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亞馬遜這些費用都漲了
訪問36氪出海網站letschuhai.com,獲取更多全球商業相關資訊。
近期,一些亞馬遜賣家在開年沒等來大爆單的驚喜,反而被一張保險單糊了臉……
保險費用上漲,“千元時代”結束
前段時間,關于“亞馬遜人保的投保價爆漲1000塊”在不少跨境群流傳開來,引發賣家一片哀嚎。
一位亞馬遜賣家跟雨果菌反饋:“今天早上給新人的店鋪投保險,發現價格變成了2280元,去年11月的時候投保價格還是1280元,這次漲價來的猝不及防。”
雨果菌獲悉,此前亞馬遜保險還有方案一和方案二可供選擇,現在只剩方案二,且保險頁面顯示應亞馬遜要求不再提供有免賠方案。
其實早在去年8月,亞馬遜實行的保險新規政策,就把賣家們搞炸過一次。
一開始,亞馬遜通知的新規描述是:自2021年9月1日開始,賣家在亞馬遜連續三個月銷售額達到1萬美金就必須購買產品責任保險;時隔不久,亞馬遜又更新了保險政策——賣家在亞馬遜上單月銷售額達到1萬美金也需要購買產品責任保險。
保險政策的更新調整,對賣家而言意味著變相增加了運營成本,但又不得不買。畢竟作為亞馬遜明文規定要購買的政策,如不遵守平臺規定,大概率要承擔輕則禁售重則封號的風險。
目前,亞馬遜主要為賣家們推薦人民保險、華泰保險、平安保險和STARR史帶財保險這四大保險公司,大部分賣家都在這幾家保險公司處購買。
此前,雨果菌分別就保費問題咨詢了其余三家保險公司的客服,結果除平安保險明確表示“目前沒有漲價”外,另兩家保險公司的客服并未對此事進行正面回應。
不過,通過幾位賣家求證得知,在四家保險之中,人保的價格是相對便宜的,其它如史帶財險平均就要3-4K。因此就算現在人保漲價了,但實際上相比較其余三家而言,也還是屬于“相對便宜”的范疇。
而且除了亞馬遜保險漲價,縱觀這幾個月來亞馬遜頻頻出臺的費用調整政策,無不表明2022年的亞馬遜賣家,恐怕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
九成賣家成本上漲,平臺多項費用調整
從大賣到中小賣家,亞馬遜封號的浪潮還未退去,成本飛漲的警報再次拉響運營的警鐘。雨果菌在年前的調研數據顯示,與2020年相比,90%的賣家運營成本出現增長,有21%賣家的運營成本增長50%以上。成本的上漲,包含一系列內外因素,平臺費用調整則是其中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從2021年9月1日,亞馬遜開始向賣家收取新廣告管理費。
上個月18號,亞馬遜物流配送費用變更新規,將導致物流成本增長5.2%,部分商品在搬運和處置成本最高增幅甚至達到150%。
種種跡象表示,接下來亞馬遜賣家所要面對的,除了日益激勵的外部競爭壓力,自身的運營成本問題也不容小覷。
據國外研究院“Local Self-Reliance”于2021年年末發布的報告顯示,在過去的兩年里,亞馬遜向第三方賣家收取的費用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如按照折算費用比計算,2014年,第三方賣家的站內費用比是19%,2018年為30%,然而到2021年,比例已高達34%。
此前就有大賣在網上曬出了近兩年亞馬遜的收益圖,通過對比發現,該大賣的同期利潤率比下降了20%左右。
一些賣家表示,平臺費用的調整對他們新一年的產品研發、選擇、準備和運輸提出了新的要求。產品選擇是否恰當,以及貨物標準尺寸和重量的控制將影響投資成本。例如,一旦產品無法銷售或銷量較低,后續加工成本將不會是以前的價格。
“21年幸幸苦苦干一年,回過頭來才發現數據利潤率竟然只有14.8%,銀行賬戶里面空空的反而是賺了一堆在美國趴著的庫存,再加上配送費上漲,每個月最少都要掉35%的利潤。”某賣家無奈說道。
正如上面這位賣家所訴,有業內人士曾算過這樣一筆賬,亞馬遜運營的成本支出來自以下幾種:采購成本15%-20%;歐洲VAT費用20%;頭程運費17%-20%;運營成本5%;廣告成本5%;亞馬遜傭金 + 配送費差不多是35%-40%;
這么算下來,最終賣家的產品利潤率至少也要達到130%,不然基本無利潤空間。
而且,就今年實行的物流配送費上漲調整,一位資深賣家分析:配送費倉促費用升高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是由于今年新加入賣家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目前倉庫能夠接納的庫存容納限度,可以預見的是,后面每年配送費倉促費還會繼續不斷的上漲。
盈利壓力大,賣家的“籃子”要夠多
如何在2022年抓住新機遇,穩住局勢,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控制住成本,謀求生存空間,已成為今年亞馬遜賣家的重中之重。
對此,行業人士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包裝的改進,尋找更多物流商,選品往品質好、售價高的產品靠,不再盲目投CPC,尤其是低價有銷量的主打產品,更要注重優化產品的尺寸和實重,這樣帶來的效益更大。
作為亞馬遜賣家,北美市場雖然體量大,但也存在著賣家多、競爭壓力大,內卷嚴重、成本高的問題。因此有賣家建議,不妨嘗試開拓新站點如歐洲站和日本站,雖然體量比北美小很多,但是相對競爭度也會小很多,流量成本更低,利潤率顯然要健康很多。
此外,嘗試多平臺運營的模式,提高公司抗風險能力和降低邊際成本。多平臺如果轉得動的話,周轉速度更快,也多一些渠道分銷量大的定制款產品或者滯銷品。
實際上,不只是亞馬遜,整個跨境電商行業的運營成本都在上漲,內卷厲害,此時還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的做法風險太高。因此,不妨多放幾個籃子,悲不過東邊不亮西邊亮,喜則是百花齊放賺翻天。
編者按: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雨果網(ID:cifnews)”,36氪經授權發布。
尋求報道、與作者交流、商務合作、投稿轉載,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36氪出海”,點擊菜單欄-聯系我們-合作需求,掃碼填寫表單,與我們聯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