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兜底創業VS職場35歲危機,打工人的魔幻現實
“35歲危機”,是橫在職場中年人心中的一根刺。
在崗位招聘要求中鮮明寫著“年齡35歲以下”已經見慣不怪,甚至公務員、事業單位、學校、國企等不招35歲以上的中年人。
而一些招聘里沒標明這個限制的,到篩選環節用各種理由推脫也是行業心照不宣的潛規則了。
這導致了不少職場中年人陷入不敢失業、不敢跳槽,還隨時面對企業“清退35歲以上員工”潛規則的窘境。沒辦法,上有老下有小、還有一堆房貸車貸賬單等著交,再難再累也只能忍氣吞聲。
職場35歲危機,疊加每年幾百萬的大學畢業生,讓就業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自我國1998年大學擴招以來,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創新高,2021全國高校畢業生更是高達909萬,預計今年將高達1076萬。
顯然,與精力充沛、學習能力強、工資要求更低且海量的年輕人相比,體力下降、缺乏激情、工資要求過高的職場中年人越來越沒有優勢。
不僅如此,即使是下海創業,大學生能獲得的資源與條件都遠非職場中年人相比,即使是前者在社會閱歷經驗上還如同一張白紙。
比如2月17日,為了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浙江政府可以豪氣地許諾:大學生想創業,可貸款10萬至50萬,如果創業失敗,貸款10萬以下的由政府代償,貸款10萬以上的部分政府代償80%。高校畢業生到浙江工作,可享受2萬至40萬不等的生活或購房租房補貼。
這個政策力度,可謂極其重磅,惹人眼紅。
無論政策到最后能否落地,對于無數正在陷入職場危機的中年人來說肯定心里不是滋味。
目前“躺平”、“抵制加班”、“慢就業”在雖然在職場流行,但絕大部分都是發生在年輕一代中,跟不敢失業的職場中年關系不大,但即使如此,職場中年的依然享受不到這些待遇。
這或許就是職場殘酷的一面。
01 互聯網的職場中年危機
據某招聘網站的數據調查,在所有行業中,互聯網從業者的35+危機位居所有行業之首,得票率高達67%,金融行業以31%的得票率位居第二,電子通信行業以30%的得票率排在第三,房地產和文教傳媒行業也以較高得票率進入前五。
35+危機現象最嚴重的五大行業,來源于獵聘網
這一數據,非常契合現實中的情況,除了房地產這種高收入行業因為普遍要求高顏值(這里普遍招的是銷售中介,建筑工人不會在網上招聘)外,其他行業都普遍要求高腦力和思維的活躍。
這導致了這些行業成為了35歲職場危機高發的“重災區”。
互聯網是一個瞬息萬變的行業,而面對變化,年輕人更愿意采取進攻的姿態,而老員工往往更為保守。為了擁抱行業日新月異的變化,國內外的互聯網公司都更青睞年輕員工,導致行業普遍年輕化。
2021年,字節跳動、拼多多員工平均年齡為27歲,美團、滴滴等新生代互聯網公司員工平均年齡均在30歲及以下。成立時間較久的互聯網巨頭中,騰訊的員工平均年齡也只有29歲,百度30歲,阿里巴巴31歲。
國外同樣如此,Statista曾在2017年統計,Facebook、領英、谷歌等互聯網巨頭員工的平均年齡均在30歲以下,蘋果、亞馬遜、雅虎等公司的雇員年齡在31至35歲之間。
在互聯網公司中,35歲以上的職場人如果尚未成為高管,又缺乏核心競爭力,那么就很可能成為公司優化的對象,而且他們失業后,往往難以在本行業找到心儀的工作,不得不換行業發展和接受就業落差。
在互聯網行業流傳著這樣的段子:被優化的35歲程序員做了外賣騎手,產品經理轉行去開滴滴專車,運維無奈改行當了淘寶店主,市場人員失業后賣起了保險,運營人員則靠做微商糊口。
網友對互聯網從業者的調侃
金融和通信電子行業是高收入和加班文化盛行的兩大行業,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公司往往更愿意用薪資要求更低的年輕人。再加上,35歲職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體力的下降和家庭責任的加重,加班方面肯定不如年輕人吃得消,這也使企業更青睞年輕勞動力。
至于房地產行業,隨著樓市高增長時代的一去不復返,整個行業已逐漸走向衰落。近20多年來,房地產行業經歷了轟轟烈烈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之后,已盛極而衰。近年來房企破產、裁員的消息不斷傳出,地產從業者的職場之路也走得愈發艱辛,許多地產人失業后被迫轉行重新找工作。
不過所幸的是也有行業更喜歡專業沉穩的職場老司機,講究“越老越吃香”。
調查顯示,在2021年企業發布的職位中,財富管理、企業IT服務、數據服務商、藥物研發、食品飲料、物聯網、智能家居、自動駕駛、投資、機器人等行業對擁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需求旺盛。
工作崗位方面,總經理、副總、銷售/人力/財務/技術總監、建筑工程管理/項目經理、架構師、高級建筑工程師等大量管理崗和高薪崗位,都要求應聘者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而這些崗位往往年薪高達30-70萬。
可見,在物聯網、智能家居、自動駕駛等諸多發展空間大的高科技行業,對于那些有專業技術和豐富工作經驗的人青睞有加;在財富管理、投資等需要大量知識和經驗積累的行業,也是越老越吃香;而大量的管理崗和專業技術崗都需要經驗豐富的職場老司機才能勝任。
02 如何對待35歲危機
保障和促進就業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在我國勞動人口平均年齡不斷上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大環境下,職場35歲危機等就業年齡歧視問題也應該被關注與重視。
畢竟,35歲的中年人不僅是社會的中流砥柱,還是家里的經濟支柱和父母、兒女的依靠。
更何況,無論從60歲的退休年齡,還是從近80歲的平均壽命來看,35歲都屬于正值壯年的黃金期,實在不應該被嫌棄。
但很多時候,現實并不是理論那樣的理想,社會整體就業機會減少,好崗位競爭增加,是整個時代發展過程中的客觀結果,不是一國政府不夠努力去提供就業環境。
并且現實社會肯定也是有收入水平的高低區別,以及合理的貧富差異結構。如果35歲+的職場中年不想困在固定崗位或者想獲取更好的收入,那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能力出圈,或者
可以發揮自己人脈資源廣、工作經驗豐富或專業技術優勢敢于創業也不失為一個方向。
只要有一顆勇于拼搏的心,總能找到一些好的出路。
03 尾聲
早在2012年,我國就出現了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那一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而后依然延續著這種趨勢。
近期國家衛健委發言人表示,隨著出生人口的下降,以及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上升,我國勞動人口紅利的機會窗口期即將關閉。
如果說是人口紅利催生出了35歲危機,那么當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時,35歲危機也會得到緩解。未來在勞動人口減少的大背景下,恐怕勞動力市場的天平也會逐漸反轉。
“人不會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這句話的重點以前是后半句,以后會是前半句。
但在這個時代潮流之下,當下陷入35歲職場危機的中年人們,還是要多想一想,未來合適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格隆匯財經熱點”(ID:glh_finance),作者:華子Nina,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