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和精神疾病,真的只有一線之隔?
或許你聽說了金曉宇的故事。
童年因意外單眼失明,少年確診雙相情感障礙,中途輟學,沒有任何朋友,多次被送進醫院……就是這樣一個一生都伴隨著不幸的人,卻擁有極高的語言天賦,表現出了天才的創造力。
一個大學都無法畢業的人,用了六年時間自學德語、日語,鞏固英語。在十年間翻譯了22本書,近七百萬字,從沒有任何錯字、錯句、錯譯。他的翻譯作品橫跨小說、電影、音樂、哲學多個領域,每本書都獲得了讀者的好評。
天才和精神疾病,真的只有一線之隔嗎?
梵高是具有高超色彩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傳奇畫家,也是一個會將自己耳朵割下來的男人。
梵高自畫像丨wikimedia.org
多年以后,當人們想到梵高,想到那些創造力異于常人的“天才”時,也常常關注他們是否有偏離常規的精神狀態。作為一種延伸,“高創造力與精神疾病之間關系密切”的聯想,也成為了在大眾中非常流行的觀念。
創造力與精神?。?span>一直在摸索,從未被摸清
在學術圈,高創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系眾說紛紜。1998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者沃德爾(Charlotte Waddell)對醫學文獻進行了分析,并未發現精神疾病與創造力有關的證據,卻發現很多論文作者傾向于認為這種聯系存在[2]。
到2011年,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研究者西蒙·雅嘉(Simon Kyaga)等人則報告了瑞典官方登記的精神分裂、雙相情感障礙和單相情感障礙(即抑郁癥或者躁狂癥)者及其親屬從事創造力相關職業——科研、視覺藝術相關職業和非視覺的藝術相關職業——的比例。這項研究發現,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本人及其近親屬,以及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近親屬(如兄弟姐妹)從事創造力相關職業的比例,要明顯高于正常人,而單相情感障礙的患者及其親屬從事相關職業的比例與常人無異[3]。
類似的探索從未停歇。冰島的科學家們從基因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精神疾病與創造力之間的相關性,他們的結果顯示,基因上具有更高精神分裂和雙相情感障礙的人,更有可能從事創造性較高的職業,比如音樂家、畫家、舞蹈家和作家等文藝工作。
精神分裂、雙相障礙與創造力“齊飛”?
在這篇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的文章中,冰島基因公司deCODE的科學家們分析了冰島86000人的基因數據,試圖分析精神疾病相關基因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4]。
先前的研究表明,基因多態性可以預測人們患某種疾病的風險。這其中就包括精神分裂和雙相情感障礙(前者是以出現幻覺和妄想為主要特征,而后者則是在抑郁癥和躁狂癥之間交替)等精神疾病。因此,在基因上表現出某些特征的個體,可能比不具有這些特征的個體更易患上這些精神疾病。
卡里·斯蒂芬森(Kari Stefansson)及其團隊根據先前兩個大型研究的數據得到了能預測精神分裂或雙相情感障礙的基因風險指標,依次為依據計算被試患上這些疾病的“風險分數”。在驗證風險分數的預測能力之后,斯蒂芬森檢驗了風險分數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
在這個研究中,“創造力”被定義為與眾不同的、新穎思維方式,而演員、舞蹈、音樂、視覺藝術和作家是他們研究中“有創造力個體”的代表。
分析結果表明,精神分裂和雙相情感障礙的風險分數能夠顯著地預測個體的創造力(精神分裂:P=5.2× 10^?6 ;雙相情感障礙:P=3.8×10^?6)。此外,患精神分裂和雙相情感障礙的風險分別最高能夠解釋創造力0.24%和0.26%的變異。換句話說,從事著文學或者藝術相關職業的人與非文藝相關職業者之間的創造力差異,能有0.24%的差異可能是由于他們患精神分裂的風險所帶來的,0.26%的差異可能是出于患雙相情感障礙的風險差異。
由于基因原因而有更高的患精神分裂和雙相情感障礙風險的人,患病風險與藝術創造力相關丨agsandrew/shutterstock友情提供
用所從事的職業來衡量人們的“創造力”是否能反映真實的創造力差異?在后續的研究中,他們使用一個與藝術創造力相關的量表測量了上述文藝工作者協會的成員,發現他們在創造力得分上確實高于非文藝相關職業的從業者。
隨后,作者們分析了其他與基因有關疾?。ㄈ绨⒋暮DY、乳腺癌等)的風險分數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并未發現顯著的相關。此外,在控制了受教育程度這個因素之后,精神分裂和雙相情感障礙的風險得分仍然能顯著地預測創造力。為了驗證結果的可靠性,研究者在荷蘭和瑞士的35000人樣本上重復了這一分析,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模式。
不過問題來了:這樣的相關有多重要?
