眼前的一切之后,還想要看更多。所以你沒完沒了地追求更多,更多的文章、 更多的書、更多的播客、更短的文字片段。

    互聯網本來應該賦予我們了解世界知識的能力,但結果卻相反,互聯網讓我們感到不安和不堪重負。我們甚至因為沒法跟上最新事物而感到疲憊不堪。

    以前被我們叫做信息過載的東西現在變得更加令人作嘔:信息疲竭。

    這是一種缺乏信心的情緒狀態,我們開始責備自己,因為自己沒法征服沒完沒了、堆積如山的閱讀材料而感到內疚。

    但是一個人非得把自己綁在虛擬書架上,不看完不給走,直到心理防線崩潰嗎?

    難道這就是取得非凡成功的秘訣嗎?

    答案會因人而異,看你問的是誰。

    去問內容創作者,他會指導你,要把醒著的時間一半用來看 “最佳”文章和推文。

    去問一個對賣給你東西不感興趣的人,他會告訴你,不需要更多的信息就是生活變得更美好的關鍵。但是你會怎么想呢?

    是時候承認我們沒法看完所有的東西了——我們也沒有必要這樣做。

    對于信息如此的無所不在,泛濫成災,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本文旨在為你在這個大數據海洋的航行提供導航,將會提供給你一些有用的思維策略,可以幫助你從容應對這個信息疲竭時代。

    消費信息的時候為什么需要策略?

    信息的商業化造就了太多不快樂的靈魂。

    不是因為無聊的時候無事可做。而是因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與現代經濟試圖說服我們的事情不一樣,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消費,而是更多的思考。

    我們需要將注意力從試圖征服無限供應的信息,轉移到馴服我們難以抑制的,想要更多信息的沖動。

    要認識到你需要的不是接觸到更多的想法,而是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少數想法上。

    可是,我們通常不是這么想的。

    在網上消費信息有一種自虐的自豪感。

    “我一下子可以看完多少篇文章,多少條推文?”我們不斷嘗試提高這個的數字。

    但是當你結束了特別忙碌的一天時,你還能回憶起自己的這場在線競技表演中都記住了哪些信息嗎?

    我賭你不能。

    你的腦瓜子嗡嗡作響,你的疲憊不堪達到了新的高度,閱讀材料里面一些特別的東西你卻記不住。

    不要光消費,要思考你消費的是什么

    到目前為止,改變生活最簡單,但也最容易被忽視的策略就是思考——屢試不爽的生成想法的老辦法。

    但現如今,靠自己的大腦似乎顯得太簡單了。

    畢竟,只需單擊一下就能訪問龐大的信息庫。不知道某個東西作為論據不再有效。如果你在自己的內部數據庫搜索不到答案,你應該上谷歌搜索。

    我們已經被書以及根據情況精準投放內容的智能算法所包圍,考慮到這一事實,難道我們不應該輕易克服平庸,確保我們的銀行賬戶永遠是有錢的嗎?

    這年頭大家應該不傻吧?

    顯然,這是不夠的。

    跟祖先相比我們聰明不了多少,而且他們還沒有如此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

    如前所述,能接觸到多少信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處理這些信息,以及這些信息最終如何塑造你的思維模式。

    可悲的是,我們對大腦灰質的使用越來越少。并不是說我們已經完全停止了思考。但我們已經不再去想消費什么以及如何消費了。

    在用手機掃描這個世界時,我們與面前事物的互動選項就這幾個:

    扔掉。

    留著。

    使用。

    而且上述幾個選項的分布并不均勻。其分布曲線看起來更像這個樣子:

    我們對信息的處理方式的拆解:75%-扔掉,20%-留著,5%-使用

    我們逐一看一下:

    扔掉:你一整天都在丟棄信息,有時候甚至你沒有意識到。拇指快速滑動,屏幕上下翻滾,你不斷搜索令人興奮的東西,一篇帖子接一篇帖子地看。你的目光留給一張照片的時間只有一毫秒。如果照片不能馬上取悅你,你馬上就會把它扔掉。

