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家公司干7年,想跳槽卻找不到工作
前幾天朋友小文找我訴苦。他985碩士畢業(yè),一畢業(yè)就到一家外企從事技術工作,一干就是7年。最近他感覺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到了瓶頸期,準備跳槽,結果面了好幾家公司竟然都被拒了。
小文覺得很委屈,一家公司干7年的名校碩士,想跳槽卻找不到工作了,為什么會這樣?
正好我認識一個給小文面試過的HR,于是幫小文問了問他被拒的原因。
這位HR告訴我,剛開始看到小文漂亮的簡歷,本以為能撿到一個寶。沒想到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真正面試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小文“能”不符實。
本以為小文所在外企在行業(yè)上有技術優(yōu)勢,小文技術水平應該不錯,沒想到外企用到的技術封閉且自成體系,而且小文做的都是核心業(yè)務邊緣的基礎工作。
以小文現(xiàn)有的技術水平還不一定能比得上剛工作一兩年的新人,而公司招聘是講究性價比的,在同等能力條件下,自然優(yōu)先選擇更“便宜”的新人了。
想想也可以理解。像這樣工作7年只漲經歷沒漲能力、只是把1年的經驗重復用了6年,沒有擁有這個工齡所匹配的能力,卻要求與這個工齡匹配的薪資的員工,企業(yè)確實不愿意招。
1 樹立危機意識,是職場人應有的自覺
網上有個問題“你最長的一份工作做了多久?”,讀者的回答讓人心酸。
·4年,錯過3次晉升機會含怨離去。
·做了10年,可工資還是10年前的水平!
·11年,直到公司倒閉了。
·做了15年。人生中最好的時光,荒廢了……
這世上已經沒有絕對穩(wěn)定的工作了,甚至有時候,你越追求穩(wěn)定,越是危機重重。
想想曾經職場人的首選——外企,高工資、高福利,工作清閑安穩(wěn),還常常被戲稱為“養(yǎng)老院”。可隨著很多外企紛紛裁員,或者撤離中國,連北京最大的“養(yǎng)老院”——甲骨文中國公司都倒了。
難怪比爾蓋茨說“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也難怪海爾的張瑞敏永遠戰(zhàn)戰(zhàn)兢兢,永遠如履薄冰。
我是在一家世界500強汽車集團工作,我的兩位前同事大林和小江的經歷讓我印象深刻。
9年前,我們集團成立了一家中法合資汽車公司,大林和小江陸續(xù)跳槽到這家公司。剛開始幾年,這家公司效益不錯,讓人羨慕,可后來公司漸漸走了下坡路。
2年前,這家公司倒閉,全員下崗。小江在朋友圈里拍下公司LOGO被摘下的照片并留言“7年,見證它的成長與倒閉,我職業(yè)生涯的黃金7年……”
而大林則幸運得多。早在4年前,他就感覺到了危機,毅然決然地放棄高薪,跳槽到了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如今他已經成為這家公司的核心骨干,薪酬翻了好幾倍。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居安思危。樹立危機意識,是每位職場人應有的自覺。
2 在不確定的時代,如何贏在職場?
1) 開放心態(tài),不畏變化
大家回顧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道路,會發(fā)現(xiàn)成長最快的時候,永遠是開始一個新工作的時候。面對未知和陌生,一切都是挑戰(zhàn),于是會不斷學習、刻意練習,加快知識的輸入。
但是熟悉了業(yè)務和人際關系、掌握了工作方法、工作開始得心應手之后,大部分人就會進入到一個比較安逸的環(huán)境中,很容易陷入舒適區(qū),開始追求穩(wěn)定。
慢慢地,這份穩(wěn)定就會拖垮你。如果不持續(xù)學習成長、能力不再提升,就勢必會被時代拋棄。
2018年唐山路橋收費站被取消的時候,一位36歲的收費員哭訴,她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現(xiàn)在除了收費什么也不會。
但同樣是高速公路收費員,還有位小姐姐注冊了一個短視頻賬號,給大家分享自己用微笑服務傳遞正能量的生活,收獲了百萬粉絲。
即使有一天這位小姐姐失業(yè)了,她依然可以靠小視頻副業(yè),擁有一份衣食無憂的生活。
所以,如果心態(tài)開放,在這個十倍速的時代順勢而為,你也能闖出一片新天地。
2) 聚焦專業(yè),它是你職場的護城河
人在職場,說到底拼的還是專業(yè)能力。沒有專業(yè)能力,應對變化的能力就會很脆弱,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導致你失業(yè)、被裁。可當你的業(yè)務能力足夠強時,可能老板都會為你讓路。
微信創(chuàng)始人張小龍,就是個業(yè)務能力超強的人。
如今的打工人都要學點兒“向上管理”的知識,學會如何和領導相處。可張小龍并不需要。他性格內向,不愛社交,按理說這樣的人會被老板嫌棄,可老板馬化騰卻對他“寵愛有加”,甚至因為張小龍一直在廣州生活不想去騰訊總部深圳,還特批微信總部設在廣州。
你的專業(yè)能力,就是你職場的護城河。當你的能力足夠強大,就不需要討好老板,因為你為他創(chuàng)造了價值。
人在職場,可以求穩(wěn),但要擁有隨時能跳槽的能力,它就是你最大的安全感。
3)堅持學習,做知識的游牧民族
羅振宇提出一個觀點我特別贊同,那就是我們要了解更多的知識,做知識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豐美,就向哪里遷徙。隨著自己的興趣和需求,用20%的時間,了解一個新領域80%的知識。
也就是說,除了專業(yè)之外,我們要盡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識的皮毛,一知半解就好,不用系統(tǒng)深入。
深入、系統(tǒng)學習你的專業(yè)知識,是你職場立身之本,但這還遠遠不夠。在這個技術飛速迭代的時代,沒有一個業(yè)務領域是不變的。而新機會總是出現(xiàn)在不同知識或業(yè)務的交界處、夾縫地帶。
一家奶茶店的經營技巧,會對做投資有幫助;一個同事對付上司的秘籍,其實也在啟發(fā)我們如何處理人際關系。你知識來源越是多元化,你的認知升級就越快,這就是查理 · 芒格提出的多遠思維模型。
想要贏在未來,就要先快速了解新領域,補充自己對世界的理解,然后迅速去嘗試,去行動,在行動中試錯,在反饋中迭代。
4)抓住關鍵時刻,改變職業(yè)生涯
哈佛有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人這一生,平均有7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大概從22歲以后到70歲以前,兩次機會間相隔約7年。
這7次機會,你只要抓住一個,就能改變人生。
羅納德·韋恩可能是世界上“最后悔的人”,他曾是蘋果公司3位創(chuàng)始人之一,被喬布斯視為某種“父親般的角色”,可是他卻犯下了世界上“最昂貴的錯誤”:當年韋恩竟然僅以800美元就賣掉了他擁有的蘋果10%股權,徹底離開了蘋果公司。
如今蘋果公司的市值高達2.66萬億美元,如果韋恩持有蘋果股份到現(xiàn)在,意味著他的財富高達2660億美元。
而韋恩后來的生活普通平淡,換了好幾家公司上班,退休后靠賣珍稀郵票、罕見錢幣和金幣維持生活。他一生申請了12項專利,卻沒有足夠的資金對這些專利進行投資,或靠這些專利賺過一分錢。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請抓住這些關鍵時刻,你的人生將煥然一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獵聘”(ID:liepinwang),作者:霍輝,責編:喃喃,36氪經授權發(fā)布。
標簽: 找不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