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現出了快手相
上市后第五個交易日,商湯科技沒能延續前四天的強勁勢頭,掉頭下行。
本周三的港股交易中,商湯股價大幅回調;截至收盤,報于6.97港元,下跌15%。回調之后,商湯相比發行價仍然上漲81%,當前市值超過2300億港元。
去年12月30日,商湯登陸港交所,成為國內AI(人工智能)第一股。元旦前后的四個交易日,商湯股價一路飛升,從3.85港元飆漲至8港元以上,不到一周就躋身翻倍股。
商湯的強勢表現,與港股連續兩年熊市、新股近半數破發的狀況形成鮮明反差。商湯此前遭遇美國政府打壓,不得不在IPO(首次公開招股)前夜更換半數基石投資者,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股價仍然大幅上漲,實屬不易。
外界對此看法不一。支持者認為,商湯股價的強力上揚,反映了資本市場對于AI賽道的長期看好。
申萬宏源分析師劉洋近日發表研報指出,2022年AI有望加速落地,智能制造、智慧倉儲物流、智慧金融等成熟AI應用場景正在涌現。再加上國家政策支持、AI獨角獸上市潮開啟等因素,在后人口紅利時代,AI有望成為十年以上的高景氣賽道。
“需求爆發增長的條件已經具備,現階段瓶頸可能在于供給端。”劉洋在研報中寫道。
不過,從商湯IPO的幾項指標來看,本輪漲勢亦有股票交易技術層面的因素。
港交所數據顯示,商湯目前擁有流通股17.2億股,約占已發行股份的5.2%;按照今日收盤價計算,流通市值約為120億港元。
財經媒體“華爾街見聞”此前在報道中指出,如果排除老股東、基石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商湯實際流通股數降至3.7億股,占總股本的1%。
通常情況下,流通盤越小,股票發行者只需要使用較少資金,即可對股價造成較大影響,進行所謂“市值管理”的能力就越強。商湯前幾個交易日的暴漲,或許與流通規模較小存在一定關聯。
商湯四天上漲一倍的股價表現,不免讓人聯想起港股另一只明星科技股快手。
2021年2月5日,快手在港交所掛牌,當天漲幅高達161%,市值位居整個市場第八位。與商湯類似,快手的公開發售規模同樣不大,占比只有2.5%。
隨后十多天里,快手股價一路上漲,2月16日觸及417.8港元的歷史高點。但從那時起,快手股價一瀉千里,截至今天收盤,報于67.55港元,距離最高點下跌83.8%,相比115港元的發行價亦接近腰斬。
快手股價大幅萎縮,源于公司業績難以支撐高高在上的股價,而它所處的國內短視頻賽道也已經進入了成熟期,市場規模增速放緩。
AI領域的商湯也面臨類似難題。一方面,持續增加的研發投入,讓商湯的虧損規模不斷擴大,遲遲沒有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另一方面,AI賽道固然前景廣闊,但競爭也格外激烈,而商湯并非占據絕對份額的頭部公司,其營收增長已經顯露疲態。
在成立的第八個年頭,商湯終于邁過了IPO的門檻。但如果它不能在接下來幾個季度中,講出令人信服的新故事,那么將面臨股價重蹈快手覆轍的風險。
A
圍繞商湯的諸多爭議中,持續多年的巨額虧損最為顯眼。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不按國際通用會計準則,商湯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人民幣1.5億元、11.6億元、7.1億元及5.8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8.1%、38.2%、20.5%和35%,并無明顯改觀。
對于科技公司而言,虧損本身并不可怕,沒有意義的虧損才可怕。
虧損有沒有價值,一要看錢花在什么地方,比如是因為高額補貼、低價傾銷造成的虧損,還是因為研發開支巨大而虧損;二要看虧損能否幫助企業建立競爭壁壘。
以特斯拉為例,2010年6月上市以來,它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股價一度跌破10美元。但隨著新車型的不斷發布,新工廠的陸續竣工,以及全球各地零售網絡的完善,特斯拉的股價開始逐漸提升。
