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焦點分析 | “中國水泥看海螺”,全球第二的水泥龍頭要花50億減排

    作者 | 袁斯來

    編輯 | 蘇建勛

    生產23億噸水泥會排放多少二氧化碳?這一數字是14.66億噸,占全國碳排放量14.3%,全球近一半。

    這是2020年我國水泥行業的產量。如果站在全球角度,水泥行業整體碳排放量僅次于美國和中國。

    當我們提到碳中和、碳達峰時,繞不開這些水面之下的制造業,他們才是減排的關鍵。根據麥肯錫測算,要實現全球升溫不超過1.5℃的情境,到2050年中國水泥行業碳減排需達70%以上。

    然而,這是一個從生產端到售賣都極其傳統的行業,減碳尤為艱難,但碳中和目標之下,高耗能水泥行業在減排任務中不容忽視。

    3月7日,全球排名前三的水泥制造商海螺水泥發布公告,2022年公司將投資50億元用于發展光伏電站、儲能項目等新能源業務,預計到2022年底,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可達1GW,年發電能力10億度。這一投入在光伏行業其實還算不上大手筆,海螺水泥建光伏電站,首先要讓下屬工廠可以用上光伏發電。

    作為行業內有標桿意義的超級國企,海螺水泥必須做出表率。在電價市場化大勢之下,使用光伏電從長期看也是更穩妥的選擇。

    高耗能的水泥行業

    水泥行業內有句老話:“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他們是僅次于中國建材,排名全球第二的水泥企業。

    水泥行業其實一直以來離光伏很遠,也過于老派。海螺水泥前身寧國水泥廠誕生時間是1978年,90年代末改制,成了海螺水泥。它的實控人是安徽省國資委,是家根正苗紅的國企。

    很長時間,他們都只是在水泥行業擴張。零星一些光伏上的動作多和自用電相關。

    2021年8月,海螺水泥花4.43億收購了海螺新能源,后者主要做光伏發電。當時海螺水泥業務并不順利,他們半年報顯示,扣非凈利潤下降了近7%。

    根據中泰證券測算,海螺水泥的燃料動力成本占了整體50%以上,2020年,海螺水泥耗電量高達144.7億度。2021年煤炭價格暴漲,直接拉高了水泥生產成本,已經讓海螺水泥承壓,加上國家限制企業用電,過去極度依賴煤炭的水泥企業,必須轉向更綠色和經濟的生產方式。作為高排放企業,海螺集團黨委書記王誠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兩高”項目緊箍咒越念越緊,水泥行業布局主業就會越來越難。

    他們其實很早有過一些零星嘗試。2020年,浙江建德市的海螺水泥子公司,投資上億修了光儲一體化項目。廠區內安裝了3萬多塊太陽能板,裝機容量達到了11.9 MW。這一項目主要是海螺水泥自用,建成后能滿足20%的用電需求,最終他們希望能實現白天“零購電”。 在柬埔寨馬德望,他們的光伏儲能電站也在2021年10月投產,雖然裝機量只有18MWp,

    除了建光伏電站自給自足,海螺水泥也會購買綠電。他們十多家子公司2020年購買和使用了近4000萬度光伏電,同比增加40%以上,相當于節省了1.3萬噸煤,少排放3.3萬噸二氧化碳。

    不過在雙碳政策提出前,這些能源利用改革并沒成氣候。但當“雙碳”成為國家戰略后,海螺水泥作為國企龍頭,在雙碳元年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殲30”計劃,主要內容就是尋找替代燃料、清潔能源等等。

    當然,光伏發電對他們也有實際的利益。2021年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成立,雖然第一批納入的高耗能行業不包括水泥,鑒于它巨大的排放量,將來大概率會進入碳交易市場。提前開始減排,當正式被納入碳交易市場后,企業可以直接在碳交易中獲得經濟回報。對一家收入千億的國企,這份收入短期內不過是錦上添花,然而,如果拉長時間線,碳交易成熟后,這將是個巨大的市場。

    制造業轉型的關口

    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之下,高能耗的傳統制造業正集體轉向清潔能源。他們首要目標并非“跨界”,而是減排。

    2021年6月,廣東的水泥龍頭塔牌集團宣布要投資13億建分布式光伏發電+儲能一體化項目,最大的項目在蕉嶺區域,達到了220MWp,每年發電量2.58億度。比起走商業化的公司,塔牌集團的裝機量不算大,主要用于企業自用,多余的才會上電網。他們在梅州的子公司也安裝了1.8萬塊光伏板,每年可以節約600多萬元電費。

    這些轉型中的巨無霸國企未來會提供可觀的訂單。2021年12月,組件龍頭晶科能源拿下中國石化2.1GW光伏組件集采訂單。

    當然,更多入局者其實很謹慎,雖然進入了光伏行業,但投入并不算高。 同樣為水泥巨頭上峰水泥和陽光電源子公司合作,以產業投資方式合作光伏和儲能項目。 上峰水泥出資只有3000萬元。

    成立合資公司也是比較保險的做法。做化工原料鈦白粉的中核鈦白,就和寧德時代子公司合作,各自出資5000萬成立新公司,做光伏、封店的投資建設,還打算在甘肅建多個光伏電站項目。

    制造業其實承擔越來越大的壓力。過去高耗能企業轉型新能源熱情不高,很大原因是煤電并沒有市場化定價,火電低廉且易得。但國家一直在做電價市場化改革。2021年,發改委印發通知,要求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20%限制,也就是說電價普遍上漲時,高耗能企業會比其他行業支付更多電費, “倒逼高耗能企業節能減排。” 2021年至少有12省市下發文件,高耗能企業購電價格將漲至1.5倍。

    制造業粗放用電即將成為過去時。中國經濟正在轉型期,重型高耗能工業也在這一時代關卡。在2060碳中和目標之下,它們向新能源轉向或許會持續五年甚至十多年,當然也意味著行業的長期機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