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威高骨科vs春立醫療vs三友醫療,誰是科創板&quot;骨科之王&quot;?

    雪道的盡頭是骨科?!

    雪場“封板季”將至,你的骨頭還好嗎?

    冬奧點燃冰雪運動的風口,但是作為極限運動的一種,據說“三億人上雪道,三千萬人進骨科”。

    有個側面佐證是:2月初,新疆某醫院醫生曾發微博稱:“今天9臺手術,7臺是滑雪滑的”。

    “雪道的盡頭是骨科”這一坊間戲言,也讓骨科這一“神秘”行業被放到臺前。

    同月,骨科集采的浪潮再度來臨。二級資本市場的骨科板塊,在疊加效應之下迎來一波狂歡。

    僅就A股科創板而言,威高骨科(688161.SH)春立醫療(688236.SH)三友醫療(688085.SH)3家專營骨科的企業,誰是科創板“骨科之王”?

    「不二研究」發現,威高骨科業績體量最大,產品布局骨科全線產品,在中標集采的同時,布局骨科機器人;春立醫療業績體量第二,產品主攻關節類產品,在集采浪潮中亦布局機器人行業;三友醫療業績體量最小,卻是疫后修復最快企業,產品布局脊柱類產品,除了在集采中收益外,積極布局超聲手術刀。

    截至2月28日收盤,威高骨科報收58.10元/股,對應市值232.40億元;春立醫療報收23.23元/股,對應市值74.14億元;三友醫療報收30.17元/股,對應市值61.85億元。

    業績:快速修復VS穩扎穩打

    在骨科賽道上,威高骨科、春立醫療、三友醫療業績表現各不相同。

    業績體量最大的威高骨科韌性十足,穩定修復。據其財報顯示,2019-2021年,威高骨科實現營收15.74億元,18.24億元,21.5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9.96%,15.87%,18.06%。2021年營收增速較2020年增長2.19個百分點,威高骨科正在穩定的修復疫情對其帶來的影響。

    業績體量稍遜一籌的春立醫療在2020年受影響最大,在2021年出現小幅修復。據其財報顯示,2019-2021年,春立醫療實現營收8.55億元,9.38億元,10.8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1.78%,9.63%,15.29%。2020年的營收增速較2019年下降62.15個百分點,2021年營收增速較2020年增長了5.66個百分點。

    業績體量最小的三友醫療則在后疫情時期快速修復。2019-2021年,三友醫療實現營收3.54億元,3.90億元,5.9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9.38%,10.19%,51.97%。三友醫療2021年營收增速較2020年增長41.78個百分點。

    而從歸母凈利潤角度更能看出趨勢所在。

    據威高骨科財報顯示,2019-2021年其實現歸母凈利潤4.42億元,5.58億元,7.0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6.17%,26.43%,26.02%,歸母凈利潤增速在悄然收縮。

    春立醫療的歸母凈利潤也呈現收縮之勢,據其財報顯示,2019-2021年春立醫療實現歸母凈利潤2.37億元,2.83億元,3.1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4.11%,19.69%,10.44%;春立醫療的收縮之勢更為明顯。

    三友醫療則依然保持較高增速,據其財報顯示,2019-2021年三友醫療實現歸母凈利潤0.98億元,1.19億元,1.8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7.42%,21.20%,57.20%。

    「不二研究」發現,從業績角度看,業績體量最大的威高骨科穩扎穩打,正在逐步挽回疫情帶來的頹勢;而春立醫療在營收取得修復的的同時,歸母凈利潤增速卻在不斷收縮;三友醫療則在疫情后快速修復,業績進一步突破。同為骨科賽道佼佼者,業績出現不同的趨勢,主要原因應在于業務布局和集采影響的不同。

    業務:全線布局VS單項專精

    從業務布局看,威高骨科、春立醫療、三友醫療布局差異明顯。

    威高骨科在骨科賽道全線布局,產品涵蓋脊柱類、創傷類和關節類三大骨科類業務。脊柱類、創傷類和關節類三大業務2020年分別取得營收8.17億元,5.38億元,4.07億元,分別占威高骨科營收的44.80%,29.48%,22.29%。

    威高骨科對其產品采用多品牌運營,旗下擁有擁有“威高骨科”、“北京亞華”、“健力邦德”和“海星醫療”四大品牌。在脊柱類、創傷類和關節類骨科醫療器械領域形成以中高端市場為主、兼有經濟型市場的全面覆蓋。

    春立醫療則主要布局關節類產品。據其財報顯示,2020年春立醫療關節類產品占其收入比例為96.23%,其中,髖關節產品占比71.63%,膝關節產品占比16.62%,定制關節產品占比為6.32%,肩關節產品占比為1.66%。另外,春立醫療還有少量脊柱類產品,2021年上半年取得營收占比為2.96%。

    三友醫療則重點布局與脊柱類產品,據其財報顯示,2020年全年三友醫療脊柱類產品取得營收為3.66億元,占其總營收比例為93.68%;另外,三友醫療亦布局少量創傷類業務,收入占總營收比例為5.88%。