“一個有創意的人需要在他感興趣的方向有一個優秀的知識背景,并且有一些特立獨行的習慣(成為一個瘋子可不夠)?!薄_克·阿西莫夫
有創造力是否以冒罹患精神病的風險作為代價?只能說,斯蒂芬森等人指出了精神疾病與創造力在基因上的聯系。雖然這種聯系很微弱,但斯蒂芬森認為,這個結果至少說明高創造力作為一種對社會有益的特征,卻可能給個人帶來消極的影響。
然而,根據英國《衛報》報道,盡管這一研究報告了顯著的結果,卻并沒能打消同行們對創造力與精神疾病之間關系的懷疑。
斯蒂芬森團隊對“創造力”的定義首當其沖受到了質疑。一方面,文藝工作的從業者是否等同于文藝創造力高還值得商榷;另一方面,文藝方面的創造力只是創造力的一方面,從心理學對創造性的研究來說,文藝工作者的創造力主要是藝術創造力,不同于科學創造力(比如采用新穎的方法解決學術上的問題)[5]。
哈佛大學的精神疾病系羅滕伯格教授(Albert Rothenberg)曾經采訪過4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表示在這些高度具有科學創造力的人身上,就未發現精神分裂或者雙相情感障礙之類的疾病。
其次,基因信息能夠決定的差異也許太小。美國亞特亞大埃默里大學的基因學家卡特勒(David Cutler)認為,精神分裂風險分數所解釋的0.24%變異微不足道,就好比一個無創造力的人與一個極具創造力的人之間距離為1000米,而基因方面的原因帶來的差距僅為2.4米。
此外,對于這個研究,一些研究者也告誡人們警惕一個相當常見的陷阱,即相關不等于因果。羅滕伯格指出,患有精神疾病與從事文藝工作之間的相關性,盡管可能有基因的原因,但也有可能是人們接受精神疾病的治療所導致——精神疾病的治療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藝術療法,經歷過這些治療的患者可能更容易被藝術所吸引,從而才從事相關職業。
大概唯一可以讓科學家們達成共識的是,作為人類智能最好的體現,創造力的內在機制非常復雜。不管是從腦神經的角度,還是從基因的角度,單獨的研究可能都只摸到了真相的一面。在了解人腦如何進行創造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只有不斷累積新的研究數據,人們才能更接近讓他們苦苦追尋的、“創造力”背后的生物學秘密。
參考文獻
[1]Niels Arnold, W. The illness of vincent van gogh. J Hist Neurosci 2004; 13(1): 22-43.
[2]Waddell, C. Creativity and mental illness: Is there a link? Can J Psychiat 1998; 43(2): 166-172.
[3]Kyaga, S, Lichtenstein, P, Boman, M et al. Creativity and mental disorder: Family study of 300 000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1: 1-7.
[4]Power, RA, Steinberg, S, Bjornsdottir, G et al. Polygenic risk scores for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 predict creativity. Nat Neurosci 2015;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5]沈汪兵, 劉昌, 王永娟. 藝術創造力的腦神經生理基礎. 心理科學進展 2010; 18(10): 1520-1528.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果殼”(ID:Guokr42),作者:hcp4715,編輯:Calo,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