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京東的焦慮,德邦知道

    劉強東本命年的第一個大手筆,選中了昔日「零擔之王」德邦。

    這幾天,關于京東收購德邦的傳聞,已經具體到德邦創始人崔維星的早餐會通風。百億并購案,似乎就差一個最終官宣。

    頭部企業之間的賣身與兼并,放到哪個行業都格外有看點。物流行業雖說本身不太性感,但配送服務其實跟每個用戶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什么京東順豐的口碑好過三通一達的原因。

    具體到京東并購德邦,有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從處境來看,德邦的交易意愿更為強烈一些。不過在「降噪NoNoise」看來,這筆交易對劉強東的物流版圖來說,也是不能失手的一塊拼圖。

    換言之,京東的焦慮和渴望,全寫在德邦的價值點上。

    京東為何接盤

    作為「零擔之王」,德邦曾在中高端快運市場一騎絕塵。

    這家物流企業創辦近26年,高峰時期僅快運收入一年超過200億元,當時行業第二名僅30億左右。

    后來,德邦逐漸被順豐、安能追趕,陷入「以前一眼望去沒對手,現在全是對手」的焦灼境地,其最新市值只有130億元,不及順豐的1/20。

    作為首家物流上市企業,德邦業務分兩塊:一個是起家的快運,一個是2018年入局的快遞。不過目前看,快運營收連年下滑,快遞增長緩慢。德邦方面預計2021年凈利潤0.73億元-1.86億元之間,同比驟減 67.00%-87.00%。

    此種情況下,德邦創始人崔維星無心戀戰。物流行業去年就有德邦賣身的傳言。

    至于京東為何接盤?一句話,補短板。

    自從京東物流2021年5月上市以來,資本市場對其發展空間的衡量指標簡單粗暴:即對京東集團的依賴程度能不能下降,外部收入占比能不能提上來。

    這關系到規模和盈利能力兩個核心指標。當電商流量見頂,京東物流若想擴大規模,只能加大社會化開放程度,也就是多接外單。從毛利來看,外部收入的毛利率也要比京東體系內毛利率要高,比如2021年上半年,京東物流的毛利率3.65%,同期順豐能達到10.1%。

    反觀上市時的京東物流,仍有75.8%的收入與京東集團相關。這其中,與京東自營相關的業務占比達43.3%,與京東第三方相關(第三方店鋪商家)業務占比達22.5%。

    提升外部訂單是京東物流刻在臉上的渴望。京東物流高管曾表示,2022年外單業務需要占據京東業務的50%左右。從2021年半年報來看,京東物流外部客戶收入占比達54.7%,不過其中來自京東第三方業務為23.9%,完全社會化的還只有30.6%。

    所謂社會化訂單,一是通過加盟制的「京喜快遞」(原名「眾郵快遞」),跟通達系搶奪電商件,尤其下沉市場;二是冷鏈物流業務。

    不過廣東某快遞加盟商透露,京喜快遞的加盟沒有做起來,「打不過通達系」,虧損厲害。在他附近的京東網點,快遞員只派件不收件,因為散件「沒收到過什么單量」,后來這些網點轉型社區團購,并入京喜拼拼。再后來,京東戰略性放棄燒錢的社區團購業務。

    外拓不順,倒也不能全怪京喜快遞不能打。京東要切的這塊市場,是一個敢把價格戰的下限拖到8毛錢一單的紅海市場。與通達系混戰中,同樣想從「經濟件」市場切蛋糕的優等生順豐,也被拉下馬,導致財報中利潤大跌,股價腰斬。

    京東碰壁后偃旗息鼓,實屬無奈之舉。

    既然暫時難以「下沉」,京東的重點轉回高端客戶。在高端市場,坦白說,京東拼不過順豐。京東物流的基因是以儲代運,短板是車線和分撥場地。所以如果客戶在電商平臺下單,京東從倉儲發貨,速度大概率比順豐快;但如果是點對點運輸,涉及到干線中轉,京東不敵順豐。

    歸根結底,還是社會化能力不強。

    「只能拿德邦跟順豐硬磕。」上述加盟商說。

    從這個層面來看,德邦就是京東切高端快運蛋糕的那把尖刀。為了搶奪中高端客戶,2020年8月,京東物流以54億對價收購跨越速運,并由此獲取了620條航空貨運航線。知情人士稱,京東收購跨越速運后,還是由原管理團隊主持業務。

    由于京東物流與德邦均是直營體系,資源整合起來可能會更為順滑。

    有熟悉德邦的人士說,并購德邦不僅加速京東的社會化,提高營收大盤子,還可以補上京東在大件快運上的短板。

    此前京東大件物流很多走外包,由社會車輛承運,有的還需要用戶支付上樓費。而德邦業務員大件配送的戰斗力高于京東,如果并購落定,未來利用德邦網絡,可以進一步提升京東物流服務能力,鞏固京東的護城河。

    菜鳥可能比順豐更落寞

    倘若京東將德邦收入囊中,外界猜測最受傷的是順豐。

    在中高端快運市場上,順豐2019年擊敗「零擔之王」德邦,登上中國快運營收老大的位子。當年,德邦快運營收107.46億元,同比下滑4.11%;而順豐把營收做到了126.6億元。

    2021年上半年,通過順豐快運直營網、順心捷達加盟網以及其他資源合作模式,順豐快運營收達115.13億元;同一時期,德邦快運營收52.8億元,差距眼看越拉越遠。

    在這種形勢下,京東收購德邦,在高端市場對順豐造成多大沖擊,還有待后續觀察。起碼目前,沒有電商平臺大腿可抱的順豐,市值2800億,這還是股價腰斬后的價格;京東物流,市值則不到1600億元。

    業內也有傳,在德邦放出賣身消息后,順豐、韻達都曾是意向買家,也與德邦有過接觸。不過結果有點落寞。

    要說落寞,菜鳥可能比順豐更甚。早在2015年,德邦快遞就入駐了菜鳥,為天貓淘寶提供30公斤以下的大件物流服務。

    在物流布局上,阿里一直通過投資入股方式,與通達系進行利益綁定。對掌握大件快運資源的頭部企業德邦,菜鳥也不是沒有動過同樣的心思,尤其在順豐與德邦之間,菜鳥有可能突破的只能是德邦。可惜雙方最終并沒有談攏。

    倒是通達系中最后一個接受阿里投資的韻達,在2020年成了德邦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6.5%。考慮到阿里在韻達持股只有象征性的2%,菜鳥與德邦自然也無法通過這種間接的脆弱關系,綁定任何利益。

    德邦并入京東陣營,對阿里系來說自然不是一件好事。從近處看,菜鳥在大件快運上少了一個頭部選項,話語權可能被稀釋。長遠看,阿里電商正在發力「服務」,物流本就是有待加強的一環。

    阿里之前的思路是依托菜鳥網絡,幫助快遞公司提升運營效率,但這種模式對通達系的控制力明顯不夠。比如時效、送貨上門等履約細節,菜鳥無法把控。這也是天貓提出自營業務「貓享」后,要依托順豐或丹鳥解決配送的原因之一。丹鳥是菜鳥自己孵化的、補上末端物流配送短板的項目之一。

    從大趨勢看,電商平臺都會越來越重,菜鳥早晚也要親自下場。相比自建物流體系和中轉倉,從市場上直接收購優質標的,本是更快捷的途徑。拿下這種頭部物流企業,也要看機緣。

    很明顯,這一輪,菜鳥落了下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降噪NoNoise”(ID:forjingyijing),作者:孫靜,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