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這一條隱秘醫療賽道,火了

    為何VC/PE都來投合成生物?

    2022開年半個月,這條賽道就官宣四筆融資。

    投資界獲悉,碳中和合成生物智造企業寧波酶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酶賽生物)宣布完成近3億元人民幣C輪系列融資。其中,C2輪領投機構為元生創投,C1輪由康君資本獨家戰略投資,建發新興投資、普華資本、翰森投資、康鵬鈕特和探針新醫療基金均參與了本輪投資。

    而此前就有三家企業先后官宣融資——微構工場、藍晶微生物以及昌進生物。它們背后集結了碧桂園創投、峰瑞資本、高瓴創投、國中資本、紅杉中國、食芯資本(Bits x Bites)等。

    合成生物學究竟是什么?不知不覺,這條賽道上已經擠滿了VC/PE。

    開年半個月,四筆融資出爐,教授、博士云集

    酶賽生物的故事始于一位博士。

    董事長黃勇開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藥物化學博士,曾在國際知名合成生物學企業Codexis和藥企巨頭默沙東任職。2013年底,黃勇開和幾位同事到寧波創立酶賽生物。幾年來,團隊用合成生物技術生產多種化合物,已完成大量品種的試產和量產。產品涉及醫藥、農獸藥、香精香料、材料、醫美等多種行業。

    更早之前,微構工場完成2.5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這是一家僅成立1年的企業,背靠清華大學產學研資源,創始人陳國強教授為清華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主任,聯合創始人吳赴清、蘭宇軒同樣來自清華大學。公司主要是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發生產PHA(聚羥基脂肪酸酯)。

    當然,這里最受關注的還有一家企業——藍晶微生物(Bluepha)。不久前,這家公司官宣完成B3輪融資,由元生資本(Genesis Capital)和中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混改基金)共同領投,中平資本、江蘇黃海金融控股集團、中州藍海跟投,現有股東峰瑞資本、碧桂園創投、高瓴創投和三一創新投資等繼續追加投資。值得注意的是,藍晶微生物B系列融資總額已達15億人民幣,創下單筆融資行業記錄。

    藍晶微生物掌舵者是中國TOP2大學的兩位博士——張浩千和李騰,其中聯合創始人兼CEO張浩千是北京大學整合生命科學(物理學方向)博士,曾發表20多篇高影響力學術論文。另一位聯合創始人、總裁李騰是清華大學生物材料學博士。

    張浩千從河南駐馬店出生,從新疆長大。《生物世界》曾發表關于他的報道——雖然小時候張浩千的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但他成績好并且立志考北大,中學時代他還參加了生物和化學奧賽并獲獎,2010年,張浩千和李騰二人作為北大和清華的代表隊隊長參加合成生物學國際賽事iGEM大賽,兩人因此相識。

    李騰本科就讀于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當時,他以隊長的身份帶領清華大學團隊在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iGEM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中獲得金獎。博士期間,李騰師從陳國強教授,通過合成生物學方法優化微生物合成PHA生物塑料的效率。李騰通過合成生物學的方法,系統性地解決了PHA生物合成中幾乎所有主要的額外成本來源,為PHA商業化奠定了重要基礎。2016年底,張浩千和李騰決定創業,藍晶微生物應運而生。

    另一筆融資是——昌進生物完成Pre-A輪5500萬元融資。本輪融資由高瓴創投領投,青島城投金控、食芯資本(Bits x Bites)跟投。可以發現,以上兩筆融資都出現了高瓴創投的身影。

    對此,高瓴創始合伙人李良表示,替代蛋白方向的技術攻堅,不但能改變人類蛋白質的供給和生產方式,同時對于實現碳中和有重大前瞻意義。昌進生物從自然界中尋找能作為人類新型食物來源的微生物,在高通量篩選、定向誘變、基因編輯等多個維度,建立獨特的細胞工廠,實現蛋白質等重要營養物質的合成,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安全、更低碳的蛋白質來源。

    肉眼可見,合成生物賽道的玩家越來越多,火了。

    合成生物火了,一年超20筆融資,VC/PE涌入

    這是自去年以來最吸金的賽道之一。

    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今已有至少26家公司獲得融資,包括藍晶微生物、昌進生物、迪贏生物、柏垠生物、瑞德林等等,背后投資方既有高瓴、紅杉中國、鼎暉投資、經緯中國、啟明創投、五源資本、招商國際、國投招商、夏爾巴資本、松禾資本、東方富海等知名VC/PE機構,也有互聯網巨頭字節跳動,還有一大批VC/PE排隊進場。

    去年11月,未名拾光完成天使輪和Pre-A輪融資,這是用合成生物學造醫美原料的一大明星案例,該公司累計融資金額近5000萬元。其中天使輪由嘉程資本和真格基金聯合領投,Pre-A輪融資由弘毅創投領投、老股東嘉程資本和真格基金跟投。

    成立僅6個月,公司創始人均為北大/清華生物技術或化工相關專業的博士,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生產消費健康領域的醫美、護膚上游原料,譬如膠原蛋白以及其它附加值高的生物活性原料。

    我們把時間繼續往前拉。去年7月底,恩和生物Bota Bio完成超1億美元B輪融資,此次融資由紅杉中國領投,招銀國際資本及前輪投資人經緯中國、夏爾巴投資、源碼資本、五源資本、美團等跟投,資方陣容強大。至此,Bota Bio的融資總額超1.45億美元,創下亞洲合成生物學領域融資速度及融資規模紀錄。

    同年4月,博雅輯因完成4億元B+輪融資,投資方有正心谷資本、博遠資本、夏爾巴投資、IDG資本、禮來亞洲基金、三正健康投資、華蓋資本、紅杉中國、雅惠投資、昆侖資本等跟投。博雅輯因是一家最好的基因編輯轉化公司,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于2015年創立,努力將前沿的基因組編輯技術轉化為治療遺傳病和癌癥的創新療法,同時為藥物研發提供解決方案。

    為何VC/PE都來投合成生物?

    此前參與過呈源生物、恩和生物投資的經緯創投對投資界表示,合成生物學是一個綜合的賽道,在生物制造、細胞和基因治療、食品和消費、精細化工、現代農業等領域都有潛在的巨大落地場景,是行業的底層技術平臺之一,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從細分賽道來看,生物制造、細胞和基因治療、替代蛋白都是非常大的子賽道。這些賽道上合成生物學已經展露一定的威力,正處于技術迅速發展和應用轉化不斷出現的高速發展階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投資界”(ID:pedaily2012),作者:劉福娟,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這一 賽道 隱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