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蔚來入局車險業務,為消費者為利益更為自動駕駛

    近日,又有一家車企涉足車險領域。企查查數據顯示,蔚來控股有限公司在2022年1月19日成立了一家名為蔚來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的保險公司。從股權結構上來看,這家保險公司由蔚來控股有限公司全資控股,公司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經營范圍包括了保險經紀業務、保險代理業務以及保險兼業代理業務。

    數據來源:企查查

    值得一提的是,蔚來汽車此前就曾在官方App上針對新能源車型專屬保險漲價,對服務無憂與保險無憂2021版帶來的影響發表了聲明。在小雷看來,蔚來此次成立保險經紀公司,正是為了優化當下新能源汽車的保險方案。要知道,蔚來一向以“海底撈”式的服務著稱,可以預見,它未來應該會推出專門針對蔚來汽車的專屬保險產品。

    車企扎堆進入車險行業

    小雷之所以會在文章開頭加一個“又”字,是因為近年來親身涉足車險領域的車企不在少數,而剛剛成立保險公司的蔚來只是其中之一。

    2020年8月份,特斯拉就在上海注冊了特斯拉保險經紀公司,注冊資本也是5000萬元,這家公司的成立可以說是特斯拉在中國保險行業的起點。事實上它從2016年開始就先后在澳大利亞、中國香港以及美國加州啟動了InsureMyTesla計劃,推出了專屬于特斯拉用戶的車險服務。

    2018年9月份,一直以特斯拉為榜樣的小鵬汽車也成立了廣州小鵬汽車保險代理有限公司,開始涉足汽車保險領域。到目前為止,僅在造車新勢力當中,就已經有特斯拉、小鵬汽車以及蔚來三家車企涉足保險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特斯拉、小鵬汽車、蔚來都注冊了保險公司,但是它們還需要拿到保險監管部門的經紀業務資質,才算是真正邁入了國內保險行業的門檻,這也是特斯拉、小鵬汽車成立了保險公司之后遲遲沒有動靜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它們從科技領域跨越到汽車領域算是一次跨界,而它們從汽車領域涉足到保險領域又算是一次跨界。對于車企涉足保險領域,股神巴菲特曾經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年度總結大會上曾經說過,車企開展保險業務的難度并不亞于保險公司跨界做汽車。

    顯然,能否順利開展車險業務對于車企而言也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那么問題來了,此前車險業務在第三方的保險公司當中一直都有一套成熟的體系,為什么車企要突然入局車險業務,與體量龐大的保險公司展開競爭呢?

    車企為何扎堆布局車險業務

    在小雷看來,車企之所以會扎堆布局車險業務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傳統車險已經不再適合智能新能源汽車;其二,布局車險業務有利可圖;其三,想要發展高階自動駕駛,車險業務必須要把控在車企自己手中。

    1.新能源汽車需要專屬車險

    此前的保險條款是為傳統燃油車定制,其中很多條款并沒有考慮到智能汽車時代的新能源汽車。例如,在車險當中有一項叫做“發動機特別損失險”的險種,但是純電動汽車并沒有發動機,因此并不在理賠范圍內。

    另一方面,電池、電機、電控的成本約占純電動汽車全車成本的60%以上。這也就意味著一旦純電動汽車三電系統遭遇進水故障,那么它將要面臨的是更高的維修成本以及二手車殘值折損。

    從出險頻率來看,中國銀保信統計數據顯示,從2016-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整體出險頻率比傳統燃油車高3.6%,家用新能源汽車出險頻率更是比傳統燃油車高出9.3%。目前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高達85%,導致整個車險業務都面臨著承保虧損的壓力。

    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不僅僅是消費者多花了很多不必要的冤枉錢,就連保險公司也不愿意為新能源汽車承保。因此,在小雷看來,特斯拉、小鵬汽車、蔚來紛紛布局車險業務,是因為新能源汽車時代需要一份專屬于新能源汽車的保險。

    直到2021年12月14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正式上線,新能源汽車才有了專屬的保險條款。這一條款包含了新能源汽車損失保險、新能源汽車第三者責任保險、新能源汽車車上人員責任險三大主險和13項附加險,突出了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的構造特征。

    然而,這一條款的上線直接導致了不少新能源汽車保費上調,讓不少新能源汽車用戶怨聲載道,表示“買電車省去的加油錢都被保險拉回去了”。其中,特斯拉車輛保費上漲幅度平均在10%左右,高性能版本車型保費上漲幅度在20%以內,而小鵬汽車全線車型的平均漲幅也達到了2.9%-18.2%。

    新能源汽車需要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這是消費端的需求,而車企作為注重盈利的商家,它們紛紛布局的車險同樣也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2.車險千億級市場讓車企垂涎不止

    盡管新能源汽車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瘋狂崛起,但是目前傳統燃油車仍然主導著中國的汽車市場。易車研究院調研報告顯示,2011-2020年中國車險保費收入突破了8千億元。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從保有量上來看,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了784萬輛,占我國汽車總量的2.6%。同時,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有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或將提前實現2025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由此帶來的新能源車險增速也將超預期。中再產險根據存量傳統燃油車的報廢期限等測算,到2035年,預計全行業新能源車險年度保費將提升至2000億元左右。

    在傳統車險領域,第三方保險公司有著龐大的客戶基礎和深厚的行業底蘊,但是在智能新能源汽車領域,小雷認為涉足車險業務的車企與傳統保險公司差距并不大。另外,相較于壽險而言,車險的利潤也并不高。因此,車險對于傳統保險公司來說就像是一根“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事實上隨著新能源車型的到來,車險之于保險公司而言是雞肋,消費者對車企直營保險的呼聲也已經變得越來越強。調研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有購買車企直營車險業務意愿的中國汽車保險用戶比例高達66.44%,是不考慮購買車企直營車險業務用戶的兩倍。

