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有贊大裁員?裁你個頭啊

    大裁員不真實,真實的是:這個行業的供需關系正發生變化。

    有贊的“裁員OKR”還在進行當中。

    繼年初大批裁員之后,近日有贊再次被曝裁員70%。在網傳的截圖中,被裁員工的工卡遍地都是,公司電腦也在成排等待回收。

    至于被裁的人數,有報道表示兩次裁員分別被優化2000人與1500人。不過有贊方面對媒體表示這個規模被夸大了,表示實際調整比例是20%左右,大概涉及1000人,此外今年一月份裁員屬于年底優化,大概離職300余人。

    實際上,在很多創業圈人士看來,有贊裁員有因可循。受“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互聯網行業環境及意外延長的疫情影響,有贊的業績并不理想,長期的虧損狀態使公司壓力更上一層樓,2021年經調整后虧損更是擴大至約9億元。

    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的供需關系正發生變化。

    原本向“淘金客賣水和鐵鍬”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再加上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如今該何去何從?這才是有贊的真正挑戰。

    “有贊裁員,沒什么詫異的”

    3月25日夜里,有贊發了一篇公告,核心就是一句話:預計2021年經調整后虧損擴大至約9億元。

    即便經過了一個周末,這則利空消息的威力猶在,等到3月28日開盤有贊的股價直接跳水,收盤時日漲跌幅達-12.63%。

    在公告中,有贊還表示已在2022年度更加嚴格且精細化地進行費用管控,科學地安排銷售和研發等方面的投入,2022年的首要經營目標是提升人均產出、改善經營性現金流及優化經營結果。

    如何改善?無外乎“開源節流”,從有贊目前的動向來看,它選擇繼續在人員與業務上瘦身。

    也是在近期,各社交平臺上不斷出現有贊裁員的消息,一個裝滿員工工牌箱子的截圖流傳全網,有網友稱是有贊裁員后留下的員工工牌,在另一張流傳的圖片中,有贊離職員工用過的顯示器擺滿了半層樓,還有人稱這是在等待變賣。

    關于這次被裁的人數,一位認證為有贊科技員工的網友稱,公司裁員2000多人,而且自己也在其列。

    另據紅星資本局報道,3月27日,有贊一內部人士也確認了裁員的消息。該內部人士表示,有贊確實在裁員,不賺錢的部門都裁掉了,“產研裁了70%,其中教育的產研裁了100%,微商城和零售的產研裁了30%;中臺技術裁了79%,銷售沒裁。”

    而對于上述裁員消息,有贊對媒體表示:“規模被夸大了,實際調整比例是20%左右,大概涉及1000人,此外,今年一月份裁員屬于年底優化,大概離職300余人。”

    關于網傳的具體涉及哪些部門和未來規劃,有贊方表示:“受經濟形勢、疫情影響,把中后臺做了成本優化,集中資源聚焦關鍵目標。保證更多精力和資源來支持給商家更好的服務,面對商家的產品研發和服務能力并沒有減少。”

    “其實有贊裁員這件事情沒什么可詫異的。”一位創業圈人士對鉛筆道表示。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今年1月份,有贊就傳出裁員消息。當時就有內部人士預計,有贊那一輪裁員會超過1500人。“職能部門和產品、技術等中臺性質的部門,會是裁員的重災區。”

    “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家軟件公司像我們一樣囤積人才、重視產品和技術。現在和以后,有贊都會堅持技術超過50%的人,而別人都會堅持銷售超過60%。”有贊創始人白鴉曾說過的話還在耳邊,而現在,有贊也認清且接受現實,活成了它曾經“瞧不起”的模樣。

    有贊這兩波被開刀的就是技術崗,而很多銷售崗人員卻得以幸免。在之前的報道中,多位接受裁員的消息人士證實有贊把“人員優化”寫入了2022年的OKR中——直營一線銷售之外的整體人數全年減少一定比例,優化目標管理和迭代機制把精力保證在核心目標上,減少協作鏈條和職能模塊,保證行動力和協作效率。

    “實際上,有贊的OKR一直都在按計劃進行中。”上述人士說道。

    “賣水和鐵鍬”的生意越來越難做

    關于業務表現未達預期,有贊在公告中給出的理由是:受“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互聯網行業環境及意外延長的疫情影響。

    在互聯網行業分析師劉安(化名)看來,前者無疑是更致命的原因。“有贊的底層邏輯很簡單,就是大家都在淘金的時候,他賣水賣鐵鍬,賺這些淘金者的錢。”

    當互聯網淘金熱的時候,有贊迎風而起。尤其從公眾號到小程序再到視頻號,有贊被認為是抓住了微信成長過程中的多次紅利。也憑借于此,有贊以“微信生態第一股”的身份于2018年5月在港股借殼上市。

    2020年疫情初期,線上交易和直播帶貨大熱,大批線下企業轉型線上經營,微盟、有贊等SaaS服務商深受資本追捧。2021年2月,有贊股價一度沖高至4.52港元/股,市值突破770億港元。

