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這屆投資人靠副業續命

    當全民創業的熱情隨著創業大街的咖啡一起慢慢冷卻,投資人的轉型,也成了生存壓力之下的剛需。

    創業大街的咖啡冷下來的這幾年,投資人們也在尋求轉型。

    有人募不到錢之后轉型做FA,撮合創業項目。有人拍短視頻,吸引對創業和商業感興趣的用戶,后續孵化拆書會、私董會、共建會,運營社群業務。

    也有人轉型做知識付費業務,售賣動輒幾千、上萬的課程,里面的知識密度,比小紅書的“干貨”,百度百科的內容,高級不了多少。

    這屆投資人,一年到頭,好項目沒跟進幾個,短視頻倒是拍了不少。

    01

    一些投資人正在適應上晚班。

    晚9點,“一堂教育”負責人、以太易項合伙人許楚,會以“Truman老師”的身份,坐在電腦前,打開名為《重新理解創業》的飛書文檔,講述團隊整理好的創業核心——全局預判、重點執行。

    授課以直播的方式進行,直播間僅有講師和助教,“學員”坐在各自的電腦或者手機屏幕前,聆聽、學習,鮮有成為時空伴隨者的可能。

    學員通常是被8. 9元試聽課的“鉤子”價吸引而來的用戶。他們在瀏覽各類泛商業公眾號的頭條和二條文章時,被一些描述創業精神的主題內容打動,順手在文末下單,加入到試聽課中。

    直播課通常每周有兩節,時間安排在周二和周四,一般是晚上9點到11點,不過,授課時間經常會延長到12點,以顯示講師給予了額外的授課知識。

    周四是新一期“學員”的開課直播,下個周二是一期的結業式,整體算下來,直播課的時間上限是8小時,而講師對學員付費意愿的轉化,就需要在此時間之內完成。

    讓原本陌生的兩方快速熟悉起來,是個技術活。

    “一堂教育”的技巧,一方面是在內容上宣傳干貨,羅列關鍵詞和方法論,制造出記憶點,比如被總結為“一堂五步法”的創業方法論。

    它很像小紅書中的干貨筆記,摒棄掉模型中的環境和參數,只輸出結果。內容很干,像冬天的樹木一樣干,只有光禿禿的枝丫,缺少綠葉的點綴,呈現出來的感覺是還能活,但生命力也不夠豐厚。

    另一種技巧,是穿插在授課過程中的互動活動,用來調節氛圍。講師會跟學員說在屏幕上打“成為課代表”,之后,學員的ID前就會有出現“課代表”的標簽,一種虛擬的榮譽。學員還會在屏幕上打“一定交作業”,來承諾自己一定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程任務。

    由BT字符組成的文字,呈現在屏幕上,用來在素未謀面的兩人之間建立信任,單方面的信任,學員對講師的信任。這是通向知識付費業務的基石。學員們通過對原本陌生的人呈現出來的人設建立向往,進而腦補出付費便可擁有“捷徑”的內心戲。

    整個直播課中,學員會打很多口號,就是很難笑起來,因為內容“干”到無趣。多年前一位朋友說起他在新東方上托福課的學習體會,老師講的段子全記住了,知識點都沒記住。但他還想續費,想聽老師繼續講段子。

    幽默、有趣,是建立雙方關系的好方式,但是在知識付費領域,這一有效方法論很少被使用,至少是在創業課程領域,幽默是很罕見的內容,講師忙著壓縮內容,生產存活于商業真空環境中的干貨。

    02

    創業課在市場上并不少見,線上有高維學堂、創業邦線上課、混沌商學院等等。線下有各類MBA班,種類豐富。但市場的飽和,依然阻擋不了一些“真假”投資人,加入其中。

    專注于投資教育行業的藍象資本,招攬目標用戶的方式是直播賣課。

    藍象資本的創始人寧柏宇,在抖音上拍短視頻講創業中的問題,比如北大畢業的創始人有什么特點?有錢的創業者更容易成功嗎?

