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237億,國內最大的物業公司要IPO了
4月1日,萬物云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萬物云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為萬科物業,“萬物云”的名字于2020年10月開始啟用。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三年間,萬物云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9億元、181億元和237億元;實現凈利潤10億元、15億元和17億元;毛利率分別為17.7%、18.5%和17.0%;凈利率分別為7.5%、8.4%和7.2%。
截至2021年12月31日,萬物云在管住宅及商企物業建筑面積已達約7.85億平方米,是國內第一大物業公司。
目前,萬科A(SZ.000002)市值約為2400億元。據綜合測算,2021年萬科超越恒大、碧桂園,成為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綜合實力第一的房地產企業。
國內最大的地產開發商的物業公司上市,這為萬物云赴港IPO埋足了看點。
一年營收237億元,博裕、58集團已套現90億元
截至2021年12月31日,萬物云住宅物業服務的地域分布擴展至中國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逾120個城市,管理2823個住宅物業,總建筑面積6.6億平方米;在管住宅及商企物業建筑面積已達約7.85億平方米。
據招股書,萬物云主要有三個業務板塊,即“社區空間居住消費服務”、“商企和城市空間綜合服務”及AIoT和BPaaS解決方案服務。
不難看出,社區服務為萬物云的主要創收業務,2021年貢獻營收131.6億元,占比55.5%;商企和城市服務占比36.7%、技術解決方案服務僅占7.8%。
具體在定價和總規模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萬物云第三方開發的在管住宅物業項目的平均每月每平米的飽和收入約人民幣2.95元。另外,來源于第三方的物業及設施管理項目的平均每月每平米的飽和收入約人民幣5.67元。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萬物云新獲取的由第三方開發的項目合約面積分別為65.0百萬平方米、63.0百萬平方米和94.8百萬平方米,對應的飽和收入分別為人民幣24億元、人民幣23億元和人民幣44億元。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三年間,萬物云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9億元、181億元和237億元;實現凈利潤10億元、15億元和17億元;毛利率分別為17.7%、18.5%和17.0%;凈利率分別為7.5%、8.4%和7.2%。
背靠萬科這顆“大樹”,萬物云創立以來并未有接受過多財務投資者入局,但在2017年3月,引入博裕資本、58集團為戰略投資者。據報道,當時博裕資本以其管理的基金認購25%股權,成本15億元,58集團以其下屬公司認購5%股權,成本3億元。
2021年8月,陽光城集團以其持有的陽光智博100%股份戰略投資萬物云,“換取”后者4.8%的股份。
2021年11月萬科宣布分拆萬物云擬赴港上市后,博裕資本將7.6%股權轉給瑞軒、睿達第三有限公司、珠海達豐,總對價69.96億元;58同城姚勁波向海南云勝轉讓2.14%的股權,對價19.91億元。
也就是說,蟄伏4年的博裕、58集團兩家股東,在投資萬物云上已套現近90億元。
截止上市前,萬物云股東由萬科持股60%,博裕資本持股17.14%,58集團持股2.86%,睿達(員工持股平臺)持股約8.75%,陽光城通過海南慧優、海南智博、海南慧佳及海南瑞鴻四家公司持股1.78%。
其中,據招股書披露,萬物云此前共向394名員工授予了7000萬股IPO前的股票,朱保全持股2000萬股,是份額最大的員工持股者。
突破傳統效率瓶頸,正在建340個“蝶城”
資料顯示,萬科集團合伙人、萬物云CEO朱保全出生于1974年,1999年進入萬科集團。
十年時間,朱保全先后任職萬科多項職務,從人力資源部經理、集團總裁辦公室主任等,一路坐到了萬科物業事業部首席執行官、集團副總裁的位置。
盡管萬科物業伴隨集團地產業務一路高歌猛進,趕上了中國房地產快速成長的時期,但公司的成長一向很低調,直到2020年,朱保全才開始作為萬物云CEO公開露面。
萬物云遞交招股書前一天的3月31日,萬科召開2021年業績發布會,朱保全回應萬物云上市進展問題時回應稱,上市進程中證監會已經給出了“小路條”,上市本身主要考慮的是引入國內外的投資者,進一步提高萬物云的綜合實力...但同時,公司的競爭戰略不會以捕捉資本市場的窗口為主要考慮因素。
4月2日,朱保全在萬物云官微上撰文,提出對傳統服務業效率瓶頸的思考。
朱保全表示,上市融資后將延續2021年提出的“街道戰略”,即“基于萬物云在住宅物業、商寫物業、城市物業以及遠程運營的能力,我們將圍繞一條街道內服務者可達的20分鐘服務圈,打造一個高濃度、高效率服務網絡。”
“回顧一下2021年伯恩物業與陽光智博的收購,這兩單收購,僅僅福州市就讓我們的項目增加到173個。”對于“街道戰略”,朱保全有十足信心,并為這樣的高密度服務圈起了獨特名字:蝶城,英文名Onewo Town。
“3-5年后,每一個蝶城預計會形成過億的營收?!睋毂H榻B,萬物云正在3400條街道里進一步聚焦其中的10%,也就是對應建設340座“蝶城”。
物業競爭加劇,萬物云上市存未知數
赴港IPO一直是房企分拆物業板塊上市的首選,如碧桂園、中海物業、新城悅服務、佳兆業等。
分拆物業單獨上市往往能獲得更高PE,例如碧桂園服務當前PE為24,而碧桂園僅為4.28。其他物業公司同樣保持在2位數以上PE,如保利物業當前30倍,中海物業32倍,而地產則PE正常在3~10倍,例如頭部地產商新鴻基PE僅為10倍,龍湖集團為8.6倍。
在人口老齡化及城鎮化進程減緩的當下,單純賣房收租的盈利模式已進入存量博弈區間,而物業替地產講出了新故事。
有關物業公司的增長空間,大部分想象力集中于新樓盤銷售后配套的物業服務。
經測算,預計2025年物業管理行業總規模有望實現388億平方米,2021-2025年年復合增長率3.2%。
然而,低門檻的物業行業擁擠了大量競對。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社區空間居住消費服務市場分散且競爭激烈,2020年約有50萬家物業公司在業,其中前五大服務提供商僅占整個市場總收入的2.19%。
商企和城市空間綜合服務市場更為分散,2020年65萬家商企物業公司在業,前五大公司收入總和約占整個市場的0.69%。
同時,地產、物業公司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壓力下,停止了野蠻生長的步伐,陷入肉眼可見的退坡。
就在4月1日萬物云正式遞交招股書當天,包括融創中國、佳兆業集團、世茂集團地產公司,以及恒大物業、奧園健康等物業公司因無法在港交所規定最后期限披露年報,被迫停牌。
萬物云赴港IPO,盡管是“輕資產上陣”,但面臨整個地產行業理性收縮,能否順利兌現30倍以上的市盈率,仍存在巨大未知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投中網”(ID:China-Venture),作者:胥崟濤,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