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的黃金700年都挖不完,為什么偏偏要靠電子垃圾為生?
有一個國家,當地人把他們自己生活的地方叫作“罪惡之城”。
這里大部分的年輕人,活不過25歲。
但他們卻毫無怨言,反而心存感激。
這里就是:
加納的阿格博羅什地區。
而問題的根源就是電子垃圾。
截圖來源:天奇·視頻
01 電子垃圾圍城
手機、電腦、相機等廢棄的電子產品與日俱增。
聯合國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電子垃圾總量高達5369萬噸,5年內增長了21%。預計到2030年,將會達到7400萬噸!
全世界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率只有17.4%,剩下的大部分都進了垃圾填埋場。
而加納,正是電子垃圾的重要目的地。
雖然加納政府聲稱,每年只有21噸左右的電子垃圾運送到當地,但實際數字卻遠遠大于此。
要知道,全球80%的電子垃圾都會被運送到非洲,就意味著會有4000多噸的電子垃圾被運到非洲。
而加納的阿格博羅什地區是非洲最大的電子垃圾處理場,無疑要承擔比例很大的電子垃圾。因此當地人稱其為“罪惡之城”。
大量電子垃圾被運送到加納
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處理廢棄的電子垃圾,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
在本國處理的人工成本,就幾乎達到了運送至窮國的三倍,還會污染本國環境,非常不劃算。
但運送到加納,只需要出運費就可以了,非常經濟實惠。
作為整個回收利益鏈的最末端,通常運送到加納的電子廢品大多不再有回收價值,加納接收的電子垃圾中,只有總重量的3%具有回收價值。
盡管如此,加納本地人還是從中獲得了不少的經濟利益。
廢舊的電子垃圾被運送到加納后,能夠繼續使用的家電會被專門的運輸車運送到另一個城市中,由當地人進行維修翻新。
這些家電會搖身一變,成了很新的二手電器,不但種類齊全,而且價格都很便宜,深受當地人喜歡,銷量非常不錯。
尤其是二手音響,特別暢銷。對于非洲兄弟來說,可以餓肚子,但是絕對不能沒有音樂。
由于這些廢舊電器的收購成本很低,哪怕賣得再便宜,利潤也非常可觀。
一臺設備最高可以賣到1000美元(約為人民幣6313元)。
生意好的時候,一個二手店的老板一天就能掙人民幣3萬元。
相當于當地普通人好幾年的收入。
靠廢舊電子設備掙了不少錢的一個電子二手商
當然,也有些產品雖然看著很新,但其實根本無法使用,只能以便宜的價格,被當做盲盒賣給顧客,買回家的東西如何,真的是全憑運氣。
如果產品當盲盒也賣不出去,就會被焚燒,當塑料等易燃物質燒盡后,加納人會把具有價值的金屬販賣,以此當作生活來源。
在加納,從事“煉金”工作的人并不少。
由于加納沒有先進的設備,當地人一般用手簡單粗暴地拆解出鐵、銅、塑料和電路板,接著隨便挖個坑就開始燒,最后得到的有色金屬,通常會賣給當地的國企公司。
從事電子產品焚燒工作的加納人
雖說看似沒什么技術含量,其實利潤也相當豐厚,有的老板靠著金屬提煉,一年掙到的錢,就能在加納首都買棟房子。
正因為越來越多的加納人做著發財的美夢,因此,這些電子洋垃圾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加納。
02 原本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國家
加納位于非洲西部,雖然和非洲其他國家差不多,經濟發展主要以農業為主,卻是西非國家中的發達國家。
早在1983年,加納就開始實行經濟改革,靠著豐富的石油等礦產資源,并大量出口黃金、可可和木材等產品,于1994年成功摘掉了最不發達國家的帽子,一度成為非洲國家發展的樣板。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加納遍地都是黃金。
雖然來自全世界的無數淘金者在這里挖了不下500年,可是如今依舊還可以從當地的奧芬河和塔諾河里淘出金沙。
加納遍地都是金礦
有一種說法是,即便夜以繼日再開采700年,加納的金礦也不會消失。
不過,要想在加納撈金掙錢,也并不容易。
每年有數十萬人涌入加納淘金,里面不但有歐美大公司,還有一些中國團體,其中廣西的上林幫是最有名的。
這些外來的淘金者憑借嫻熟的采金技術、先進的儀器設備,加上人員勤勞,每天都可以淘出幾百克黃金,工作兩年,掙個上千萬都沒啥問題。
雖說日進斗金,但淘金也是一個危險系數很高的職業。
加納氣候終年炎熱,傳染疾病肆虐,人站在暴曬的水中,非常容易得病。加上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淘金者的傷亡也很嚴重。
加納的淘金者
要干這份工作,就得有有命掙沒命花的覺悟。
因此,對于加納人來說,淘金可能非但沒法致富,還會把命搭上,并不劃算。
同時,在上世紀90年代末,由于國際市場黃金、可可價格下跌,直接沖擊影響了加納的經濟,讓這個國家陷入困境中,貨幣大幅度貶值。
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給予加納資金援助,并把大量電子垃圾運送到加納,美其名曰為“援助物品”。