    顯然,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車企入局車險行業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眾望所歸。汽車電動化還只是未來汽車其中的一個技術方面,未來汽車的另一個技術方面同樣也需要車企直營保險來做支撐,它就是自動駕駛。

    3.自營車險是自動駕駛的門檻

    事實上近十年飛速發展的不只是新能源汽車,還有自動駕駛技術。然而,自動駕駛技術又與續航能力一路披荊斬棘的新能源汽車不同,前者的發展歷程頗為坎坷。在小雷看來,阻礙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并非技術本身,而是長期停滯不前的政策。政策所擔憂的又是在人工駕駛轉換到自動駕駛這個過程當中的責任劃分。

    雖然自動駕駛技術也已經經歷了十數年的發展,但是在2020年以前全球自動駕駛領域都沒有一套明確的責任劃分標準。這樣的情況導致了許多浮夸宣傳的車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誤導了消費者,甚至釀成了不少重大事故。

    直到2020年9月份,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SAE)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更新了自動駕駛技術分級標準,將自動駕駛技術進行了明確的責任劃分,才避免了車企濫用“自動駕駛”這一專業術語進行宣傳的花招。

    我們可以從《SAE駕駛自動化分級》中看到,它將L0-L2級別的系統定義成了“駕駛員輔助系統”,將L3-L5級別系統稱之為“自動駕駛系統”。這樣的定義也就意味著在L2到L3之間有一條難以逾越的責任鴻溝。L2與L3級別自動駕駛的區別主要在與事故后的責任劃分,而事故發生后的責任說白了就是索賠。

    目前的自動駕駛技術正處在責任劃分的關鍵階段,L2、L3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事故風險不亞于新能源汽車自燃。要知道,在國標的強制要求下,新能源汽車即便是發生了熱失控,新能源汽車也必須要為用戶爭取5分鐘不起火的逃生時間,而自動駕駛技術的失效則極有可能會直接導致嚴重的交通事故。

    在小雷看來,L3級既是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瓶頸,也是自動駕駛發展過程中最尷尬的階段。車企必須要確保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的可靠性,但是又容許它在可預知的情況下存在失效接管的可能性。

    要知道,即便是在面對自燃率低于傳統燃油車的新能源汽車時,傳統保險公司都不愿意承擔新能源汽車自燃和泡水的風險。因此,一旦智能汽車進入了可靠性存疑的L3級別自動駕駛時代,L3級自動駕駛汽車的這些不確定因素必將直接導致搭載這些技術的車型保費飆升。

    為了發展自動駕駛技術,為了降低保險費率,也為了降低自動駕駛事故發生后的處理成本,車企需要把事故風險與責任包攬到自己身上。那么,車企布局車險業務之后會給智能新能源汽車保險帶來哪些改變呢?

    車企入局,車險將發生質變

    盡管特斯拉、小鵬,以及蔚來都已經成立了保險公司,但是真正入局保險領域不僅要獲得有關部門的資質,還面臨著合規、方案、定價、定責以及多責任交叉等多重難點,導致了它們進軍國內車險領域的大計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特斯拉在海外實行的InsureMyTesla計劃卻堪稱智能電動車時代保險的典范。因此,我們或許能夠在特斯拉的保險方案上看出未來智能電動汽車格局的些許端倪。

    特斯拉官網信息顯示,從今年1月份開始,它已經在美國部分地區上線了新的保險計劃,將陸續提供特斯拉自營保險。由于特斯拉對自家車型了如指掌,并且少了第三方保險公司在中間賺差價,特斯拉自營保險比第三方保險公司價格便宜20%-30%,并且用戶還可以按月靈活購買保險。

    另外,特斯拉自營保險與傳統車險的定價規則截然不同。眾所周知,傳統車險的定價規則是根據車型的定價、出險次數以及車齡計算出來的,并不能識別車主差異。特斯拉自營車險則是充分利用了產品的智能化優勢,根據車輛的使用時間、里程以及駕駛者的習慣進行設計,針對不同的車主給出不同的定價。

    在小雷看來,包括小鵬汽車、蔚來在內,目前絕大多數主打智能化的造車新勢力都能夠達到像特斯拉一樣將保險價格精確到人的效果。因此,有特斯拉在前帶路,中國車企入局車險領域也會相對容易一些,而這些都是缺少數據支撐的傳統保險公司無法做到的。

    在經營模式方面,和保養、升級一樣同為剛需的車險將會成為車企連接車主的第三條線。要知道,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車企靠賣車獲取的利潤已經越來越少,它只能從軟件與服務層面“撈錢”。蔚來車企將以車險為入口,打通車主用車生命全周期,培養新的業務模式和增長空間。

    車企通過與用戶直連互通提升用戶黏性和品牌忠誠度,從單純的汽車制造走向制造、銷售、金融服務、理賠維修等一站式服務提供商,車險的剛需、理賠的高頻,為車企打造車主服務生態提供了重要抓手。

    另外,如今由第三方傳統保險公司主導的新能源汽車車險漲價,勸退了不少原本計劃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如果車企在入局車險領域之后都能夠像特斯拉一樣降低用戶購買保險的成本,那么對提升新能源汽車用戶的士氣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換而言之,更加合理的車險可能會導致消費者選擇某一個汽車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因為車險與用戶的用車生活息息相關。從來都不是一錘子買賣。更加靈活的車險不僅能夠更加省錢,安全保障也更加全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鋒出行”(ID:fengchuxing2021),作者:小猿曰車,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車險 利益 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