2019年第三季度,特斯拉首次實現盈利,此時其股價已經攀升至60美元上下。如今,特斯拉股價已超過1100美元。
商湯的虧損主要來自高額的研發費用。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商湯累計投入研發費用近70億元。盡管虧損源頭相對健康,但商湯的難題是,數十億元的研發投入尚未換來穩固的競爭壁壘。
作為一家軟件公司,商湯的主要產品是AI算法和模型。其基本商業模式是,客戶提出需求,商湯根據應用場景研發和訓練一套算法,實現人臉識別、環境感知等功能,交付客戶使用。
在龐大研發費用的支撐下,商湯的技術儲備頗為雄厚。公開數據顯示,商湯過去七年多獲得了超過8000項發明專利,發表了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并在各類AI賽事上拿下了70多個冠軍。
然而,商湯將AI技術應用到具體項目時,長期面臨AI模型復用性差的難題。
例如,身份識別是AI技術的重要運用,也是占比最高的收入板塊之一。但在不同的落地場景中,客戶需求差異巨大,技術提供商必須為其量身設計AI模型,并經過充分訓練,才能投入使用。
AI公司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做出高度定制的算法,卻很難二次運用到其他項目中;產品難以規模化推向市場,競爭壁壘也就無從談起。也是因為如此,包括商湯在內的“AI四小龍”被部分網民戲稱為技術外包公司。
此外,技術難以復用,勢必導致研發成本的不斷攀升。
過去近4年里,商湯研發費用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從2018年的45.9%,一路提升至2021上半年的107.3%。相比之下,海康威視、大華等公司同樣涉足視頻安防領域,但研發投入占比只有10%左右。
商湯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去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商湯推出一套名叫SenseCore的AI基礎設施,以自動化、自適應的方式生產AI模型,取代了定制化模型所需要的大量人力,可實現AI模型量產。
但在去年底遞交的招股書中,商湯披露計劃把60%的上市收益投入研發。這或許表明,距離真正地大規模、低成本生產AI模型,商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B
除了長期虧損外,外部市場環境也制約了商湯的營收增速,阻礙商湯股價繼續沖高。
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營收分別為18.5億元、30.3億元、34.5億元及16.5億元,2020年的收入增速僅為13.8%,相比2019年大幅放緩。
對于一家處于上升期的科技公司而言,每年十幾個點的收入增速并不算高。盡管有疫情的拖累,但市場競爭格外激烈,是商湯營收增長減速的重要原因。
商湯旗下業務分為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及智慧汽車四大板塊。2021年上半年,這四塊業務的收入占比分別是39.2%、47.6%、8.9%及4.3%。
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是商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合計占比接近9成。這兩塊業務的客戶主要是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包含眾多具體應用場景,部署場合包括工廠、寫字樓、公共設施、商業園區等。
例如,商湯曾與上海深圳、西安、鄭州等地的地鐵系統合作,推出智慧出行平臺,實現“臉碼互通”過閘機,乘客可選擇刷臉或刷二維碼進出站。
面向B端和G端AI需求的市場不算小,但競爭格外激烈。除了曠視、云從等AI公司外,商湯還需要面臨海康威視、大華等傳統巨頭的競爭。
與商湯等新興AI公司相比,海康威視等企業在技術上并無過人之處,卻勝在深耕市場多年,與關鍵客戶建立了穩固關系,銷售體系更加完備。此外,這些公司的產品價格更低,在競標公共項目時優勢更加明顯。