    留著:一旦看到一篇帖子或文章有點新意,跟平常有不一樣的地方,讓你產生了興致時,你就會保留相關信息。

    使用:雖然我們在網上消費的一切都是為了使用,但信息的使用卻并不常見。要在條件完美適配的情況下我們才會主動使用信息——要在我們有心情去使用的時候。得穿合適的衣服。還要有足夠的空閑時間。要確保沒人會打擾我們。要先吃飽飯。還得去遛遛狗。然后,得把這些事兒都做完。也許, 只是也許,我們就可以試試去應用下讀過的文章里面提到的知識了。

    除了以上三個選項以外,我相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額外選項——讓觸動了你感官的信息,去改變你的思維方式

    看了一本生產力的相關書籍,然后用里面的某一條策略來幫助管理任務是一回事;但當一本書改變了你對把事情做完的看法時,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前者能幫到你一次。后者卻讓你終生受用

    但在讓網上的知識改變我們的想法之前,我們先得做點別的。

    為了對抗信息過載,你首先需要改變自己對信息消費過程的看法。

    我們的默認狀態是被動的。

    我們的做法是打開設備,然后神圣的算法給我們什么我們就看什么,而從未去質疑過眼前的事物對我們的思想有沒有幫助。

    我想幫你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信息。所以不妨考慮以下的思考策略。

    開始思考你在消費的是什么,而不是全盤消費塞過來的一切。

    疲竭時代的思維策略:

    應對信息疲竭的思考策略:學習策略+應用策略+目的策略+工具箱策略+長期策略

    1.學習策略:你想學什么?

    在這個信息時代,你會被內容狂轟濫炸,大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一般都不會思考他們消費的東西是什么。

    我們就只是盯著看。

    我們打開電視,看第一個似乎會讓我們忘記自己的問題的節目。我們瀏覽收件箱剛剛收到的newsletter。我們讓 YouTube 決定我們接下來應該看什么。

    如果我們沒有在我們想要取得進展的領域取得進展,這毫不奇怪。術業有專攻,我們卻沒有一樣是精通的,因為我們只是在浪費時間。

    思考我們想要消費什么這件事情,已經被那些無障礙平臺給刻意地排除掉了。

    或者換句話說,你消費什么不由你負責。你不過是擺在你面前的內容的觀察者罷了。

    不信?

    好吧,我舉個例子,想想看你上一次在Instagram 上使用搜索功能是什么時候。

    是的,那上面確實有個搜索選項。

    但我懷疑有多少人用過。上Instragram的人只想被網上那些超級明星的短視頻分散注意力罷了。

    當你踏入這個網上的世界時,如果你想重新獲得部分控制權,倒是有一個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提前決定你想做什么,看什么。

    剛打開 YouTube?停,想一下你想學什么。不要點擊最新視頻。首先想一想什么類型的內容可以幫助你改進自己。

    2.應用策略:如何應用新信息?

    如果一天到晚看視頻是大家改善財務狀況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的話,那么我們大家應該都是富豪,都是名人了。

    聰明的 Twitter 推文的無限量供應并不能神奇地讓你成為百萬富翁。把你剛剛看過的內容運用起來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但是誰有這些時間呢,對吧?

    還有,比起認真練習你狂熱追隨的那些大V的建議,多瀏覽點網上那些貌似可行的建議要容易得多。

    看那些講“怎么舉重才合適”的信息會讓你以為自己的肌肉在一天天增加,但那只是假象。

    看了一頁書,然后把里面的信息應用到生活的某個領域,這要比沉浸在最佳實踐的海洋、但從不運用要好得多。

    就這樣?我知道,這聽起來太簡單了。

    但事實就是這么簡單。

    暫停視頻。倒放播客。記下你剛剛在網上的某個地方看過的內容。

    然后,花點時間思考一下你能用它來做什么。你怎么才能把它應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3.目的策略:始終要思考你的目的是什么

    一支足球隊的目的是什么?

    贏得比賽。

    社交媒體的目的是什么?

    將你鎖定在一個無法逃脫的用戶生成內容(UGC)的迷宮當中,讓你認為它對你有好處,但其實它只是在搶奪你的時間和注意力罷了。

    你的目的是什么?

