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價低了,觀眾會重回影院嗎?
2月7日晚,在春節檔落下帷幕之后,影片《長津湖之水門橋》宣布自2月11日起下調影片票房結算標準。通知中“特別說明”的一欄寫著:電影票價屬于市場調節價,銷售價格由影院自行制定。
也就是說,票價能不能真正降下來,還是一種市場行為。
觀眾每年都在吐槽票價高,但今年,不滿的聲音格外大。春節檔觀影人次相較去年下滑近30%,最直接有力地說明了,觀眾的觀影熱情大不如前了,或許春節的電影票再也不是“怎么漲都真香”的香餑餑了。
毒眸和幾位來自全國不同城市的影院經理聊了聊,試圖探討春節檔電影票背后的定價機制與潛藏邏輯。可以發現,在所有有關票價貴的報道中,“影院短視”是高頻詞匯,但這種“短視”的背后,可能是影院長期以來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而導致的。如何解決影院面臨的問題,并對電影票這一類自由定價權較高的商品,形成更為科學規范的事前定價機制,是行業下一步亟待解決的難題。
1 電影票怎么定價?
或許大部分經常買票看電影的觀眾都并不了解,一張電影票的價格是如何定出來的。
首先,每部影片在發行時有“最低發行價”,即《長津湖之水門橋》在通知中提到的“票房結算標準”。影院一般以最低發行價為底,往上加固定的數額作為一般售價。這個數額是每個影院或者院線,根據自己面向不同客群的定位,設定的一套固定標準。“比如我們影院是開在社區周圍的,不是開在那種商圈里的,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比較低,所以定價也會比較低。”有影院經理舉例道。
當然,影片與影片之間也存在個體差異。比如片長較長的影片,能排的場次更少,因此相應的每場的票價也會更高。又如一些熱門的、重量級的影片,也會短暫形成供不應求的市場關系,自然也有專門提價的空間。比如《復仇者聯盟4》,并非大檔期上映,但因影片本身的強吸引力,也鬧出過200塊一張票的場面,引發輿論嘩然。
在常規定價之外,每到重大檔期,情況就會變得更加特殊。
比如影片的最低發行價有可能就會高于平常。據鳳凰網報道,今年有6部春節檔影片的最低發行價相較于去年多了5元,這相當于讓全國影票售價的基準線就直接上調了5元,自然成為了平均票價飆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圖片來自鳳凰網
2月5日,《狙擊手》宣布將最低發行價,又降回來5元,A類城市(北上廣深)最低35元,B類城市最低30元;7日,《長津湖之水門橋》跟進,全國統一調整至30元(IMAX、杜比等影票除外)。
但最低發行價對影院的實際定價影響力度有限。有影院經理透露,“最低發行價下調,如果要看全國平均票價的話,那肯定是有影響的。因為有部分影院的定價策略本身就是貼著最低發行價定的,所以這個價格對這部分影院的票價來說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對于其他大部分要加價的影院來說,最低發行價的調整還是不會直接作用于他們自身定價的調整的,該影院經理表示,“價格變不變還是看自己(影院)的市場反饋”。
除了最低發行價的變動,檔期的定價相對于平時而言,更講求區域聯動。某影院經理透露,檔期開始半個月前,同城的影院一般會有一個討論會,參照一下去年的平均票價、上座率等數據,判斷一下今年的定價區間。但今年春節檔中,“因為我們影院在城市里排在中游左右,頭部影城今年他們定價的時候把價格定的有點高,所以開會的時候就想著讓大家一起跟上,就造成了普遍都偏高了的局面。”
另外,成本因素也是可能的考慮維度之一。根據藝恩發布的《2021年中國電影放映市場報告》顯示,2021年年票房在300萬以下的影院占59%,基層影院盈利水平仍未回到疫情前的狀態。加之去年暑期檔的缺失,使得大檔期的收益承壓。有影院經理表示,“這既是為去年的損失回 回血,也是為了今年的收入先打個底。”