商湯的經營業績也部分反映了這種競爭格局。招股書顯示,2018年以來,商湯科技的客戶集中度不斷提升,2021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為59.3%。
此外,與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相關的生意,并不存在爆發式增長。財報顯示,海康威視作為國內視頻安防龍頭,2020年總營收634.3億元,同比僅增長10%,甚至不及商湯的同期增速。
也就是說,即使商湯脫穎而出,贏得了市場主導地位和定價權,它也很難依靠這塊成熟市場拉動營收快速增長。
另一方面,承接大公司、政府部門的商業訂單,必然要接受更長的賬期。這對于現金流并不寬裕的商湯而言,也是不小的財務壓力。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2019和2020年底,商湯的貿易應收賬款分別為13.3億元、26.1億元和37.5億元;2021年6月底增至39.3億元,近一年半已經顯著超過當期營收。
同時,為了防備收不回來款項,商湯采取減值撥備,報告期末分別為1億元、2億元、6.1億元和7.8億元。
應收賬款的不斷堆積,與商湯的業務類型直接相關。作為AI算法提供商,商湯不僅需要在交付環節花費更多時間,驗收之后還要在合同周期里負責運維,這就進一步拉長了項目回款期限。招股書顯示,商湯政府項目的回款周期約為348天。
漫長的回款期限,顯然不利于改善財務業績。但這是由B端和G端項目的特性所決定的,長期以來逐漸成為行業慣例,商湯很難單方面做出實質改變。
C
商湯股價大起大落的走勢,與2021年2月上市的快手頗為類似。
兩家公司同樣戴著行業第一股的王冠,同樣在發售初期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但很快又出現大幅下跌。
商湯和快手都志在本行業上市第一股。這并不難理解,因為只有第一名才能獲得打破常規認知的高估值。但兩家公司都不能說是公認的賽道冠軍:快手在短視頻行業被抖音遠遠甩開,用戶量和收入差距都越拉越大。
商湯宣稱自己是亞洲最大AI軟件公司,但營收規模僅相當于海康威視的1/20。此外,海康威視去年凈利潤達到134億元,而商湯仍然虧損。
從市銷率來看,商湯2020年的靜態市銷率已經達到32倍。這一數字遠超海康威視的6.3倍。
在業績難以迅速提振的情況下,兩家公司要想撐高股價,必須給投資者講出更好聽的故事。快手的故事核心是短視頻社區和內容電商,而商湯選擇了元宇宙。
在招股書中,商湯47次談及元宇宙,甚至宣稱“2016年,我們的SenseMARS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元宇宙賦能平臺之一”。這比美國Roblox公司自封為“元宇宙第一股”早了五年。
但商湯過去幾年并未從元宇宙中賺到錢。所謂“元宇宙賦能平臺”SenseMARS是商湯智慧生活業務的一部分,而在今年上半年,這部分業務只貢獻1.5億元收入,同比下滑逾5%,營收占比不到9%。
科技行業普遍認為,元宇宙是一個宏大而遙遠的概念,目前仍處于極早期,尚不存在清晰可見的商業模式。商湯倘若加注這條賽道,很可能遠水難解近渴。
不過,資本市場過去一年爆炒“元宇宙”概念,中青寶等個股蹭到這一概念后,旋即成為熱錢追捧的對象,股價屢創新高,或許給了商湯某種啟發。
另一方面,商湯四大業務板塊中,智慧生活和智慧汽車規模很小,暫時難以接替安防之類的傳統業務,成為新的中流砥柱。這也讓商湯尋找新故事的欲望更加強烈。
半年后,商湯將迎來解禁期,其股價將面臨一次預料之中的挑戰。彼時AI第一股、元宇宙的故事已經失去了新鮮感;商湯要想緩解資本市場的壓力,就需要在解禁之前的六個月中,找到一條令人信服的增長路線,打消外界的種種疑慮。
參考資料:
華爾街見聞,《一片悲觀聲中三天翻倍!商湯發生了什么?》
秦朔朋友圈,《商湯:何時才能燒出商業模式?》
雷達財經,《商湯科技IPO止步于“臨門一腳”,能靠元宇宙翻身嗎?》
深響,《商湯科技上市三天股價翻倍:經歷大風大浪,AI價值如何重估?》
甲子光年,《上市與下沉,AI公司的雙重困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彥飛,編輯:王靖,36氪經授權發布。