1992年正式生效的《巴塞爾公約》明確規定,禁止向屬于一經濟和(或)政治一體化組織而且在法律上完全禁止危險廢物或其他廢物進口的某一締約國或一組締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出口此類廢物。
但援助物可以免于此公約。
作為全球電子產品生產量最大的國家,美國一直沒有批準該公約,因此不受其約束。
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會將運往非洲的電子垃圾粉飾成為“援助物品”,以此蒙混過關。
即便被發現,聯合國對這些實力強大的西方國家其實也毫無辦法,只能口頭警告。
加納政府雖然也明白大部分“援助物品”都是垃圾,可是國家太貧困了,根本沒有拒絕的能力。
對于加納的底層百姓來說,這其實是一個掙錢的好商機。
比起淘金,電子廢品拆解明顯入門門檻更低。
于是,大量失去經濟來源的底層百姓涌入加納首都阿克拉市中心附近的阿格博羅什地區,加上長期無人管理,這里漸漸成為非洲最大的電子垃圾處理場。
加納的阿格博羅什地區是非洲最大的電子垃圾回收地
不少西方國家電子廠商看中了加納廉價的勞動力,甚至親自派人指導加納底層百姓如何拆卸和提取有價值、可回收的零件。
這些加納人以為找到了掙錢的新出路,但實際上卻是慢性自殺。
03 加納,看不到未來
不可否認,電子廢品正在給加納人帶來豐厚的收益,但其實也讓他們承受著無法修復的傷害。
加納首都阿克拉市中心附近的阿格博羅什地區,本來曾經碧海藍天的漁村,有一塊瀉湖衍生的濕地,但因為成為垃圾填埋場,曾經十多平方公里面積的瀉湖,現如今只能看到一處小水潭。
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這里的海拔平均增高了2米,而增高的部分都是未完全燃燒的電子垃圾堆積而成的。
由于常年有電子垃圾燃燒和填埋,當地的環境不但骯臟,而且還散發著非常難聞的氣味,如果不戴口罩,根本無法出門。
雖然當地人早已習以為常,可是外地人如果不戴防毒面具,根本無法在這里待上超過一分鐘,強烈的刺激性氣味讓人無法呼吸,雙眼非常難受。
長期焚燒讓加納的空氣很差
在阿格博羅什地區周圍數百公里內,地下水也被嚴重污染,根本無法正常飲用。
其實,在加納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14歲以下的兒童不能參與電子垃圾的焚燒工作。
本來規定的目的是想要保護當地的兒童不受到電子垃圾的危險,但可怕的貧窮卻讓這條規定形同虛設。
很多孤兒,由于沒有生活保障,為了能吃飽飯,就只能靠撿金屬的殘余物,換取微薄的錢買飯吃。
雖然一天靠撿的金屬可以換取3美元(約合人民幣19元),但是加納的物價非常高,這些孤兒們辛苦一天,也只能吃飽一頓飯。
曾有媒體報道過一個名叫阿曼尼的15歲孩子。在母親去世后,就被父親帶到這里生活。
父親讓他在這里好好工作,稱有一天會回來找他,就徹底消失不見、杳無音信。
之后的時間里,阿曼尼一邊靠撿電子垃圾養活自己,一邊苦苦地等待父親。
由于沒有任何勢力,阿曼尼只能撿些別人不要的電子垃圾,運氣好的時候,或許能飽餐一頓,但一天都得挨餓卻是常事。
阿曼尼一直希望未來可以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盡管憧憬很美好,但現實卻很難實現。
正在撿電子垃圾的加納小孩
對于不少孤兒而言,他們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可以吃飽飯,然而這些電子垃圾卻在悄悄地要他們的命。
相關研究檢測發現,加納當地的土地和水中的有毒金屬元素嚴重超標,是正常土地的100倍以上。
而當地居民的血液中有毒金屬元素的含量也是正常人的好多倍。
有上萬名從業者因為電子垃圾導致生殖與神經系統受損,不少人因為吸入過多金屬鉛,而出現劇烈的頭疼和胃痙攣,更嚴重的人會得癌癥。
所有的新生兒里面,則有70%都是帶病出生的。
有一位33歲的加納人,因為父母都撿電子垃圾,結果他生下來一只手就沒有了,除了殘疾外,他雙眼布滿血絲,非常痛苦。而他自嘲這是上帝造成的畸形。
因為電子垃圾焚燒的影響,他出生后,雙眼就布滿血絲
最諷刺的是,加納是非洲有名的水果輸出國,但是長期焚燒電子垃圾將土地污染,生產出的水果也是有毒的。
結果,不但當地居民的健康受損,周圍一些國家的居民也受到間接影響。
每天,加納的醫院都要接收200到400名患病兒童,他們因為電子垃圾污染了肺部和皮膚,甚至連DNA都已經被改變。
由于長期在有毒的環境中生活,很多年輕人都難以活到25歲,當地男性的平均壽命只有42歲,女性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
不少加納人都希望政府不再接收電子垃圾,但加納政府雖然聲稱缺少相應的環保法,卻遲遲沒有推出相關的法律。
或許,在加納政府看來,讓更多的加納人生存下去,可能遠比健康和環境保護重要得多。
這才是真正的不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36氪經授權發布。原標題:《他們的黃金700年都挖不完,為什么偏偏要靠電子垃圾為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