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加速第一步:找人,還是找人
關于造車進展,小米表現得依然嚴謹而保守。
團隊成員超過500人、預計2024年上半年量產,這是小米在去年Q3財報中給出的口徑。相較于幾乎每周都在披露汽車產業鏈投資案例的產投部門,小米汽車部門的忙碌景象被籠罩在幕布之下。
最重要崗位所剩無幾
一名接近小米汽車部門的人士告訴界面新聞,目前,小米汽車部門在團隊分配上,自動駕駛相關團隊及軟件開發崗位大都在北京,而上海分部主要是整車研發相關的硬件崗位。主要是因為上海在這方面人才儲備更充沛,例如博世集團中國總部大樓就位于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園區。
他同時表示,小米當前更難找的是軟件方面的人才。
相較于傳統汽車注重硬件配置,特斯拉掀起了軟件定義汽車的潮流。除了車體外觀、車身容量、續航里程等基本標準,智能座艙內人車交互、車聯網等軟件方面的體驗正在獲得更多關注。
這也意味著如果車企之間出現人才爭搶,軟件領域發生的概率一定更高。
在這之中,自動駕駛系統相關是競爭最為激烈的區域之一,但這個問題對目前的小米來說不算棘手。
2021年9月,小米以總代價773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億元)完成對自動駕駛初創公司Deepmotion(深動科技)的收購。其中244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億5785萬元)為現金,其余529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億4268萬元)也即總占比68%的資金,將在未來四年以等額小米股份支付。
原Deepmotion四位聯合創始人——CEO蔡銳、CTO李志偉、首席科學家楊奎元、研發總監張弛——均加入小米汽車并擔任智能駕駛部專家工程師,這也是小米工程師崗位序列中的最高級別。
四位聯創均有微軟亞洲研究院背景,從新兵招募的角度來說也有自己的人脈圈層。此外,隨著這筆收購的完成,據稱有近20人跟隨四位聯創加入小米汽車部門,其中不乏多位算法工程師。
據了解,小米此前較難推進的崗位之一是位于北京經開區的小米整車工廠負責人。該負責人職級頗高,將直接匯報給小米汽車部門一把手或二把手。
整車工廠的運作對小米至關重要。去年11月27日,小米汽車正式宣布落戶北京經開區,其汽車總部基地、銷售總部、研發總部都將落地于此,并將分兩期建設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和二期工廠產能分別為15萬輛,預計2024年首車將下線并實現量產。
當涉及到整車制造環節的時候,小米似乎還是更傾向于從傳統車企找人才,但后者的動力并不足,尤其是那些在外企優待中浸潤過的人,更難嘗試挑戰這份略帶風險的新工作。
即便如此,小米汽車部門開放的高管崗位正在一個個關閉。
除雷軍、王翔、劉德、張峰、林世偉、洪峰、盧偉冰、祁燕、何勇等人將以集團高管身份參與造車業務外,原大家電部總經理李肖爽出任汽車部副總裁,負責管理產品、供應鏈及市場工作,曾在北汽集團主導極狐汽車成立的于立國被引進為另一位汽車部副總裁,負責統籌小米汽車綜合管理及北京總部組織和人才建設等工作。
而結合小米汽車“核心17人”名單中其余人的原有職位和已披露信息,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車型外觀、市場運營等業務線也都出現了相應負責人。
“大家都想去造車”
總體而言,小米在招聘市場上的號召力并不小。
一位車企HR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他曾接觸過一位候選人,除了他們還拿到了集度和小米的offer,最后這位候選人選擇了小米。
因為關系較好,對方坦誠解釋道,一方面更認小米的名氣,雷軍的確有其市場號召力,在幾家車企都提供期權的前提下,小米在手機業務上的成功是一種驗證;另一方面,集度由于是合資公司,他個人感覺權利分配不夠清晰,擔心會有后期的隱患。
團隊擴充進展不算快,小米也并沒有如想象中一般“砸錢”招人。
前述車企HR以他了解的數據分析稱,目前在薪資待遇上,蔚來、理想、小鵬仍處于第一梯隊,小米和集度的薪資包并沒有太大競爭力。后兩者的期權占比大概為三分之一,同一崗位給予的現金大概低于理想約10%。
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中,小米由于出發較晚、跨界創業,看起來并非是勝算最高的那家,但在小米內部,汽車部門在大部分眼中已經成為“香餑餑”。
“大家現在都想去造車。”一名在小米從事軟件工作的員工告訴界面新聞。小米此前從手機部門“活水”了一批人到汽車部門,以軟件開發為主,這不由得讓一些人有了想法。“核心部門啊,又是雷總親自帶隊。”他說。
根據此前報道,曾有知情人士透露,“小米集團內部轉崗汽車業務線有三條標準:人員原工作必須偏技術和研發方向;原部門團隊業務穩定;原業務部門領導人有合適的替代人選。 ”
事實上,不乏有小米人對雷軍采取仰望姿態,尤其是對于后期加入小米的員工而言,“雷軍帶隊打仗”這件事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另外,錯過小米上市前的期權“船票”后,小米汽車未來獨立上市的可能性,也使其期權散發出更多誘惑。
但內外兼備地招兵買馬,也為小米造車拋出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大批車企人才的加入,意味著小米自成立以來,將首次大規模地迎接與企業基因完全不同的“新鮮血液”,不僅是汽車與手機更是內與外的差異——如何避免因話語權強弱引發的山頭之爭,將是小米掃清造車障礙的重要一環。
本文來自界面新聞,記者:伍洋宇,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