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SPAC”帶來融資新路徑,微醫能否借此圓上市夢?

    微醫又要試圖沖刺資本市場了。2021年4月,互聯網在線醫療平臺微醫曾遞表港交所,但隨后折戟。近日有財經媒體援引外電報道稱,微醫正考慮放棄傳統的IPO方式,轉而通過SPAC的方式上市。SPAC是什么?換條路跑向資本市場,微醫的問題解決了嗎?上市的愿望能實現嗎?帶著上述問題,我們來分析下這家公司。

    上市新玩法

    此次微醫沖刺上市最吸引人眼球的,是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中文意思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指某家空殼公司,其成立的目的是通過首次公開發行 (IPO) 募集資金,待這家空殼公司上市之后收購一家私有公司,從而使該私有公司迅速實現上市。和之前“買殼”上市不同的是,SPAC是“造殼”,就是先得設立一個特殊目的的公司,這個公司有點類似于投資公司,可以只有現金,沒有實業和資產,由這家公司投資并購欲上市的目標企業。

    和投資公司一樣,SPAC通常由一些專業人士或投資者發起注冊,也即“造殼”,“殼子”上市集資的目的是在上市后一段時間內并購一家潛力公司,然后再與投資者分享投資成果。在創建SPAC時,發起人可能會考慮至少一個收購目標(比如微醫),但他們在SPAC上市前不能提前鎖定收購目標,不然需要在IPO過程中對要收購的公司進行大量信息披露,反而拖延上市進程。

    這種方式的優點在于,申請上市步驟簡單且費用很低,且目的明確(就是要收購公司,幫該公司上市);其次由于它具體收購的目標尚不明確,也就沒有什么需要披露的歷史財務報表或資產,這省去不少時間。傳統的IPO過程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可能需要六個月到數年的時間,但一家公司可以在幾個月內通過SPAC路線上市。

    這種方式近兩年風靡美國市場。2020年共有248家SPAC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累計募資達833.35億美元,已經超越傳統IPO上市模式。繼美國之后,新加坡證交所也進行了引入。隨后香港聯交所也發布相關細則并在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雖然比美國的規則更加嚴格,但至少讓SPAC登陸香港資本市場成為可能。用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升的話來說,希望透過引進SPAC上市機制,扶植一些富有潛力的企業新星茁壯成長、邁向成功。

    這不,微醫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微醫的困惑

    微醫原名掛號網,2010年起家,靠的是掛號業務。它最初的1.0版商業模式主要是為單體醫院建設預約系統。隨著業務的完善與拓展,微醫又完成了2.0版本的商業模式迭代,升級為互聯網線上醫療服務平臺。2015年12月,微醫創建了全國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并正式更名為微醫。2018年開始升級迭代為3.0版本——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的健共體(泰安模式)。

    來源:公司招股書

    至今為止,其核心業務覆蓋醫療、醫藥、醫檢、健保等領域,成為了一家覆蓋“互聯網+醫療健康”全產業鏈的數字健康平臺。

    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微醫控股收入分別為2.5億元、5億元、18.3億元,三年復合年增長率168%;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9.9%、23.3%、27.2%。

    來源:公司招股書

    業務增長速度肉眼可見,可虧損也“毫不含糊”。2018-2020年微醫年內虧損分別為40.52億元、19.37億元、19.14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4.15億元、7.57億元、8.69億元。微醫在報告期內經調整凈虧損累計達20.41億元。

    來源:公司招股書

    與此同時,其現金流量表顯示,2018年至2020年,微醫控股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分別為-7.09億元、-8.58億元、-9.41億元,三年合計凈流出約25.08億元。相對應地,三年間融資活動現金流凈額分別為34.54億元、10.13億元、5.53億元。主營業務虧損且經營活動現金流為負,表明公司主業造血能力脆弱;但融資活動旺盛,有“靠山吃飯”之嫌。

    事實上,自成立以來,微醫先后獲得了十多次融資,紅杉中國、騰訊投資、啟明創投等知名機構都曾參與其中。2021年2月,微醫完成了完成了超過4億美元的Pre-IPO融資,該輪融資后,微醫的估值近70億美元。

    靠著知名投資人不斷輸血,微醫換來了增長,這本無可厚非,但最要命的問題一直沒有答案,就是如何盈利。

    用醫不用藥,收益沒成效?

