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當別人不愿工作的時候,你還在追求“事業”?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編者按:佛系是一種有目的地放下、萬事隨緣的生活態度。對于上班族而言可能就是每天的工作做完就行,不追求績效與晉升。但像這樣擁有無欲無求,一切隨緣心態的“佛系”青年之前卻被認為是不思進取而成為了輿論的靶子。本文作者認為,這種不追求“事業”的觀念背后,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原因,本文來自編譯。

    在各種關于未來工作的報告中,最有趣和潛在的深刻趨勢之一是對 “事業”(Career)越來越懷疑。

    在職場,“事業狂”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負面的詞,通常意味著一種憤世嫉俗、攀比的心態。一個事業狂不是具有團隊精神的人。他們更關心工作頭銜和升遷,而不是工作本身。我所說的不是反對“事業狂”,而是反對“事業”。不是對某人如何駕馭游戲的拒絕,而是對游戲本身的拒絕。這個想法并不局限于某個特定的年齡段,但最好的表述來自于年輕的千禧一代和工作年齡段的Z世代(95后)。他們中的許多人對工作感到厭倦,正在成群結隊地辭職,即使那些目前有工作的人也在重新評估他們的選擇。

    8月的一項求職調查發現,美國55%積極就業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尋找一份新工作。盡管有數百萬人失業,但在6月底,職位空缺激增至歷史最高水平。雖然勞動保護仍然薄弱,而且還沒有趕上現代工作環境,但這種瘋狂的工作洗牌,感覺有點像權力動態變化的開始。雇員們現在有了一點點籌碼,許多人正試圖利用這些籌碼來傳遞一個信息,即現代工作的現狀是如何讓人感到疲憊和不可持續的。

    跨越階級和行業界限,人們正在辭去工作。也許最著名的例子是4月份在Twitter上流行的 “沒有人愿意工作了”的梗圖。梗圖是在一個名為@BrittanyJade903的TikTok用戶發布了一段麥當勞自動取餐機標志的視頻后開始的,上面寫著:“我們人手不足。請對現有的工作人員保持耐心。沒有人愿意工作了。”這引發了一系列關于低工資和員工剝削的討論,并迅速擴大到服務行業之外。

    5月,我在TikTok看到大量視頻,關于人們如何在不喜歡的工作上長時間勞作,所帶來的徒勞和挫敗感進行了激烈的評論。我已經找不到那段視頻了,但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一個視頻博主在抨擊理想化職業:它是這樣說的,在你生命的黃金時期,你把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奉獻給各種公司,讓他們和他們的股東賺錢,然后在你生命的最后十年,你可以做喜歡的事情,聽起來是個糟糕的安排。

    也許我最喜歡的闡述來自YouTube視頻博主Katherout和她2021年5月視頻的標題:“我不再渴望擁有一份事業?!?渴望是這里的關鍵詞,這并不是說她拒絕所有的勞動,她拒絕的是勞動對我們的自我和價值感是多么的重要這一觀念。Katherout的想法經常被誤解,認為是懶惰、乞求政府津貼制和/或缺乏野心。這是不對的,為了說明原因,我將使用《財富》雜志最近一篇文章中的一個特別惡劣的例子。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想朝九晚五?那就別想事業有成”,文章一開始,作者解雇了她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直接下屬,解雇該員工的具體理由相當模糊,她以特朗普的方式指出,該員工 “精力不足”,而且拼寫能力差(不知道這些是否是合理的解雇原因),然后承認 “最終導致他被解雇的原因是他對邊界的堅持”,這家伙顯然是在工作日開始時(上午9點)進來,在工作日結束時(下午5點)離開,這簡直是不可接受的,順便說一句這是一個奇妙的例子,說明我們的工作概念已經變得多么扭曲,按規定時間上下班居然成了被開除的理由。

    我不打算在這篇文章作者的論點上浪費太多時間,即工作/生活平衡已經走得太遠,因為我認為它是有目的性的反面教材。但她選擇開除 “低能量 ”員工,因為她認為工作/生活平衡對事業是危險的:

    對于一份工作來說,劃分工作/生活平衡可能是可以的。但對于事業呢?根本無法平衡。有時需要晚上發送電子郵件,有時需要在清晨接聽電話,有時需要趕在周一的最后期限,需要周六工作幾個小時。

    作者提出的例子聽起來相當合理,生活是混亂的,不可預測的,突發事件時有發生!辦公室在不同程度上依賴于協作,如果一個員工拒絕合作,很容易想象他們的個人傾向可能會傷害他人或給周圍的人帶來不便,這很糟糕。也許作者那個按時下班的員工是一個真正不尊重人的混蛋?如果真的是這樣,作者肯定會舉出一個相關的例子,說明開除這個員工是合理的,因為這個員工給整個團體造成了不適當的負擔或壓力,但她并沒有提供任何例子。

