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數千人正舉起“鐮刀”,砍向拼多多

    拼多多消失在315,卻出現在熱搜上。

    今年的315,康師傅把熱度拉到了最高。

    因為被曝光酸菜魚地被工人拿腳踩,扔煙頭,隨即換來的是全網謾罵和集體抗議退貨。

    3月19日,拼多多也上了熱搜,甚至引來網友抗議:“今年上315的應該是拼多多”。

    起因是一位主播在直播間動員六萬人(后澄清是數千人)參與拼多多砍一刀,結果兩小時內也砍不下一部手機。

    甚至有網友調侃,“你要給李云龍兩萬人,他都敢打太原了?!?/p>

    “全網等拼多多一個回應”,占了當天微博熱搜第一名。

    昨天(3月19日)下午,拼多多對該事件進行了回應,伯虎財經梳理了下,大意是這位主播最后砍刀成功了,收到了手機,當時直播并沒有幾萬名觀眾參與砍價。

    聲明一出,網友們并不買單。其中,熱評第一的是“拼多多這是發現事情鬧大了,當晚給主播發了個券,然后說沒砍成不實?”

    拼多多砍價活動屢次被吐槽已經不是第一回,在黑貓投訴上搜索“拼多多 虛假宣傳”就出現42352條投訴。

    但為什么這次全網都在譴責拼多多?拼多多的砍價模式,失靈了?

    眾矢之的

    提到拼多多,就讓人聯想到張家輝那句讓人哭笑不得的話:“是兄弟,就來砍我”。

    這是他代言一款游戲的宣傳語,卻成了每一個拼多多砍價人的口頭禪。

    多年未聯系的同學,多年未溝通過的遠房親戚,多年未見面的前男友前女友,突然收到你的消息。

    不是借錢,不是結婚發請帖,不是孩子滿月,不是聯絡感情,不是安利,不是微商,僅僅只是讓你幫忙砍一刀。

    甚至你都覺得自己錯怪拼多多了,它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大家維護好友的感情。

    2015年4月,這家不起眼的公司,僅用了3年時間用戶就突破了3億,而到了2021年三季度,年活躍買家達到了8.67億,幾乎將中國的網民都囊括在里面。

    阿里曾后悔當時自己因為沒有看懂這家公司導致被追趕上;京東曾懊惱坐擁騰訊流量卻沒有利用起來,導致被拼多多捷足先登,借助微信社交關系快速崛起。

    電商巨頭都在研究這家公司如何快速崛起,為了和拼多多短兵相接,阿里推出淘特、聚劃算,京東推出京喜,下沉市場擠滿了巨頭。

    然而,成也砍價,敗也砍價。

    拼多多的厲害之處在于它通過拼團模式低成本獲取用戶,社交分享機制匹配需求提升轉化率,這可以說是天才營銷模式。

    早期,有人確實通過“砍一刀”最后砍價成功?!耙郧捌炊喽鄤偝鰜砟菚恨堆蛎y度不算很大,當時頁面會直接顯示剩余具體金額,哪怕最后幾刀,只要是新用戶都是能砍0.5元左右。”

    用戶鄧超向伯虎財經感慨,如今拼多多慢慢回歸正常電商平臺的角色,砍價幾乎很難成功?!艾F在從最后10元左右開始,全是1分2分?!?/p>

    這次事件的博主“超級小桀”也表示,直播間砍了2個多小時后,頁面顯示砍價進度達到99.98%,離成功很接近了,但依舊沒能砍下手機。

    (該主播直播砍價中,圖源:網絡)

    直播過程中,他將砍價鏈接發到了20多個QQ群中,群里共計3萬多粉絲。(實際參與砍價人數預計數千人)。

    在這里,伯虎財經發現有2個有意思的點:

    1.拼多多曾對外表示砍價百分比后有6位小數點,但小桀發現只砍到了小數點后5位就砍不動了。

    今年年初,拼多多在被一位上海律師告欺詐后,就做出過官方回應。表示過頁面上顯示的百分比數量有限,他們省略了百分比后的6位小數點。

    這也意味著即便你拉了幾千人砍價,也達不到砍價的6位小數點。另外一個,小桀在個人微博上表示網上有人說砍到小數點后6位都沒有成功,那么是否存在虛假宣傳行為?

    2.不僅有小數點限制,而且參與人數也會有限制。

    在這次直播砍價過程中,一度出現了砍價二維碼鏈接失效的情況。小桀過程中也致電過拼多多客服,客服給出的回應是:

    ①砍價邀請的好友存在隨機有效的情況,即便你邀請了100個好友但可能也只有50或者80人在用;

    ②大量粉絲突然涌入會被系統認定為惡意刷量行為,所以部分砍價顯示失效。

    這么說,如果你想砍下一部手機那簡直是不可能。首先,人數有限制。其次,小數點就有6位,砍價成功比登天還難。

    這個騷操作,引來的是網友的吐槽:“惡意刷量是什么意思?怎么定義,別人朋友多,多點了不行么,照它這意思,地球人就別想砍成功唄?!?/p>

    暫且不說是不是虛假宣傳,但從玩法上看,不得不讓人懷疑拼多多的規則制定,在算法如此精細、參與人數有限的情況下有多少人能砍價成功?