    「不二研究」認為,不同的業務布局和業績規模直接影響了各公司的盈利能力。威高骨科、春立醫療、三友醫療的毛利率有一定的差距。據各家財報顯示,威高骨科2019年、2020年、2021年前三季度毛利率為別為82.52%,82.36%,81.85%;同期,春立醫療的毛利率為69.15%,72.60%,76.70%;三友醫療的毛利率為91.26%,90.87%,90.29%。

    「不二研究」認為,三家骨科企業中,威高骨科布局全線產品,毛利率超80%,在三家企業中占據絕對優勢;春立醫療布局關節類產品,毛利率受其經銷為主的銷售模式影響,相對較低,但亦在不斷突破;三友醫療主攻脊柱類產品,盡管體量較小,但是毛利率水平最高。

    這樣看起來,骨科企業基本面似乎都較為優秀。但是,骨科耗材進一步集采正在醞釀,在新一輪的集采風波中,三家企業是否能存活下去?

    集采:乘勢放量VS外延拓展

    2月9日,天津市醫藥采購中心發布《京津冀“3+N”聯盟骨科創傷類醫用耗材帶量聯動采購和使用工作方案》。本次京津冀“3+N”聯盟帶量采購落地后,國內絕大部分地區的骨科創傷類耗材將完成降價。

    若本次集采落地,對骨科龍頭企業而言,短期內或會壓縮部分利潤空間,但長期來看是利好的,有利于骨科企業搶占被外企占領的市場。

    2021年9月,國家組織首次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威高骨科旗下的威高海星、威高亞華兩個品牌分別提交的四個產品均成功中標。其中,威高海星的4個產品均在A組;威高亞華的陶瓷-聚乙烯類髖關節、合金-聚乙烯類髖關節2個產品在A組,陶瓷-陶瓷類髖關節、膝關節2個產品在B組。

    有人歡喜有人憂,也是在此次集采中,春立醫療膝關節假體產品集采丟標,因報價全場最高7980元而出局;髖關節假體產品的3個類別均中標,累計意向采購量為3.66萬個。

    此次集采結果,直接導致春立醫療未來業績的走向不明朗。其膝關節假體產品集采丟標,意味著接近兩成的營收大打折扣,可能無任何收益。

    結果公布當日,威高骨科股價一度漲停,春立醫療IPO募資則在未來直接減半。顯然,資本市場是看好被集采的企業的。

    威高骨科、春立醫療、三友醫療紛紛在集采中中標,未來集采將持續進行,競爭環境也變得不明朗。

    除了在集采市場爭取份額外,威高骨科、春立醫療、三友醫療也積極外延拓展。威高骨科近期與邁步機器人成立合資公司,同進軍骨科相關疾病的診療康復智能化設備,包括骨科智能化治療器械、骨科康復機器人、骨科康復評估系統等。

    無獨有偶,春立醫療亦布局機器人領域,研發了一款全膝置換導航機器人設備長江INS-智能機器人系統。其目前公司正在研發應用于髖、膝等多種關節置換手術的骨科手術機器人。

    三友醫療則布局超聲止血刀,三友醫療于2021年耗資超3億元收購水木天蓬近50%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水木天蓬自主創新研發的超聲止血刀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其用于手術中對軟組織進行切割止血,可用于閉合直徑不超過3mm的血管。

    「不二研究」認為,集采的逐漸落地,為骨科頭部企業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各企業在努力獲取更多份額的同時,外延布局新的相關產業,未來的機遇仍在于集采的爭奪,市場份額的爭奪。

    集采浪潮,誰主沉浮?

    冬奧會告一段落,冰雪運動的浪潮卻好像才剛剛開始。

    有個注腳是,據同程旅行發布的《2022春節假期旅行消費數據報告》顯示,今年春節期間,全國冰雪類景區訂單量較去年春節同期上漲68%。

    但是,“雪道的盡頭是骨科”,這一說法并非空穴來風。作為極限運動的一種,冰雪運動危險系數較高,稍有不慎便被拉進骨科;從這個角度而言,骨科也迎來新的爆發點。

    硬幣的另一面,集采浪潮已至,骨科賽道的新機會來臨;于國內企業,更多的是危險與機遇并存。

    新一輪的洗牌開始:成功獲得名額的企業必然會在未來更進一步,奪得更多外企份額,一舉成為骨科頭部企業;當市場不斷向國產龍頭集中,總會有敗落的失意者。

    如同滑雪有風險,從“快樂開板”到“安全封板”,骨科在集采浪潮中的路也還很長。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國產骨科龍頭開啟新征途,奔赴星辰大海》,華金證券

    2.《中外骨科植入器械大PK!誰能獨占鰲頭?》,思宇醫械

    不二研究鄭重聲明:文中觀點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就此提出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謹慎理性作出投資決策。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不二研究”(ID:bueryanjiu),作者:永陽,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