    這讓我覺得問題可能來自于管理不善,好的管理包括明確的溝通和設定期望。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好的經理可能會說:“嘿,這很糟糕,但看起來我們需要下周為X項目投入一些額外時間。我知道這并不理想,但我想提前告訴你,讓你有時間來計劃一下?!比缓螅浝響撎岢鲇眉影噘M或調休來補償額外的工作。如果工作需要不斷的溝通和 “隨叫隨到”,那么應該在面試過程中告知這一點,因為在面試中會有很多對未來工作的預期。

    不過,我沒有感覺到這個員工的具體“罪行”。在整篇文章中,作者似乎對圍繞著工作的光學效應,比工作本身更感興趣。她從來沒有提到被解雇的員工是否成功地完成了他應該做的工作。然而,她確實提到了該員工缺乏活力,她沒有把他的失敗歸結為效率,而是歸結為他的熱情。對于一個糟糕的經理來說,這是最大的罪過,他們認為“熱愛”工作也許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許多公司把服從性不高的員工看作一種負擔,說他們不適合企業文化,這往往是一種借口,給這些員工打上了“平庸”的標簽。

    這就是所謂的事業。在這個例子中,事業是企業和管理層可以用來作為激勵的手段,以獲得他們想要的(而且常常覺得他們需要的)員工的敬意和假裝的熱情。這是一個很好的工具,部分原因在于事業發展的弧線是真實的。感知和聲譽很重要,辦公室有晉升結構,員工們都想往上爬。但是,事業的概念也經常被濫用,所謂的指導和培訓(這就是我們做事的方式/這里是出人頭地的方法)可以迅速變成恐嚇,甚至是對一個人的未來的模糊威脅(不要和我作對,否則你會付出代價)。

    就像那篇文章的作者,把員工將工作和個人生活之間劃定界限說成是一個弱點。她的觀點并不是個例,許多身居要職的人,把那些為改善生活工作關系而努力的人誤解為軟弱或自私。我想說的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是服從(或者讓一個人做兩個人的工作,卻不用支付更多的報酬。)

    大多數腦力工作領域,現代人對事業的理解涉及到做出自我犧牲。人們期望你拼命工作,耐力是關鍵。如果你堅持的時間足夠長,就會獲得很好的東西,主要是收入方面。即使在不那么剝削的管理層的工作中,重點始終是長期的,當下可能很糟糕,但你在為某些事情做準備。你生命結束時的簡歷,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真正標準。

    事業懷疑論者所提出的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所有這些假設都是廢話呢?如果我們不是為了某項事業工作幾十年,而是勉強忍受每天的工作呢?如果圍繞勞動創造一個不同的價值體系,又會怎樣?如果我們不圍繞忍耐和服從的概念建立我們的工作生活,又會怎么樣?在她的YouTube視頻中,Katherout是這樣說的:

    在現實中,40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22歲的時候選擇一項事業并堅持下去。實際上,40年做同一件事讓我很擔心。Jt并沒有給我帶來安全和舒適......工作并不是為了讓你去愛工作。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重點是給你收入,以便你能參與社會,而大多數人不能接受這一點。

    如果你與那些拒絕事業概念的人交談,許多人都會說同樣的話:他們渴望更多的平衡,更少的不穩定性,以及更好的報酬。最關鍵的是,他們還是想工作,但他們希望工作的地方能把他們看作是立體的人,并真正投資于他們的未來,而不是期望員工犧牲一切。他們想成為企業的一部分,這些企業認識到有意義的合作可以帶來尊嚴和創造價值,但工作絕不是培養滿意度和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正如一位讀者告訴我的,“我們大多數人不介意努力工作和投入必要的時間,只要我們被尊重、重視、誠實地溝通,并得到適當的報酬。”

    我在推特轉發《財富》的那文章時,收到了一些可以理解的批評。我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往往很難劃分界限。我每周的工作時間經常大大超過40小時,這可能讓我的論點有點虛偽,我明白這一點。但我認為這忽略了更大的問題,我確實一直在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而掙扎。盡管我非常幸運,并且熱愛我的工作,我的許多習慣仍然是由一種有害的心態引導的,恐懼和焦慮驅動著這種心態(害怕錯過機會,害怕失去工作,害怕被打上懶惰或 “平庸”的標簽)。而且,坦率地說,我希望對別人更好。

    拒絕事業的深刻之處在于,提出的問題很簡單:如果工作不會讓你感到難受呢?如果我們不是為了工作而活著,生活會是什么樣子?工人和雇主之間到底欠對方什么?如果我們圍繞不同的成功理念來安排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會怎樣?這不是對資本主義的全面否定,也不是呼吁完全燒毀這個系統。那些質疑自己事業的人,只是敢于想象一個更好的、更公平的未來的工作會是什么樣子。

    我不知道這種能量是否能保持下去,但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僥幸。這場新冠疫情讓人們生病、疲憊、精疲力竭、心神不寧,還改變了人們的優先事項,顛覆了人們對可能發生的事情的概念。

    譯者:蒂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