    每當你想要到網上沖浪時,思考一下你的宏偉目標是什么,這樣能讓你遠離只會浪費時間的一塊塊毫無關聯的碎片化內容,然后讓你的目標轉向為你的最終目的量身定制的相關的、高信號的、可信賴的知識。

    但要做起來就沒那么簡單了。

    害怕無聊,害怕被社會孤立也會在一旁煽風點火。

    為什么我們會把注意力分散到只會導致我們思想退化的熱門帖子上,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害怕!

    我們擔心,如果我們突然不再跟網上的朋友討論最新消息,我們就會被他們遺忘。當我們獨自一人時,我們會害怕自己的想法,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很快就找到讓我們分心的東西。

    但與其想方設法逃避我們赤裸裸的思想,當我們獨自一人,對下一步該做什么感到困惑時,我們還可以提醒自己,我們的目的是什么。

    你是想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花在討論某位歌星的最新消息上,還是想自己成為一名音樂家?

    4.工具箱策略:你想給這個工具箱多添加什么樣的工具?

    把自己當成一個工具箱。為了幫助你擁有完整的技能包,你覺得這個工具箱里面還少點什么?

    當你完成了所有的任務,到達這個神秘的地方時,當無事可做的乏味感慢慢侵蝕你,讓你的生活變得難以忍受時,當一切都顯得毫無意義時——思考一下,還有哪些額外的技能可以在這段人生之旅中幫到你。

    渴望令人興奮的新事物,是一股強大的動力,但它也會讓你走偏,把注意力放在錯誤的事情上。

    看某位知名網文作家出版的新書感覺也許更好。但這本新書跟你的目標一致嗎?

    盡管很多時候,去探索一些與你當前技能不相關的主題是很有意義的。

    但是,一般情況下,最好去探索相鄰的技能,這樣你就可以成為精通某個特定領域的學者了。

    5.長期戰略:放眼長遠

    數字媒體的發展很快。新生事物永遠都看不完。總會有新的值得關注的東西。

    當然,我們渴望了解這個世界上發生了什么,這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不耐煩地不斷刷新瀏覽器,總想看看這個世界的最新災難又有什么最新消息了。

    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相信,我們可以用某種方式去影響世界局勢。

    我們堅信我們需要看到發生了什么。否則的話,我們可能就會錯過某些重要的更新。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消費新聞和趨勢讓人感覺良好。這些東西有一定程度的新穎性。新東西總會讓人感覺很好——這就是所謂的新奇事物綜合癥(shiny object syndrome)。

    但是,了解最新狀況對你的生活有什么幫助呢?

    當然,這個世界上發生的大事確實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最近的例子是新冠疫情。

    但是,沒完沒了地尋找相關事件的更多更新好嗎?這些怎么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實際情況恰恰相反。這些消息你發現的越多,感覺就越糟糕。

    在這個信息疲竭的世紀里,關注不會隨時間消逝的事物更重要。要關注那些可以服務你十年的內容、想法和框架。

    而不是消費類似這樣的信息:說現在的經濟會如何迅速蒸發掉你的血汗錢,說某種致命性病毒又有多少新增病例了,這樣的信息見解一般 24 小時之內就會失效。要接觸能讓你適應變化的信息——形成良好的健康習慣,行動要保持一致。

    最后總結

    從根本上來說,我們生物意義上的大腦是有限的。

    我們沒法應付所有打算干擾我們注意力的事情。

    奇怪的是,我們還拼命想做到這一點。

    我們對新奇事物的渴望,導致我們沒完沒了地在網上亂逛。

    我們試圖無所不在。試圖看完一切。 試圖跟每個人建立聯系。

    但我們最終無處可去。不堪重負,精神疲憊。

    在點擊屏幕之前,先馴服你那無限渴望,用用自己的腦子,這樣可以幫助你在互聯網的兔子洞里面穿行,而不至于迷失自我。

    而且不僅如此。

    思考一下你在消費的是什么,這個也許是提高生活質量最簡單,但往往會被忽視掉的方法。

    當別人只是盯著屏幕的時候,花一點時間去思考一下,這會極大地影響你自己的世界。

    現在,當你知道所有這些之后,你接下來打算要怎樣消費信息和閱讀資訊呢?

    譯者:boxi。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