    本以為事情到這里就結束了,但反轉來了?;蛟S,拼多多也意識到自己要攤上大事了。在主播小桀下播兩個多小時后,他突然領到了平臺的無門檻券,成功拿到了手機。

    這也是,拼多多在回應聲明里堅持對方成功砍到手機的說法。

    不過,小桀并沒有承認這個說法,“拼多多說我活動是砍單成功的,在當天直播中我并沒有成功。在我2點40分下直播后一直到晚上11點這段時間我并沒有打開拼多多的APP進行任何的操作,所以我不知道我是如何‘成功’的?!?/p>

    如今,拼多多還沒有回應小桀這一說法。這個操作,顯然很難說服眾人。

    “人少了砍不成,人多了封鏈接,屬實玩不起?!庇芯W友評價。

    那么,問題來了,拼多多這個操作究竟算不算虛假宣傳?

    算不算虛假宣傳?

    在網上搜索“拼多多 虛假宣傳”會出現很多案例。但是搜集被罰,卻找不到任何相關報道。

    而在天眼查APP上查看,伯虎財經發現拼多多在2017-2019年期間曾被處罰過3次,累計罰款4萬元。

    這3次罰款,都與“假貨”有關。其中包括拼多多對商家假貨的包庇,及處理交易糾紛上的不合理性。

    在發生交易糾紛時,買家需要提供身份證等敏感信息才能獲取商家工商信息,這也被不少消費者投訴其嚴重違反《網絡交易管理辦法》。

    “假貨”曾經一度困擾拼多多,為了擺脫這個標簽,拼多多曾經在2018年開始“假一罰十”的大型整治活動,有商家鴨蛋22元一份因為被消費者投訴被罰款9萬元,但對于“假貨”認定及處理規則,平臺商家并不滿意。

    2018年6月20日,不少商家還在拼多多公司門口拉起了橫幅:“拼多多非法侵占商家貨款,還我血汗錢!”

    關于罰款的走向也有人懷疑,當時拼多多CEO黃崢(現已退休)還向媒體表示,“拼多多所有的罰款,都是賠付給消費者的,拼多多不能從中牟利?!?/p>

    但多位受罰商家卻透露,拼多多表示的十倍賠付,只有十分之一到了受害的消費者手里,且并不是現金返還,而是以等量優惠券的形式隨機下發。

    2019年后,網絡上已經看不到拼多多任何的罰款消息。但關于拼多多“虛假宣傳”的消息卻不絕于耳。

    去年,一位上海律師還以一紙文書把拼多多告上法庭,原因是涉嫌欺詐。這位律師當時表示:

    “自從4月份我起訴拼多多的案件引起輿論關注以來,到現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我已經被人向4個不同的主管機關投訴了4次。

    今年6月是拼多多親自下場向兩個主管機關對我進行了2次實名投訴。我從事法律工作已經6年了,這6年我也做了上千個案件,代理了無數的原告和被告,但在此之前我沒有被任何一方投訴過哪怕一次。

    我怎么也想不到,我會因為一件我作為個人消費者維權的案子,被人投訴整整4次?!?/p>

    由于該律師邀請了多人砍價,但平臺一直省略顯示為99.1%,仍差0.9%。他心生疑惑,接連點擊了其他砍價產品,發現自己“次次砍價第一名”,但就是一直未成功。

    拼多多公司法務部高級總監唐江榮當時在個人微博有相關回應,正在進行的“砍價免費拿”活動共有1200余款商品參與,已免費送出709萬余件。

    按照拼多多的說法,砍價成功免費拿到商品是真的。

    但為什么這位律師砍價失???拼多多給出的回應是因為部分免費砍的產品金額較大,小部分用戶砍的量不足以改變百分比,但百分比不是沒有變,后面沒顯示出來的小數點有改變的。

    按照這個說法,如果這個律師要砍掉這些商品,估計要拉攏全上海的人,也未必會成功。

    難道就沒有人砍價成功過?