    具體來看,微醫的收入來自醫療服務和健康維護服務兩大板塊。

    醫療服務具體分為三類,數字醫療咨詢診斷(包括極速問診、專家問診、遠程會診及線上預約)、通過互聯網醫院提供全科醫療服務、提供專科醫療服務(主要是生殖服務)。2018年至2020年,醫療服務板塊的收入分別為1.18億元、1.86億元、7.07億元。

    健康維護服務為會員式的服務模式,收入主要來自數字慢病管理服務、健康管理服務(面向個人、企業及保險公司重疾險醫療服務外包)、流動醫院服務(體檢車輛,面向政府采購)以及云檢服務(主要為醫療設備銷售)。2018年至2020年,健康維護服務的收入分別為1.37億元、3.20億元、11.25億元。

    筆者認為,和京東健康、阿里健康或者平安好醫生等平臺相比,微醫更注重線下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避開了互聯網巨頭們流量優勢的鋒芒。比如,微醫組建的全科中心和自有醫生團隊人數超過500人,而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只有簽約醫生,沒有自有醫生;再比如,互聯網診療機構通常極少獲得接入醫保的“殊榮”,但招股書數據表明,27家微醫互聯網醫院中,有17家獲得了醫保資質并打通了醫保在線支付。

    布局線下醫療機構,不僅需要面對資質的嚴格審批,還要直面未來公立醫院“互聯網化”的挑戰。或許正因為微醫的“重劍”在線下不斷揮舞,造成了銷售費用的不斷上升,拉低了利潤表現。

    盈利方面,京東健康、阿里健康或者平安好醫生得以盈利的關鍵是“賣藥”,相關數據顯示,京東健康2020年調整后凈利潤7.49億元,87%來自于醫藥和健康產品銷售業務;阿里健康2021財年半年報扭虧為盈,近9成收入來自于醫藥自營業務;平安好醫生2020年的收入中,藥品銷售業務占收入的54.09%,在線醫療及消費型醫療業務占收入的42.94%。

    微醫應該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醫藥方面不是沒有嘗試,只是發力尚淺。例如,微醫和屈臣氏大藥房合作,用戶可以享受精準預約掛號、在線復診、電子處方、用藥指導、即時取藥等服務。

    更深一層的合作,出現在2019年9月,泰安市政府與微醫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在當年發布了慢病互聯網醫院,也是全國首個獲批互聯網診療資質的慢病互聯網醫院。

    由于得到當地政府大力支持,項目的審批僅用了5天。具體來說,慢病互聯網醫院的運營方式是連接泰安市23家慢病門診藥房,為全市超過20萬慢性病患者提供在線復診、在線處方、在線購藥、在線醫保支付及送藥上門一站式服務。醫生可通過慢病互聯網醫院對患者進行在線的醫療健康指導、干預,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開展慢病全程管理。

    不難看出,這兩種探索有共同特點:一個是問診等醫療服務貫徹其中,一個是用線上技術賦能線下。依舊不以“賣藥”為主要盈利點,這與電商以售賣藥品盈利的方式不是一條路。或許抱緊“醫保”、逐步賦能線下海量醫療機構是微醫的一盤大棋,但這盤大棋下到最終,距離能看到盈利曙光的那天還有些時日。

    結語

    不同于電商醫療所擁有的巨大的線上流量場,微醫走的是獨立自主的線下之路。它試圖賦能傳統的醫療機構、診療方式,這條路緩慢而悠長。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分別背靠各自多年積累下的流量優勢,已經明確了盈利方向;微醫雖然同樣有藥品銷售和其他服務做支撐,但在互聯網行業,僅靠自身“白手起家”,顯然與其他自帶流量的同行的差距會更大一些。

    所以它能否能堅定地走下去、受到資本市場認可,是否能成功上市,依然有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就此情況而言,微醫通過傳統的上市流程完成IPO必然困難不少,SPAC或許能成為微醫新的上市方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博望財經”(ID:BowangCaijing),作者:錢眼君,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SP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