    但自此之后,互聯網行業的風向變了。所有人都在講“流量紅利”不再有,有贊自然也受到波及。

    從財報中可以看出,有贊的收益主要來與三方面:訂閱解決方案、商家解決方案以及其他。

    可以很明顯看到,去年同期,有贊的訂閱解決方案與商家解決方案兩大收益支撐出現明顯下滑。

    “當互聯網上的‘淘金客’越來越少時,有贊們自然就無用武之地。”劉安說道。

    有贊的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有贊的存量付費商家數量為90282家,較2021年6月30日環比增長3%。2021年前三季度新增付費商家數量為32744家。

    這個成績看似不錯,但是在2020年的財報中,彼時有贊的存量付費商家數量97875家,另外2020年前三季度新增付費商家數量為45328家。

    根據有贊財報,即便是在業績亮眼的2018年和2019年,有贊的續約率分別也只有73%和72%。而根據2021年Q3財報,有贊過去12個月的續約率僅有63%。客戶數負增長加上高流失率,有贊的根基有些動搖。

    一位行業人士評論有贊的困境時說道:“像有贊這樣的廠商,最大的生存困境是——流量是平臺的。”

    在平臺的電商業務成型后,都開始過度到自身為平臺商家提供工具包。近幾年,微信、快手紛紛自建了開店工具。如今,有贊想要“賣水”“賣鐵鍬”難度驟增。

    “有贊并不是不可替代的,隨時可以被拋棄。當然,這不僅僅是有贊,其他依賴于平臺的工具、服務軟件幾乎都是這樣的結局。”一位有贊前員工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為了繼續獲客,之前有贊選擇承受開展業務帶來的高昂開支和成本,在有贊的財報中銷售成本始終高居不下,一定程度上也因此使得有贊始終難以邁過盈利門檻,連續多年虧損。

    反映到股價上,自2021年2月股價至最高點后,有贊市值已經蒸發了735億港元,股價也跌去約95%。

    有贊需要時間,但客戶等不了

    有贊進行調整,慌亂的不僅有自家員工,還有9萬多家客戶。對于大部分中小企業商家而言,有贊就是他們的全部依靠。

    于有贊的這些客戶中小而言,所有產品數據都在有贊上,如果有贊恰好放棄了自己所在的業務領域,用戶與數據若是無法轉移的話,就相當于從頭重新開始。

    據了解,針對中小商家,有贊訂閱服務費用分為基礎版、專業版、旗艦版,每年收費為6800-26800元。所以,即便很多商家覺得有贊很貴,但也得默默祈禱有贊一直經營維持下去。

    其實,關于有贊收費的問題,業內也有過一些討論。

    “原本說永不收費,結果用了1年,所有東西都轉到有贊后又開始收費。”一位有贊客戶表示。還有一位創業者告訴鉛筆道,因為收費的問題,他們很多時候都轉而使用第三方的工具,比如H5、活動等。

    對于這些客戶而言,原本可能是沒的選,或者說其他幾家SaaS平臺在收費方面也是類似的情況。也因此,當各平臺開始上線開店工具后,自然就會對“有贊們”造成非常大的影響。2020年7月,微信官方上線微信小店,相當于一個免費的基礎版有贊,客戶選擇哪個不用多說。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天有贊股價就下跌7.53%。

    “其實從公司發展的角度而言,有贊收費是必然會出現,也符合市場規律的,奈何現在有了免費產品做對比,難免會有心理落差。”上述創業者自我剖析道。

    國內的SaaS行業一直有個難題等待解決,就是如何讓中小客戶為SaaS掏錢?

    從本質上來說,決定SaaS公司業績的主要是三個部分:產品、獲客和續費。很大程度上,后兩者也是取決于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一些專家分析有贊的現狀時,也會評論道,“有贊對商家缺乏流量支持,服務形式和盈利模式過于單一,歸根結底還是產品的問題。”

    但從有贊在財報的規劃來看,一直在強調在自己的產品力。“不斷創新及擴展我們的解決方案組合”“持續擴大我們的生態系統及提升服務大型商家的能力”,從深度和寬度一起發力。

    不過就目前而言,有贊的主營業務是SaaS,盈利方式還需探索。

    差不多兩個月前,網絡上流傳著一張有贊內部關于戰略思考的記錄截圖。其中談到,“持續創造價值”的必要組織能力應該是:真正理解客戶需求的能力;有效率的技術研發能力;通過有效服務幫助客戶真正實現價值的能力;以及通過合理商業模式設計/商業化設計獲取價值的能力。

    其實關于有贊未來“怎么做”這個話題,早就有了答案。只不過,調整與變革都需要時間。

    參考資料:

    《市值蒸發735億港元!有贊裁員 內部人士:“不賺錢的都裁了”》,21世紀經濟報道

    《3年虧20億,有贊還在啃微信老本?》,開菠蘿財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鉛筆道”(ID:pencilnews),作者:韓希言,編輯:吳晉娜,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