但也有影院經理對這一邏輯表示反對:“不管我過去一年是賺了虧了,春節檔我如果能多賺為什么不多賺呢?誰嫌錢多呢?本質上還是一開始覺得春節檔行情好啊。”
這揭示了影院最終定價的核心因素——供求關系博弈。一個影院的影廳數量、座位數量是固定的,在平日不滿座時,自然不會將票價漲得太高,以吸引觀眾入場為先。但每年的春節檔中,尤其是大年初一這天,許多影院過去常面臨的情況是座無虛席,供不應求。春節看電影,表面上已經成為了一種“剛需”。在這樣的前提下,提升價格,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影院進一步提升春節檔收入的辦法。
只不過,什么樣的票價會超過老百姓春節觀影的心理極限,沒有人有標準答案。如果結合今年以前的春節檔數據來看,這個答案只會是:還有上升空間。
不過,這也只是影院定價層面的考慮因素,如果從受眾感知層面來看,則還要再考慮上票補的維度。2019年春節檔,按政策規定票補最低補至19.9元;2021年春節檔,所有的2D影片補貼11.1元,3D影片補貼15.1元,票補力度逐年減弱。過去片方投入到票補當中的費用,在今年春節檔也被更多地應用于向電影院買場次、買排片上了。
因此,對于觀眾來說,買到手的春節檔票價,這兩年升漲得幅度越來越大了。但在影院定價時,實際上年與年之間的價格提升幅度沒有這么大差距,只不過前些年由于票補的存在掩蓋了這一漲幅。
至此,或許我們可以試圖總結今年春節檔票價如此之高的原因:影院或院線端一開始對市場供求關系的錯誤預估。但這種“錯誤預估”,并不是毫無理由的,還得從去年這個特殊的春節檔說起。
2 今年為什么特別貴?
2021年的春節檔,從各個維度上來說,都是不可復制的。在有了今年的春節檔對比之后,這個說法顯得更加確定。只不過在今年開始之前,或許大部分從業者都以為,這不過是每年都在上漲的曲線途徑的一站罷了。
由于2020年春節檔的缺位,部分前一年的春節檔大片押后至2021年上映,使得2021年春節檔收獲了兩年的影片儲備。觀眾失去了一年春節檔,亟待從疫情回歸常態的心情,也是無法復刻的。《唐人街探案3》破歷史紀錄的想看人數和預售票房,便是觀影期待累積兩年的例證。
影片的供給同樣意外擊中了大眾情緒。《你好!李煥英》既有春節檔必備的喜劇元素,同時押中親情題材,一度開啟了去年一整年的親情片風潮,在歡笑與眼淚齊飛中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大眾口碑基礎。
同時,2021年的大年初三,是情人節,雙節加成的效應,使得去年初三的票房、票價、觀影人次相較于初二均實現了逆跌。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種情況。去年初三的全國平均票價達到了50.2元,比初一的49.1元還要更高,但票房成績尚佳,不少影院仍是一番供不應求的景象。有影院經理表示,正是去年初三的這一番試探,讓不少從業者認為,票價仍有大幅的上漲空間。
因此,盡管去年已經因為票價的上漲引發公眾不少的反對聲,但由于雙年加成的觀影期待值、押中情緒的影片供給、雙節加成的消費欲望,眾多“天時”“地利”等因素綜合在一起,才有了觀影人次并未下滑的“人和”。這是一年特殊的春節檔,當時只道是尋常。
影院對去年形勢的過度樂觀,直接導致了今年春節檔預售階段的激進。正常在預售階段,票價是階梯式上漲的,據影院經理所述,“一般是先不要把票價定那么高,先賣一賣,到30%、40%左右上座率的時候,再往上漲一漲,等到慢慢這個座位快賣的差不多了,臨近大年初一的時候我再漲一漲。”
但今年春節檔,在預售階段就直接頂到了最高票價,并沒有采用過往階梯式上漲的方式。資料顯示,1月25日預售開啟四天,當時全國預售的平均票價為57.6元,甚至比大年初一最終的全國平均票價56.1元還要更高,這完全不符合過去預售時循序漸進的思路。
