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來拍雪花,怎么就這么難?
最近這段時間,伴隨著大范圍的強雨雪天氣到來,不少身處南方的小伙伴在春節期間想必都感受了一把大雪紛飛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打雪仗、堆雪人外,許多朋友顯然也會想要記錄下這難得的雪景了。
當然,如果你只想拍下一般意義上的“雪景”,那么大概并不會有多大的難度。畢竟白花花的雪地本就有著極強的反光能力,即便是陰天、就算是使用的是入門級的機型,照理來說雪地里的照片效果也差不到哪去。
但如果你突發奇想,想要用手機拍攝來傳說中造型多變、結構精巧的雪花,那么可能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難度遠大于想象的課題。
為什么用手機拍雪花會如此困難?首先大家都能理解的一點在于,雪花本身是一個極其微小的結構,同時由于它本質上是精密的冰晶,所以這就意味著它的顏色其實并非白色,而是接近透明的色彩。
手機主攝近距離拍雪會發現對不上焦?這很正常
說到這里,相信一些對于手機拍攝硬件略有了解的朋友都反應過來了,對于本身體積超小,同時還透明、還反光強烈的物體來說,幾乎所有機型的主攝像頭都是不可能起作用的。一是因為主攝的放大倍率太低,壓根就看不清雪花的微觀結構;二是因為在低放大倍率的情況下,CMOS壓根就沒法在可能只比一個像素略微大一點的物體上對上焦——何況它還反光、還是透明的。
那么,如果我們使用手機的“微距鏡頭”,是否就能拍到雪花了呢?理論上其實是可以的。因為現在有部分機型配備的超微距鏡頭,的確具備30倍、40倍,甚至60倍的放大能力,并且它們的對焦結構也往往專為“緊貼著被攝物拍照”做了特別設計。
運用帶有顯微鏡副攝的機型,可以拍到……雪花融化后的樣子
如果你真的這樣去嘗試了就會發現,這依然是不可能的。為什么?因為在手機里除了SoC外,攝像頭在工作時其實也屬于能耗較高的部件。雖然你可能完全感覺不到,但如果將正在工作中的微距攝像頭湊近雪花,那么它幾乎是瞬間就會融化,并破壞雪花的結構。所以最終拍到的很可能只是一灘水,或是一堆半融化狀態的冰晶顆粒,壓根就看不出雪花原來的形狀。
那么真正可行的解決方案,其實也就呼之欲出了。要想用手機拍到雪花的細節,我們必須要將機身遠離被攝的雪花,使其保持低溫狀態,同時手機(鏡頭)又要能提供足夠高的放大倍率,以及足夠強的對焦性能。換而言之,高倍率放大、同時還具備強微距拍攝能力的長焦鏡頭,才是“拍雪花”的唯一辦法。
然而,當我們抱著這樣的期望縱觀整個手機行業就會發現,同時具備“高放大倍率”和“強微距對焦設計”的長焦鏡頭,幾乎是不存在的。
在單反上,“長焦微距頭”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產品形態
為什么會這樣,是長焦鏡頭在結構上不兼容高性能對焦方案嗎?并非如此。實際上,如果使用過單反相機就會知道,許多高品質長焦鏡頭都具備強悍的微距拍攝能力。這是因為“長焦”本來就不等于“望遠”,在單反上使用長焦頭對近距離的被攝物體進行高倍率放大、然后拍攝細微結構,其實是一種并不少見的用法。
而進一步地來說,在目前現有已發售的智能手機中,我們也的確找到了極為個別的、同時具備10倍物理長焦鏡頭,以及(長焦副攝)全像素雙核對焦功能的機型,并在不依賴任何輔助設備的情況下,使用它拍攝出了細微的、雪花邊緣的冰晶形狀。這其實也進一步地說明了,“高放大倍率”和“強微距能力”的設計,在手機的長焦鏡頭上是完全可以共存的。對于有相關需求的消費者來說,這樣的機型可以提供更接近于專業相機的高倍率微距拍攝能力,確實是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這已經是我們用手機能拍到的最明顯的、未融化的雪花了
然而如此一來,真正的問題其實也就出現了。如果對于智能手機來說,“微距”其實是完全可以兼容“長焦副攝”的話,那么為什么市面上絕大多數機型的長焦鏡頭,都不具備強有力的對焦設計、不能拍攝微距物體呢?
不得不說,成本自然是其中的一大因素。以我們所使用的這款機型為例,它之所以長焦頭有強微距能力,是因為其所有的副攝(包括超廣角、3倍人像、10倍長焦)全部都用上了雙核對焦CMOS的原因。而這當然成本不低,實際上這款機型當初的發布價奔著五位數而去,本身就注定了不可能是什么大眾機型。
其次,不得不說,商品的宣傳需求和“思維定勢”同樣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這方面很典型的一個證據就在于各家的新機發布會上,一到演示新機的“長焦能力”的環節,廠商要么是拍大山、要么是拍大樓,基本上演示的都是各種“望遠”的場景。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相關的產品經理或研發人員可能確實就沒考慮過,有部分消費者還有著用“長焦頭”近距離(放大)拍攝微小物體的需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迎合“主流”需求,采用成本更低、但宣傳也不會被大多數消費者挑出毛病的“純望遠長焦副攝”,自然也就成為了絕大多數機型的選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