    藍象資本的副總裁,抖音ID為“清華陳晶聊商業”,她也熱衷于在抖音分享知識,比如做生意和打工怎么選?合伙協議怎么簽?如何用商業計劃書打造頂級VC等主題。通過這些短視頻內容,吸引對創業話題感興趣的用戶。

    兩位投資人都在勤奮直播,“清華陳晶聊商業”每晚8點直播,寧柏宇每晚9點直播。主要是賣課,售價49800元的寧柏宇私董會,8800的創業24課,999元的高效融資7步法。

    寧柏宇的抖音頁面羅列了一些個人介紹:北大本科、斯坦福商學院校友、清華五道口在讀,他在直播間,經常穿暗紅色的,印有“北京大學”的衛衣。

    投資人的盡頭是網紅。尤其是偏向技術應用和消費類型的創業者,都喜歡在短視頻平臺學習如何做內容營銷人設。

    梅花創投的吳世春在視頻號上很活躍,經緯中國的張穎把視頻號當微博發了,時常分享喜歡的“雞湯”和前沿科技。

    離開紅杉創辦B資本的王岑,在抖音、快手、甚至小紅書上都有內容運營,像是有專門的MCN機構代運營。加華資本的創始人宋向前,同樣注重在短視頻平臺上運營自己。

    當線下交流、路演和行業峰會因疫情而減少,投資人轉移到了短視頻平臺上,做分享,刷存在感。

    領路資本的創始人龔默告訴“略大參考”,有很多投資機構的創始人做抖音,拍短視頻,是為了做資本品牌,以及在抖音上低成本掃案子。比如王岑,他看消費類的項目比較多,運營短視頻平臺,容易吸引到這類創業者。另外,有流量加持,也方便跟LP募資。

    王岑這兩年投出了一些在行業里頗具認知度的項目,比如五爺拌面、十分湘米粉等等。

    投資人還是要憑借項目說話。投出知名項目,自然在行業里有存在感。如果只是天天在直播上解答問題,恐怕很難給自己留有足夠的深度思考時間。

    更何況,還有一些人,雖然在短視頻平臺上的個人簡介中寫著投資人的Title,但是在行業里卻“查無此人”,沒投過什么有分量的項目。

    03

    當全民創業的熱情隨著創業大街的咖啡一起慢慢冷卻,投資人的轉型,也成了生存壓力之下的剛需。

    有些投資人募不到資之后,轉型做FA,撮合交易,在創業者和投資人之間做中間人,調和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有人把它戲稱為“媒婆”——一項讓投資人和創業者兩方互看順眼的業務。

    中介業務,是事成之后賺取服務提成。融資行情不火熱的幾年,FA機構嘗試將收費模型前置化,比如說支付多少費用,將BP推給多少家投資機構,或者是優先推送案子,類似直通車業務,創業者支付幾千塊錢,10天推送BP沒效果退款,如果融資成功,就提3個點服務費。

    以以太資本為例,它的業務就是一變再變。

    2017年末,以太資本將其品牌升級為“以太創服”,專注于成長期項目的原以太資本團隊,則更名為“白澤資本”,同時孵化出做投融資信息社區的易項。2019年,易項合伙人尋找新的變現模式,創辦“一堂教育”,做知識付費。

    相比于一些投資人忙著在短視頻平臺上,錄制內容,立人設,吸引對創業感興趣的種子用戶們,“一堂教育”有一些先天優勢,它孵化自以太創投集團,自帶名氣,相當于“富二代”。

    成立于2014年的以太資本,在一級市場行情比較好的時候,曾以類似“地推”的重人力模式,安排員工“掃樓”拿項目。以走量的方式,建立起在一級市場的認知度。

    其官網簡介中寫道,它為超過 1800 個項目完成融資,融資總額逾 300 億元。

    但這種模式帶來的問題是,它讓以太資本不像很多垂直的FA機構一樣,建立起對細分領域的認知。有投資人在知乎上說,曾經有以太資本的6、7位投資經理向其推薦同一個創業項目,而且信息有時候還是有出入的。

    不過,曾經“掃樓”積累起來的聲量,讓“一堂教育”做創業課時,有了穩定的宣傳標簽,比如創始人周子敬,他的身份包括:前華興資本員工,前阿里巴巴B2B資深產品經理,張一鳴的天使投資人等等。

    這就讓周子敬不用像很多投資人那樣去冷啟動,得通過內容和產品,再慢慢積累私域流量。

    目前,“一堂教育”的流量端口以微信為主。報名試聽課程的用戶,會被企業微信拉進本期課程的微信群,由班主任對接,后續的課程直播,課后作業,以及學員的溝通和互動,都放在微信中進行,通過小程序和企業微信等工具來完成。

    兩節直播課結束后,就是重頭戲——付費環節,1580的入門版課程,2980的標準版、5180的學霸版,9180的MBA版。從定價來看,對商業和創業感興趣的用戶,客單價高于一般的知識付費業務。

    不過,這些混跡江湖多年的投資人,肯定也清楚:創業者是對趨勢和行業信息領先且極度敏銳的一群人,豈是通過幾堂干貨課能夠塑造出來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略大參考”(ID:hyzibenlun),作者:旺仔,編輯:程怡,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