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智行的重要股東,竟獨家投資了離職員工創業項目
自信真強,格局真大。
說的是小馬智行,講的是彭軍和樓教主。
這不,一家剛創辦的自動駕駛卡車公司,獲得了五源資本的近千萬美元天使投資。
這跟小馬智行又有什么關系?
五源資本,小馬智行的A輪領投方,紅杉和IDG之后的重要早期股東。
而被投的新自動駕駛公司——擎天智卡——出自小馬智行,創始團隊是參與小馬智行/智卡創業的核心技術骨干。
一個叫潘震皓,一個叫孫又晗。
都是樓教主在編程競賽圈的老友,還都是出自江蘇的NOI(全國信息學奧賽)金牌選手。
原本技術人才出走單干,也不稀奇。不過江湖嘛,人情世故無處不在。
這么說吧,五源投擎天,不可能沒有知會小馬。畢竟此例一開,同賽道競爭事小,軍心浮動事大。
更早之前,巨頭也好,獨角獸公司也罷,撕破臉的居多,施壓的不少,宣布江湖追殺的也不是沒有……
所以這樣一則融資進展,可真不簡單。
自動駕駛新玩家:擎天智卡
擎天智卡,創辦于2021年11月的公司,主打自動駕駛卡車技術研發,瞄準干線物流市場,目前團隊規模近20人。
五源的官方公告中說,初創團隊成員,均具有資深的自動駕駛從業經驗。
而更受關注的,還是兩位創始人。
潘震皓(Frank Pan),小馬智行12號員工,離職前是卡車業務小馬智卡CTO。
孫又晗,之前是小馬美國團隊規劃控制負責人。
潘、孫二人,也是OI競賽圈老友,是同年的江蘇老鄉。
潘震皓來自蘇州中學,2004年全國信息學奧賽一等獎——同榜的是后來的姚班第一鬲融。潘震皓憑著NOI金牌,保送清華計算機系,在清華獲得碩士學位。
2012年入職Google,后來在2017年收到彭軍和樓教主號召,從Google加盟了小馬智行。
潘震皓在小馬內部,負責過一段時間灣區的路測項目,后來智卡業務獨立,任職CTO。
據說在小馬內部,Frank有公認的技術能力,但性格特點也很鮮明。
孫又晗之前則相對低調,他出自常州中學,與潘震皓同一年獲獎保送清華,后來留學哥倫比亞大學,一度在微軟和Facebook工作,2019年加入小馬智行,負責智卡業務在美國的規劃和控制。
在對外介紹中,潘震皓表示,當下自動駕駛卡車行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行業格局和商業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定勢。這也是擎天智卡等初創公司的機會所在。
潘還認為,在現有物流行業里,干線運輸往往配備2-3個駕駛員。在自動駕駛系統的幫助下,即便保留1個駕駛員,自動駕駛卡車的商業模式仍然成立,能夠極大緩解行業疲勞駕駛、人力成本高昂的痛點。
而這種認知和路線,基本也是小馬智卡探索和落地中,達成的共識。
當然,也是全球自動駕駛第一股圖森未來已經實踐證明了的路徑。
但問題是,潘孫二人,以及已經浮出水面的千掛科技,為啥會從小馬智行分化出來獨立創業?
原因很復雜,但歸結起來不外乎兩方面。
一方面是外因。核心是小馬智行在2021年經受的挑戰,當時原計劃的在美IPO計劃調整,需要對資源進行針對性調整來應對變化。
具體到卡車業務,獨立建制,也獨立建了研發,或許最初是有長遠分拆的打算,但在當時的時間點,就面臨資源重構和集中——比較在核心技術研發上,乘用和貨運,本就長在一條主干上,又何必重復造輪子?
但外因影響,內部重構就會帶來新挑戰。
比如之前已經在智卡BU的CTO、負責人,回答研發中臺架構內,置于何處?
所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內因。
眾所周知,小馬智行(可能是)技術天才濃度最高的公司,此情此景之下,加之圖森成功上市帶來的沖擊,能不春心思動?
更何況一直以來,或許這些人也不缺offer和外部VC的誘惑。
1000億美元的公司很難,100億美元的估值也挑戰很大,但趁著技術門檻仍然存在,獨立搞個10億美元的公司,個人的回報,可能會更大。
很基礎的數學題,很好算。
對于小馬智行:疾風知勁草
不好算的是什么?
個人情感。
自動駕駛江湖時間不算長,愛情情仇的故事一樁接一樁,算了吧的時候并不多。
小馬智行這樣,能夠“接納”關鍵股東投資離職員工創業的,更罕見。
有沒有可能,是小馬智行在“資本”面前沒得選。
有可能,但就智能車參考了解,主要還是彭軍和樓教主,對此胸懷廣大,看得很開。
一方面,小馬智行創業這5年,嘯聚起一幫技術天才,中間離職和變動的也并非沒有,但再見時候不至于紅著臉,甚至還有業務往來。
另一方面,小馬智行內部也有“奇葩”招人的“潛規則”,手里沒幾個offer,不是業內哄搶的人才,還不一定看得對眼。
彭軍和樓教主,從創業開始也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胸襟和格局。
在早期被常問及行業競爭時,談論最多的還是這個領域還不到內卷的時候,還處于做大蛋糕階段,比拼的還是更快更強的技術推進能力,以及產品落地速度。
這種思考方式,也體現在人才和員工問題上。
如果光看小馬智行的工作環境和待遇,有時候慷慨得不像一家創業公司。很多Google過來的員工,甚至不會感受到“創業”的不同。
還有員工離職后,周身物件所穿所用,還都帶著pony.ai的logo。
按照有員工回憶后概括的說法是:除了鞋,好像什么都發……連帶pony.ai的襪子都發過。
不過,這種“慷慨”倒并不意味著小馬智行公司“鋪張”。在更多方面,又節儉得不像估值最高的自動駕駛獨角獸。
最核心原因,還是基于人才出發的本質認知,技術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最后就是人才本身。
頂尖人才唯一的缺點,只是貴。
然而,也正是這種頂尖人才的吸引力,在2021年外部變化沖擊時,自然也要承擔相應的反作用力。
從外部看來,自2016年創業開始,小馬智行一路高歌猛進、順風順水,于是顯得剛過去的2021年如此具有挑戰。
不過據說,創始人們對此依然看得很開。
他們的認知是,疾風知勁草,不經歷逆境,又怎么檢驗順境里蜂擁而至的人才?
嗯,自信很強,格局也是真不一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能車參考”(ID:AI4Auto),作者:LG,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