    伯虎財經在知乎上搜索,發現上面就有不少人分享如何在拼多多上砍價成功的方法。

    其中,一位知乎網友就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他表示大部分人依靠已有熟人人脈,其實是可以砍到只剩下0.1%。那么0.1%到底是多少呢,這取決于你商品的價值,如果是500元的商品,那就是0.5元。

    而這0.5元要砍多少刀呢,這個階段每刀基本上只有0.01元,也就是至少要50刀。

    熟人沒了,那這50刀從哪里來?加入砍刀群。但這位網友也表示,這種砍刀群風險比較大,沒有保障。因為你不知道屏幕對面的人到底是騙子還是真的有實力。

    也就是說,砍價活動確實存在,但成功率并不高。

    因為“砍價不成功”投訴拼多多的人不在少數,去年12月,前面提到的這位上海律師就和拼多多對簿公堂,今年1月他還在知乎上更新了一則消息:

    “一個睿智的公司,現在在連夜開會,想著如何用更激烈的打擊手段去對付我,讓我閉嘴。”

    面對用戶質疑,拼多多的處理方式顯然讓人不滿意。于是,站出來的人越來越多。

    “6萬人砍價不成功”事件發生后,有網友就犀利點評:“拼多多的公關就和統一的公關一樣差勁。完全可以說是因為系統機制原因,然后再認個錯,整改一下就完事了唄?!?/p>

    高傲的拼多多,似乎低不下頭。

    根源

    2021年12月,盲盒巨頭泡泡瑪特因為長襪盲盒涉嫌虛假宣傳,被罰20萬元。

    同月,喜茶因為涉嫌“利用廣告對商品或服務作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被罰45萬元。

    那么,拼多多的“砍價活動”屬于哪一類?

    你說它沒有,確實有人成功了。你說它有,但全國網友都在控訴。

    去年,盲盒風一時盛起。從最初的玩具,到餐飲、美妝、文具、圖書等商品的銷售都掀起了“盲盒風”。

    當時,中消協就發言,“盲盒熱潮”中的問題不容忽視:

    通過打造“系列”概念,并設置一個最難獲得的“隱藏款”進行饑餓營銷,而抽中概率極低。商家應該適度營銷,不可進行消費誤導。

    拼多多以社交電商的定位從眾多電商企業中殺出,靠著拼團砍價活動快速擴大用戶規模。

    但如果單獨看拼多多這個App,你就會發現,它的月活用戶雖然保持增長,增速卻在不斷走低。

    2020年,就是一個分水嶺。

    比如,2019年二季度拼多多App的新增月活用戶為7630萬,三季度新增6360萬,四季度新增5190萬。到了2020年一季度僅增長590萬,不及此前的十分之一,堪稱斷崖式下跌。

    這幾組數字的對比凸顯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在拼多多的瘋狂補貼下,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直接通過微信下單。微信為拼多多帶來大量訂單的同時,沉淀到拼多多App上的活躍用戶反而越來越少。

    這表明:微信的流量可以帶來交易,卻越來越難達成轉化——拉新容易、留存困難。

    拼多多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我們不僅要獲取新用戶,還要鞏固老用戶,現有的用戶如果信任我們,就會把拼多多推薦給更多人。” 、“所以我們會進一步補貼我們的用戶?!?/p>

    但用戶的反饋是,補貼越來越少。最后發現,“為了那100塊失去了多少朋友?!?/p>

    某種程度上來看,這是反人類的社交營銷方式。此外,拼多多的焦慮還在于它和騰訊關系的微妙。

    拼多多高速增長的GMV,主要來自于微信這個母體的社交裂變,而非其自身的內涵式增長。

    但如今,騰訊也在自有生態下布局電商,比如前段時間伯虎財經提到的“鵝享團”。拼多多始終是騰訊的“干兒子”,而不是“親兒子”,這樣的關系又能維持多久?打個問號。

    再一個,社交電商這一模式早年就屢被詬病。這也導致,拼多多成了每年315的“隱形主角”,備受爭議。

    2017年,云集微店就因傳銷被罰958萬元;

    2019年3月,花生日記因涉嫌傳銷,被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責令改正,累計罰沒7456萬元;

    2019年9月,未來集市因涉嫌傳銷13個銀行賬戶被凍結;

    2019年11月,環球捕手被傳跑路,財務總監轉移公司資產共計2.6億多元,用于個人賭博……

    貝店于去年8月傳出“爆雷”,阿里淘小鋪、京東東小店、騰訊小鵝拼拼、小米有品有魚也因業務策略調整相繼進行關閉。

    究竟,拼多多這一拼購模式算不算傳銷?如今未有定論,但不斷試探人性的背后拼多多無疑丟掉的是口碑。

    回顧拼多多這些年,不斷在下沉市場鼓搗,農業變革更成了它的戰略方向。但比起它的農業戰略,屢屢上熱搜的依舊是拼多多多年來未解決的問題:假貨問題、虛假宣傳問題。

    在不斷狂奔的路上,或許拼多多更應該回頭看看,如何愛惜羽毛,把用戶留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伯虎財經”(ID:bohuFN),作者:唐伯虎,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