但結果證明,這一票價已經超出了大眾的心理極限,從預售一直到檔期結束,票房和觀影人次相較去年均有所下滑。在形成這樣錯誤判斷的背后,有從業者表示,這與影院中層人才的流失脫不開干系,“疫情使得影院的人才流失很嚴重,現在還在做電影院的,要不然就是以前的老人,升到一定位置比較懈怠了,要不然就是基層的服務人員,中層的管理者,尤其是具備專業市場分析能力的人,太缺乏了。”
這是影院行業多年以來的隱疾,在疫情出現之后變得愈發嚴重。與電影主創不同,影院行業幾乎沒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體系,最早從事影院行業的從業者們,大多是從基礎工作做起來,或者從其他消費、零售行業轉行而來,且影院管理者的薪資待遇和職業發展空間均較為有限,再加上影院疫情期間長時間停工,更是流失了不少經驗豐富的多年從業者。
2020年6月,影院尚未復工期間,毒眸就曾對來自全國各地的近400位影院從業者展開調查,其中54.2%的受訪影院都進行過裁員,78%的影院都進行過降薪。如果說基層的從業人員在復工后仍能重新招聘,可專業要求更高的中層管理者,卻并非一時一刻能培養起來或吸引回流的。
因此,表面是簡單的市場決策失誤,但背后是行業將長期面臨的結構性難題。同時,今年春節檔高票價的“出圈”,對整個行業生態的影響,也是更為深遠的。
3 降價還有用嗎?
實際上,從大年初三開始,便已經有相關部門呼吁“科學定價”的消息傳出。幾部春節檔影片的最低發行價也隨后進行了調整。
但這些動作,在影院經理們看來,實際影響都較為有限:“最終定價權還是掌握在電影院自己手里,目前來說沒有什么手段可以對所有電影院的定價采取強制措施,更多的還是需要影院結合市場反饋自行降價。”
部分從業者對外部調控手段不以為然,但結合市場反饋來看,的確需要自主降價以挽回流失的人次。有院線經理對毒眸表示,在大年初一,意識到了觀影人次的下滑之后,從初二開始便迅速對票價作出了相應調整,整個春節檔的票價降幅平均在5-15元之間,但對觀眾的挽回效果有限。
數據來自燈塔專業版
從宏觀數據上也不難看出,今年春節檔單日觀影人次相較于去年的降幅,實際上票價漲幅最高的大年初一,反而是最少的。初一之后的每一天,同比去年的降幅都要更大。而票價卻是從初一之后直線下降的,初六的全國平均票價已經接近去年初一的水平了,降了6.5元,同比去年初一至初六僅降了1.8元,甚至中途還有漲價。
由此可以顯著說明,票價的下調并沒能挽回已損失的觀影人次,觀眾對電影票的欲望“下頭”只在一瞬間,但要重建起來則需要十分漫長的過程。有影院經理表示,“電影從業人員,可能每天會盯著電影這些事兒,但對于普通觀眾來講,他們不是影迷,降不降價沒有這么敏感的。他可能初一的時候打開手機一看,票價這么高,那我們今年不看電影了,之后再降不降價,對這類人其實是觸達不到的,他們不會再對電影關心。”
如今,春節假期已過,平均票價回落到44.8元的正常值,但普通觀眾對“天價影票”的印象不知何時才能得到扭轉。亡羊補牢并非良策,未雨綢繆才是正解。電影行業需要從機制構建的層面入手,為市場構建環境,為影院降票價提供前提。
在昨日進行的2022年春節檔電影現象專家研討會上,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建議:“用觀影人次的指標匹配票房,成為電影產業的核心指標。因為觀影人次的指標,能在更大程度上反映電影產業的一些基本特性,特別是影院的一些特性。這樣能夠形成更良性的一個機制,一方面抓創作,提高質量,另外一方面抓高水平市場體系建設,抓觀影群體的培養。”
從低價票時代走到現在,電影票價過去曾是中國觀眾踏足影院的重要推力,而在今天和未來,但愿它不會成為阻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劉南豆,編輯:張穎,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